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芳

作品数:37 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新疆军区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放疗
  • 6篇CT
  • 6篇CT诊断
  • 5篇胰腺
  • 4篇胰腺癌
  • 4篇造影
  • 4篇体位
  • 4篇腺癌
  • 4篇静脉
  • 3篇血管
  • 3篇血栓
  • 3篇水肿
  • 3篇静脉血
  • 3篇静脉血栓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动脉造影
  • 2篇动脉造影诊断

机构

  • 35篇兰州军区乌鲁...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新疆军区

作者

  • 36篇袁芳
  • 9篇吴新淮
  • 9篇李文军
  • 8篇唐菲
  • 8篇李文哲
  • 7篇尹致庆
  • 6篇美丽姑
  • 6篇刘建军
  • 5篇刘涛
  • 5篇庄磊
  • 4篇赵芳
  • 4篇刘江伟
  • 4篇徐丽
  • 3篇王伟娟
  • 3篇王志文
  • 3篇张文敏
  • 3篇常钧
  • 3篇赵云辉
  • 3篇胡可
  • 3篇李鹏

传媒

  • 7篇中国医学影像...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临床误诊误治
  • 2篇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医学装备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08年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血管阻塞性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征性。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例患者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MVT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唐菲许凌云王文新刘建军袁芳庄磊赵云辉胡可刘涛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直接下肢CT静脉造影诊断小儿右侧髂外静脉、股静脉血栓1例
2003年
吴新淮常钧张文敏袁芳尹致庆王志文史小湘
关键词:下肢肿胀静脉造影小儿股静脉血栓
比亚芬乳膏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比亚芬乳膏对头颈部肿瘤患者皮肤放射性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放疗科初次放疗的头颈部不同肿瘤患者70例,均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除接受常规皮肤护理外,于首次放疗后给予比亚芬乳膏涂抹于照射野皮肤,至放疗后8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皮肤护理。观察、记录放疗中、放疗后两组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Ⅰ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3%和11.4%;Ⅱ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4.3%和68.6%;Ⅲ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和14.3%。皮肤反应发生剂量:照射量小于40 Gy时,治疗组有16例(50%)出现皮肤损伤,对照组有28例(80%)(P<0.05)。结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明显减轻及延缓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比亚芬乳膏可以有效预防肿瘤放射治疗中皮肤损伤的发生。
袁芳夏宏娟李文军赵芳刘陈晨李文哲
关键词:放射性皮肤损伤
Mirizzi综合征的影像诊断被引量:1
2002年
袁芳
关键词:CTMIRIZZI综合征影像诊断
时域上不同信号频率估计方法比较
2016年
目的:比较时域上不同频率估计方法对加噪呼吸信号频率估计的仿真和实验结果,为生命体征监护信号处理方法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本文研究首先在MATLAB平台上采用自相关法、平均幅度差分函数法、加权法和低复杂性极大似然估计法(Low Complexity Maximum Likelihood,LCML)对混入不同信噪比的0.3 Hz呼吸信号进行频率估计的仿真,然后,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对采集到的成年人体目标呼吸信号进行算法性能评估。结果:自相关法估计结果与仿真信号真实频率相差最大,超过0.306 Hz。虽然平均幅度差分法与LCML得到的结果都在0.3 Hz附近,但后者标准差更小,估计结果精确性更高。人体目标呼吸信号频率估计结果中,不同算法的性能与仿真结果相似,LCML结果较为理想,但是,实际呼吸信号频率估计结果误差大于仿真结果误差。结论:LCML对于时域上信号频率估计有一定的优势。
李文哲何萌徐丽袁芳张保航
关键词:频率估计
XVI图像配准软件在头颈部放疗中对体位验证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XVI R4.2图像配准软件在头颈部摆位验证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5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在进行图像引导放疗时均经过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拍摄一个采集周期内的一组平面影像,分别采用骨性标志物和灰度方式与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图像进行配准分析。结果:采用骨性标志物方式和灰度方式在X、Y轴方向上无明显差异,在Z轴上灰度配准方式误差较大,与骨性标志物方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利用加速器Elekta SynergyRXVI系统对患者头颈部进行摆位误差验证时,采用骨性标志物配准方式在垂直方向上误差优于灰度配准方式,且时间较灰度配准方式短。
