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切除
  • 8篇腹腔
  • 7篇切除术
  • 7篇腹腔镜
  • 6篇胆囊
  • 6篇胆囊切除
  • 6篇手术
  • 6篇肿瘤
  • 5篇胆囊切除术
  • 5篇并发
  • 4篇术后
  • 4篇疗效
  • 4篇腹腔镜胆囊
  • 4篇腹腔镜胆囊切...
  • 4篇腹腔镜胆囊切...
  • 4篇并发症
  • 3篇外科
  • 3篇老年
  • 3篇恶性
  • 3篇腹股沟

机构

  • 26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蚌埠市铁路中...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铁路中心...

作者

  • 30篇贲大刚
  • 14篇李培生
  • 10篇褚亮
  • 8篇张杰
  • 6篇杨功安
  • 5篇程凯
  • 5篇周少波
  • 4篇邓锐
  • 3篇蒋磊
  • 3篇王彬
  • 2篇孙发缔
  • 2篇宣善井
  • 2篇陈正民
  • 1篇谷明利
  • 1篇陈泉宁
  • 1篇韩凯
  • 1篇刘婷婷
  • 1篇张琼
  • 1篇王巧玲
  • 1篇宋文华

传媒

  • 11篇蚌埠医学院学...
  • 5篇解剖与临床
  • 3篇淮海医药
  • 3篇实用全科医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工企医刊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保健文汇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利用生物材料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的疗效.方法:经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手术修复腹壁巨大切口疝16例,其中初发切口疝12例,复发切口疝4例.结果:16例全部治愈,术后发生皮下积液3例.随访10个月~4a,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是安全、有效的.
贲大刚李仕青
关键词:切口疝补片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4例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2000年
1997年8月~1998年10月,作者对84例60岁以上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全部治愈。本文着重对围手术期安全性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84例,男26例,女58例。年龄60岁~87岁,平均67.3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3天。平均住院9天(4天~11天),术后平均住院3天(2天~6天)。57例术前合并有并存病或脏器功能异常,其中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7例,慢性肺部疾病11例,糖尿病6例,肝硬化4例,肾功能异常7例,肝功能异常9例。
贲大刚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处理老年人
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普外科及肿瘤外科共26例施行PTCD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变化及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PTCD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项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D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李乃树王彬贲大刚杨功安曹登义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疗效
急性胰腺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56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AP组和正常对照组(NC)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轻型胰腺炎组(MAP)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胰腺炎组(SAP)与MAP组和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PT、APTT和FIB值明显延长,可作为鉴别AP病情轻重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李培生贲大刚杨功安褚亮蒋磊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凝血酶原时间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辅助内分泌治疗进展
2007年
张杰贲大刚
关键词:三苯氧胺受体雌激素乳腺肿瘤
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和腹腔镜手术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评价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和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5年3月间经手术证实为Mirizzi综合征的24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同期胆囊切除术共2012例)。结果24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Ⅰ型14例(58.3%),Ⅱ型10例(41.7%)。Ⅱ型或术前怀疑胆囊癌的患者行开腹手术。14例Ⅰ型患者中的10例成功采用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余4例中转开腹。Ⅰ型患者中的3例术前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检查,11例在静脉注射对比造影剂后行螺旋CT检查。4例中转开腹手术患者中有3例术前胆囊管不显影。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有9例胆囊管显影。结论胆囊管显影的Ⅰ型Mirizzi综合征是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对Ⅰ型Mirizzi综合征患者,正确的术前诊断以及术前判断腹腔镜手术是否可行,静脉注射对比造影剂后螺旋CT检查是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张杰贲大刚蒋磊禇亮邓锐
关键词: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
腹腔镜与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壁疝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价腹腔镜与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对腹壁疝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116例腹壁疝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比较2组手术情况、疼痛情况、生活质量和术后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1),而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组SF-36评分均升高,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感染率、血肿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手术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壁疝,可有效降低病人术后感染率、血肿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
陈正民周少波贲大刚许兆龙
关键词:腹腔镜腹壁疝血肿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相关并发症的诊治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究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Ⅲ-Ⅳ度痔病相关并发症的病因和防治策略。方法:对收治的102例Ⅲ-Ⅳ度痔病行PPH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45 min,住院时间平均为8 d。99例痔核完全回缩,3例痔核回缩不良。术中下腹部胀痛20例,21例出现术中出血,肛管皮肤粘膜撕裂12例。21例患者PPH术后出现肛门坠胀不适,39例患者诉PPH术后肛门疼痛,术后吻合口出血5例,术后尿潴留65例,轻度肛门狭窄1例,1例患者出现术后精细控便障碍。结论:减少PPH相关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充分掌握该技术的原理,严格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完善管理。
曹登义王彬李培生贲大刚
关键词: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并发症
Rouviere沟引导定位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Rouviere沟引导定位和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对比,探讨Rouviere沟引导定位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的75例单纯性胆囊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单纯腹腔镜组(40例)和Rouviere沟引导定位腹腔镜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定位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0.35±6.18)min和(1.35±0.54)d,明显短于单纯腹腔镜组的(62.46±10.34)min和(3.28±1.16)d(P均<0.01);术中出血量为(5.46±1.92)ml,也少于单纯腹腔镜组的(8.79±2.05)ml(P<0.01)。定位腹腔镜组患者胆瘘、出血和切口感染发生率较单纯腹腔镜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两组间VAS评分相当。结论 Rouviere沟引导定位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能否在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获益,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王彬贲大刚李培生杨功安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视觉模拟评分并发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的原因及防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早期胆漏6例,系胆囊床毛细胆管或迷走胆管损伤所致,经腹腔引流和药物治疗治愈;迟发性胆漏2例,1例漏口位于肝总管,1例位于右肝管,2例经漏口修补+T管胆道引流治愈,随访6个月至2年无胆管炎发作且无胆管狭窄。结论:肝外胆管、迷走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修补损伤胆管、T管支撑引流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预防并发症出现的主要方法。
李培生周少波贲大刚程凯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术胆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