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兴炳

作品数:41 被引量:27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项目中国气象局西南区域气象中心区域重大科研业务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青藏
  • 14篇青藏高原
  • 11篇气象
  • 9篇近地
  • 9篇近地层
  • 7篇地基GPS
  • 6篇气象特征
  • 6篇青藏高原东部
  • 6篇微气象
  • 6篇可降水量
  • 6篇降水
  • 6篇降水量
  • 5篇地表
  • 5篇地基
  • 5篇湍流通量
  • 5篇微气象特征
  • 5篇夏季
  • 5篇边界层
  • 4篇水汽
  • 4篇四川盆地

机构

  • 41篇中国气象局成...
  • 6篇四川省人工影...
  • 3篇四川省气象局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北京市人工影...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四川省气候中...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西藏高原大气...
  • 1篇贵州省山地气...
  • 1篇上海市气象信...
  • 1篇遵义市气象局
  • 1篇北京敏视达雷...

作者

  • 41篇赵兴炳
  • 22篇李跃清
  • 9篇李英
  • 6篇王维佳
  • 3篇卢萍
  • 3篇周嵬
  • 3篇张利红
  • 2篇何光碧
  • 2篇屠妮妮
  • 2篇周长春
  • 1篇冯健武
  • 1篇杨经国
  • 1篇林丹
  • 1篇王鑫
  • 1篇陈浩君
  • 1篇彭俊
  • 1篇王鸽
  • 1篇罗清
  • 1篇高志球
  • 1篇吴战平

