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培华

作品数:16 被引量:45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油气
  • 4篇油田
  • 3篇地质
  • 3篇油藏
  • 3篇储层
  • 2篇油气藏
  • 2篇剩余油
  • 2篇盆地
  • 2篇气藏
  • 2篇陆相
  • 2篇灰色系统
  • 2篇河流
  • 2篇河相
  • 2篇储集
  • 2篇储集层
  • 2篇储量
  • 1篇单砂体
  • 1篇地质建模
  • 1篇地质模式
  • 1篇地质模型

机构

  • 14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华北石油职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冀东石油勘探...

作者

  • 16篇薛培华
  • 2篇谢庆宾
  • 2篇王贵文
  • 2篇张爱卿
  • 2篇朱筱敏
  • 2篇张为民
  • 2篇管守锐
  • 2篇张为民
  • 2篇李列
  • 2篇葛云龙
  • 2篇郭睿
  • 2篇廖保方
  • 1篇苏显烈
  • 1篇刘少宾
  • 1篇胡永乐
  • 1篇刘为付
  • 1篇宋新民
  • 1篇李相方
  • 1篇沈平平
  • 1篇田昌炳

传媒

  • 4篇石油勘探与开...
  • 3篇石油学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沉积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2007年油...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0
  • 2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4
  • 1篇199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油边际储量的灰色系统评价方法被引量:1
1998年
将灰色系统基本原理与边际储量特点相结合,提出了边际储量的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估法。此方法使以区块为评价单元的边际储量的价值优劣(可动用程度)得以量化表现。典型油区的实际应用表明,这是一种有效而实用的综合评估新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张为民薛培华王波尹天放
关键词:灰色系统
辫状河相储集层地质模型——“泛连通体”被引量:103
1998年
在大量野外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永定河(现代辫状河)的沉积特征:岩性粗,砂/泥比值高,具明显的正相序剖面特征;发育特征明显的落淤层;层理构造极为发育,类型却较为单调;辫状河砂体在时空上相互叠切,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复合储集体。进而分析了辫状河相储集层的非均质特征,认为辫状河相储集层的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都很严重。在辫状河相沉积中可见到5个级次的沉积界面构造,即:一级冲刷面及二、三、四、五级沉积再作用面。提出了辫状河相储集层模式———“泛连通体”,其砂体规模大、连通网络广布,局部通而不畅乃至连而不通。中国许多油田开发的动态信息证实,这种辫状河储集层地质模式是成立的,对指导有效注水开发辫状河相储集层具有普遍意义。图4参9(邹冬平摘)
葛云龙逯径铁廖保方李列李列闻兰张为民张为民
关键词:河相储集层地质模型油气藏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描述─—以冀东高尚堡油田东营组储层为例被引量:2
1994年
冀东高尚堡油田东营组属一套典型辫状河三角洲相储层。其相标志有:砂体的河道化程度较高,砂层发育切割叠加,岩石的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反映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储层精细描述得知,油气层多依河道边缘微相富集。典型解剖长期不出油的高27-1停产井,经二次射孔获得初产140t/d油流。证实依其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特点进行有效滚动开发,可以见到好效果。
常学军薛培华
关键词:三角洲相河道砂高尚堡油田东营组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段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75
2008年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段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储层岩性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沉积岩。根据孔隙与裂缝系统的配置关系,可分为孔隙型、孔隙-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及裂缝型4种储层类型。油藏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区域构造作用及火山活动奠定了储层形成与分布的基础,岩性、岩相决定了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与规模,成岩作用对储层改造作用明显。在爆发相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喷溢相块状安山岩、玄武岩和玄武质角砾熔岩中,气孔等原生孔隙发育;火山沉积相沉凝灰岩及砂砾岩以细小原生粒间孔隙为主。区域构造作用使石炭系内部发育4种裂缝类型,其中垂直-高角度裂缝在喷溢相熔岩储层中发育,网状裂缝和层面裂缝系统则多发育于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沉凝灰岩互层中,砂砾岩中以发育程度低、有效性差的不规则裂缝为主。熔结、溶蚀等成岩作用对储层改造作用明显,火山碎屑沸石化和沸石溶蚀作用是油藏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途径,而碳酸盐、二氧化硅胶结作用及粘土矿物水化作用则降低了储层孔隙度和渗透性能。