李文军李文哲夏宏娟张萌沈宇澄袁芳
关键词:图像配准
IGRT技术在放射治疗摆位中的应用效果探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分析IGR.T技术在放射治疗摆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科室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肿瘤患者56例,分析患者的肿瘤部位得到:腹部肿瘤22例、胸部肿瘤18例、头颈部肿瘤16例,对全部的患者分别使用热塑头模以及体模固定,全部的患者使用螺旋CT进行准确定位。患者在接受放疗的期间第一个星期连续使用三次,之后为一个星期一次,大分割放疗患者每次均做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扫描。分析比较计划系统所生成的CT图像跟采集的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图像,详细的分析两者之间的摆位误差。结果:分析各个部位的摆位误差为:头颈部摆位误差最小,胸部以及腹部摆位误差最大。结论:IGRT技术在放射治疗摆位中就有非常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做到精确治疗,保证精确放疗的买现。
美丽姑.买买提李文军袁芳
关键词:放射治疗摆位精确放疗
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眼眶炎性假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析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IGRT)眼眶炎性假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8例眼眶炎性假瘤患者,给予IGRT,其治疗剂量为:单次剂量2 Gy/次,1次/d,总剂量20 Gy/10次,2周内完成放射治疗。结果:在28例患者中,23例完全治愈(占82.1%),3例部分治愈(占10.7%),总有效率达93%。患者IGRT后眼痛,28例患者中眼球突出及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消失。结论:IGRT眼眶炎性假瘤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夏宏娟美丽姑袁芳
关键词:眼眶炎性假瘤疗效
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在肺部弥漫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在肺部弥漫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采用半自动弹簧活枪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17例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并获得病理结果。3例少量气胸,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吸收,1例中量气胸,经抽气治疗后好转;3例肺内出血,1例咯血,经对症处理后吸收。结论:对肺部弥漫性病变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对指导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袁芳阿依努尔美丽姑李文军赵芳于飞
关键词:肺弥漫性病变CT引导经皮穿刺
二甲双胍增强胰腺癌放疗敏感性的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胰腺癌细胞和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胰腺癌Bx PC-3和As PC-1细胞,分为二甲双胍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处理组给予10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小时后分别给予0、1、2、4、6、8Gy射线对两种细胞进行照射,运用克隆形成实验,Giemsa染色后计算克隆形成率及SF2,并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应用裸鼠皮下注射胰腺癌细胞,建立两种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体积达到100 mm^3时,作为0天,并开始分组,每种移植瘤使用24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组、单纯照射组、二甲双胍+照射组,二甲双胍处理组每天给予250 mg/kg(50μL/每只)腹腔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50μL/每只)。每4天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的长径和宽径,并绘制生长曲线。当对照组体积达到200 mm^3时,照射组和联合组,给予一次性照射6Gy射线,当对照组体积达到1000 mm^3时,将裸鼠进行麻醉,剥出皮下移植瘤,进行称量和保存,并计算抑瘤率。结果:两细胞系经过二甲双胍处理后,经2、4、6、8Gy照射后存活分数明显低于未处理组(P<0.01),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克隆形成数量明显减少,两个细胞系经二甲双胍处理后进行照射,其SF2、D0,N值均较未处理组明显减少(P<0.01),表明经二甲双胍处理后,Bx PC-3细胞和As PC-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强,增敏比分别为1.2368和1.1179。二甲双胍和放射联合处理组的体积、瘤重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和单独处理组,Bx PC-3和As PC-1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62.14%、61.53%,均明显高于各自单独处理组(P<0.01或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增强胰腺癌的放疗敏感性,在临床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刘江伟王璇李鹏袁芳张玉彪郑树涛董翔
关键词:胰腺癌二甲双胍移植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