传媒

  • 16篇高原山地气象...
  • 3篇高原气象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大气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激光杂志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四川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2009年高...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10年高...
  • 1篇第27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3篇2014
  • 6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基GPS遥测四川盆地可降水量特征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JICA项目(中日合作灾害研究中心项目)新津(103°49'16″E、30°27'31″N,海拔429.75 m)、达县(107°30'24″E、31°12'27″N,海拔313.63 m)、北碚(106°26'36″E、29°50'33″N,海拔217.43 m)3站2008~2009年的地基GPS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可降水量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全年可降水量为11 304.7 mm,十分丰富;一年之中,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略低于秋季,冬季最小;可降水量月变化明显,昼夜月变化趋势则基本相同;同时,四川盆地全年可降水量空间分布较均匀。
王维佳赵兴炳周嵬
关键词:地基GPS可降水量水汽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东部与成都平原大气边界层对比分析Ⅰ——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被引量:23
2008年
简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设立在青藏高原东侧和成都平原的两个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理塘站和温江站,并利用2007年2~4月两站获得的近地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这两个地区风速、气温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土壤温湿变化特征,以及辐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到了如下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两站风温湿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理塘站风速极大值和极小值出现时间均比温江站晚2小时。理塘站温度梯度值日变化较一致而温江站早晚温度梯度值要大于白天。两站湿度梯度值都是白天较小早晚较大。(2)两站风速廓线规律相似,基本满足对数律关系。理塘站在18:00~6:00,温江站在18:00~8:00均有逆温现象出现,相邻两层高度最大温度差分别达到0.54℃和1.02℃。理塘站8:00~18:00在8m和24m高度,温江站10:00~14:00在9.05m和18.25m高度上能观测到逆湿现象,相邻两层高度最大比湿差分别为0.1g/kg和0.04g/kg。(3)理塘站浅层(0cm和5cm)土壤温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而10cm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很小。温江站4cm,10cm和20cm土壤温度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较之理塘站影响的深度更深。理塘站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程度要小于温江站。两站各层土壤湿度均无明显日变化特征。(4)温江站向下长波辐射通量日变化不大,其他各个辐射量日变化都很明显。理塘站向下总辐射和反射辐射明显强于温江站。
李英李跃清赵兴炳
关键词:青藏高原微气象特征廓线
四川盆地地基GPS遥测可降水量初步分析
自1987年Askne和Nordius推导大气湿延迟与可降水量的关系以来,利用地基GPS遥测可降水量的技术不断发展。与探空、飞机、微波辐射计等传统观测手段相比,GPS遥测可降水量成本低、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并且可以全天...
王维佳赵兴炳周嵬
关键词:地基GPS可降水量水汽四川盆地
赴芬兰维萨拉公司进行工厂验收测试(FAT)和培训总结
2016年
1概况 依据2013HYS-040FIN-1合同约定,应芬兰气象测量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维萨拉)邀请,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下称高原所)李跃清研究员、赵兴炳高级工程师于2016年1月1927日前往维萨拉所在地芬兰赫尔辛基,与维萨拉相关业务技术人员一起对合同产品开展了工厂验收测试(FAT:FactoryAcceptanceTest),
李跃清赵兴炳
关键词:高原气象合同约定
风廓线雷达原理及其在高原地区探测结果初析被引量:20
2006年
本文介绍了风廓线雷达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情况、测量原理与硬件结构,并就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风廓线雷达资料与气球探空资料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地区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业务应用价值。
赵兴炳李跃清
关键词:风廓线雷达硬件结构
云贵高原草地生态系统CO2通量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草地是云贵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与其他地区研究相比,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CO 2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对云贵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的连续高频数据(2017年10月-2018年8月),分析了该生态系统CO 2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日尺度上CO 2通量具有显著的变化特征,为明显的单峰型变化,白天净吸收,夜晚净排放。季节尺度上,每月均为碳吸收,吸收速率呈春夏高,秋冬低的特征,吸收峰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在1月,且生长季的碳吸收变化幅度比非生长季大。影响CO 2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太阳辐射、气温、土壤温度和风速,综上,云贵高原草地生态系统CO 2通量对温度较为敏感,温度升高可提高其固碳能力。总的来看,该生态系统是一个明显的碳汇,研究时段内净碳吸收量为425.14 g CO 2·m-2。
孙思思吴战平肖启涛于飞古书鸿方荻李浪赵兴炳
关键词:云贵高原草地生态系统CO环境因子
青藏高原东部与成都平原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对比分析
简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设立在青藏高原东侧和成都平原的两个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理塘站和温江站,并利用2007年2~4月两站获得的近地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这两个地区风速、气温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土壤温...
李英李跃清赵兴炳
关键词:青藏高原微气象特征廓线
青藏高原东部草甸下垫面涡旋相关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前利用涡旋相关仪观测地表通量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但由于涡旋相关法是建立在方程假设简化的基础上,这对观测数据的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及通量结果的质量状况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理塘站2006年7月中到8月中的数据为例,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并将质量控制后的通量计算结果与原始值进行比较。质量控制后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总和有所增长,动量通量值则受质量控制影响较大。质量评价的结果为: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中高质量数据所占比例为68.2%、60.6%、63.3%。
张烺李跃清李英赵兴炳
关键词:地表通量
宝光自动观测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2023年
宝光是重要的旅游气象资源,但由于自动观测技术匮乏、人工观测困难和漏测等问题,使得宝光观测数据缺乏,资源评价几乎空白。本文根据“太阳光线—人眼或摄像头视线—宝光成像云雾区三点必须呈一线分布”的观测原理,研发了一种基于摄像头的实时自动观测宝光技术,即每10 s将摄像头角度调整为当前时刻的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使摄像头朝向与不断变化的太阳光线保持平行,并进行拍摄和保存摄像图像,同时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建立宝光识别模型,对实时拍摄的照片进行宝光自动识别。应用表明,该项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宝光实时观测难题,观测成果(照片)是宝光旅游资源评估和普查的重要依据,可为宝光旅游资源开发和游客观赏宝光提供技术支撑。
张加春石金伟赵兴炳吴伟斌
关键词:气象景观摄像头
一种地表温度计安装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表温度计安装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块、螺纹杆和滑杆,所述螺纹杆通过轴承与固定块之间转动连...
宋云帆赵兴炳杜韬王鸽彭骏赵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