李军薛培华张爱卿刘小燕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储层类型火山岩相成岩作用
试论盐湖盆地的盐岩沉积特征被引量:6
1990年
本文从地表水的补给和蒸发的平衡条件来讨论盐湖盆地的盐岩横向沉积特征。盐湖水的补给多属于内流河的非匀称补给,淡水、咸水和卤水等三种水体共存于同一湖中,在特定的构造地质条件下,各自按其不同沉积阶段进行横向沉积。根据分析和实例认为,盐岩主要沉积在淡水补给三角洲相对的彼岸浅湖相内,形成扇状盐岩沉积带。
苏显烈薛培华
关键词:盆地盐岩油气
嫩江齐齐哈尔段现代网状河沉积研究被引量:10
2000年
因为网状河砂体可作为油气的储集体 ,所以对网状河沉积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河流发育网状河段 ,作者通过实地挖掘探槽、密集采样 ,重点对嫩江齐齐哈尔网状河段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分析认为 ,嫩江齐齐哈尔段现代网状河是由不断分汊合并的多河道系统及大片泛滥平原 (湿地 )组成的一种河流类型 ;其中发育网状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间漫滩、湖泊、沼泽、风成沙丘等微地貌单元 ;网状河道的沉积物以沙砾石和中细沙为主 ,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和斜层理 ,河道间其它微地貌单元以细粒沉积物为主 ;该区所具有的缓慢沉降背景、低坡降、高的加积速度以及易决口分汊是网状河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 ,在与国外报道的沉积模式进行比较后指出 ,该区网状河特有的侧向迁移、风成沙丘、较大的宽 深比以及船形叠置砂体与Smith所建立的网状河模式存在一定差别。
谢庆宾管守锐薛培华朱筱敏王贵文刘少宾
关键词:河流
陆相碎屑岩储层基本地质模式被引量:6
1998年
对陆相碎屑岩储层沉积体系中各种沉积环境及相模式本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有水流作用的环境中,相同的水动力因素和作用机制是各种相模式存在的基础.建立起陆相碎屑岩储层基本地质模式,这种模式由水道相和非水道相两种基本相单元构成.这两种相单元是组成陆相碎屑岩储层沉积的骨架砂体.水道相是开发的主力油层,在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岩性粗,垂向上表现典型正韵律,下部高水淹,中、上部低水淹,剩余油分布在层序上部;非水道相是开发的非主力油层,在弱水动力条件下形成,岩性细,垂向韵律性不明显,中、低水淹,剩余油分布在低水淹区.
刘为付薛培华刘双龙刘双龙程勤松
关键词:陆相碎屑岩地质模式储层油气藏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被引量:25
2010年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通过建立并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21个小层。在小层划分基础上,以曲流河单砂体内部构型刻画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点坝单砂体层次界面、岩相组合及空间展布与配置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的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形成的侧积体数多在3~4个,侧积面夹角多在4°~7°,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搭接型、叠加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间配置的主要方式。受点坝侧积泥岩等夹层及注采方式影响,剩余油多分布于点坝、孤立及切叠砂体中,构成了油藏实施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
李军宋新民薛培华张海龙孙景民
关键词:剩余油扶余油田
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与管理被引量:4
2008年
增加石油储量.提高原油产量、加快天然气业务发展,拓展国际化经营、加强技术开发、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实行创新管理、加强员工培训、重视环保等是沙特国家石油公司的重点发展战略。
江怀友闫存章刘炳义薛培华李希文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被引量:27
2003年
中国境内的许多河流发育有网状河段 ,从长江、黑龙江、珠江等这样的大型河流到嫩江、赣江等中小型河流都有。依据这些网状河的地理和构造背景的不同 ,可以把它们划分为 :平原网状河流、山谷网状河流、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和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四大类型。作者通过实地挖掘探槽、密集采样 ,对嫩江齐齐哈尔平原网状河段、赣江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珠江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 ,并建立了网状河的沉积模式 ,探讨了网状河的成因。认为网状河流体系的发育不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低坡降是形成网状河的必要条件 ,相对稳定的网状河道不同于曲流河和辫状河 ,湿地环境是网状河流体系中最发育的地貌单元 ,堤岸植被繁茂、粘结性高是河道稳定的重要因素 ,与曲流河和辫状河相比 ,网状河出现的几率较低。
谢庆宾朱筱敏管守锐王贵文刘少宾张周良陈方鸿薛培华韩德馨
关键词:网状河流长江湿地环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