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勇胜

作品数:237 被引量:1,338H指数:18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1篇期刊文章
  • 27篇专利
  • 1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篇天文地球
  • 9篇文化科学
  • 4篇建筑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04篇污染
  • 68篇地下水
  • 49篇渗滤
  • 49篇渗滤液
  • 49篇垃圾
  • 26篇地下水污染
  • 26篇水污染
  • 26篇垃圾渗滤
  • 26篇垃圾渗滤液
  • 23篇填埋
  • 18篇污染物
  • 15篇水层
  • 15篇包气带
  • 14篇填埋场
  • 14篇硝基苯
  • 13篇污染地下水
  • 13篇降解
  • 13篇废物
  • 11篇地下环境
  • 10篇原位

机构

  • 226篇吉林大学
  • 7篇清华大学
  • 5篇中国地质调查...
  • 5篇北京市地质工...
  • 4篇长春地质学院
  • 4篇长春工程学院
  • 4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长春理工大学
  • 3篇长春科技大学
  • 3篇宁波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东北电力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江西省科学院
  • 2篇滑铁卢大学

作者

  • 237篇赵勇胜
  • 50篇董军
  • 31篇秦传玉
  • 25篇周睿
  • 22篇洪梅
  • 21篇屈智慧
  • 20篇刘莹莹
  • 17篇白静
  • 15篇张伟红
  • 13篇韩融
  • 11篇杨玲
  • 11篇苏燕
  • 11篇张文静
  • 11篇郑苇
  • 10篇刘鹏
  • 10篇王冰
  • 10篇马百文
  • 9篇李璐璐
  • 9篇孙威
  • 8篇任何军

传媒

  • 31篇吉林大学学报...
  • 24篇环境科学
  • 20篇中国环境科学
  • 8篇环境工程
  • 8篇环境科学与技...
  • 7篇水文地质工程...
  • 6篇环境工程学报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5篇世界地质
  • 5篇环境科学研究
  • 4篇环境污染与防...
  • 3篇城市环境与城...
  • 3篇勘察科学技术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3篇2008年全...
  • 2篇实验室研究与...
  • 2篇实验技术与管...
  • 2篇长春地质学院...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长春工业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0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3篇2015
  • 11篇2014
  • 6篇2013
  • 17篇2012
  • 13篇2011
  • 13篇2010
  • 12篇2009
  • 26篇2008
  • 13篇2007
  • 22篇2006
  • 10篇2005
2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蔗糖改性纳米铁降解硝基苯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选取天然材料蔗糖作为纳米铁(NZVI)的稳定剂,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00~150 nm的蔗糖改性纳米铁(SM-NZVI),并用TEM和XRD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表征。在常温常压下利用蔗糖改性纳米铁还原水中硝基苯,探讨蔗糖比例、初始pH、初始铁投加量对硝基苯降解情况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反应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蔗糖改性后,纳米铁团聚现象明显改善,分散性显著提高;当蔗糖比例为0.8%、纳米铁与硝基苯摩尔比为3、反应溶液偏酸性时,最有利于硝基苯的降解和最终产物苯胺的生成,反应2 h内硝基苯被全部降解,10 h后苯胺生成率达到90%以上。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蔗糖改性纳米铁对硝基苯的还原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分别为1.04×10-2min-1和1.11 h。
李卉赵勇胜杨玲周冰王飞宋兴龙王铁军
关键词:纳米铁蔗糖硝基苯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
顶部通风在渗滤液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对比实验,对顶部木屑层通风和添加活性污泥实现渗滤液循环原位脱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纯的渗滤液循环,在垃圾体顶部添加的木屑层中通风可以有效地解决渗滤液循环中NH+4N的积累问题,NH+4N的去除率达到77.83%,同时也将CODCr去除率提高了14.46%;在木屑层中加入活性污泥并通风不仅通过提高反应体系内的C/N比改善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还向反应体系内引入了微生物,相比于顶部木屑层通风的渗滤液循环,其NH+4N的去除率提高了13.73%,CODCr的去除率提高了10.64%.
张文静赵勇胜孙景刚宋宝华
关键词:渗滤液循环活性污泥脱氮
地下水污染及其控制与恢复治理
水是人类生活、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也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水资源包括地震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其中地表水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地下水的问题,特别是污染问题...
赵勇胜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可持续发展
文献传递
城市垃圾地质处理方法及环境污染模拟研究
赵勇胜李绪谦洪梅
城市垃圾“填埋处置场”的选择要利用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模型确定最佳场地,通过模拟实验,进行基础设计、防护层研究、废气和废液收集系统、排放系统、汇流系统、封闭设计。“填埋处置场”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研究...
关键词:
关键词:垃圾填埋防护层渗透性
一种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在污染源的下游打一口以上营养物投加井,在营养物投加井的下游处打一口以上观测井,按井中受污染水的流量投加营养物。营养物投加井和监测井设置简单,使用寿命长,可长期用于污染场地的监测...
赵勇胜屈智慧周睿张伟红焦立娜王冰
铅和铬污染包气带及再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有机玻璃柱模拟包气带,研究了Pb2+和Cr6+在污染包气带时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雨水淋洗受污染包气带中重金属再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包气带受重金属污染过程中,铅和铬在粗砂包气带中的迁移速率分别为7.25cm/d和0.4cm/d,远大于其在细砂包气带中的迁移速率4.46cm/d和0.36cm/d,且Cr2O72-形式存在的六价铬在包气带中的迁移速率比的铅离子迁移速率大10倍以上;在模拟实验中,溶液在通过包气带区域时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的反应很弱,通过包气带的水样中三价铬未检出,并且包气带介质中三价铬含量(0.006mg/kg)几乎为零;雨水淋洗铬和铅污染的粗砂和细砂包气带模拟研究中铅淋洗溶出率为0.056%和0.112%,铬淋洗溶出率为62.33%和40.36%.因此,Cr2O72-在砂质包气带中的迁移性很强且容易从介质表面淋洗去除,而铅在介质中的迁移性较差且很难从介质中淋洗去除掉.
陈子方赵勇胜孙家强白静刘璐周睿
关键词:重金属
规整化铁碳微电解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规整化铁碳微电解填料及其制备方法属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填料为铁屑:直径0.1~1mm,重量百分比50~80%;粉末状活性炭:直径小于0.1mm,重量百分比5~17%;粘土:直径小于0.15mm,重量百分比15~35%...
邹东雷李萌赵勇胜邹昊辰
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筛选被引量:49
2012年
国际上对于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已有成功的修复实例。我国虽然起步晚,但非常重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并进行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已经逐渐进入示范性研究阶段。面对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不同方法,以及众多的污染修复技术,如何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如何在各种各样的修复技术中筛选合适的技术或技术组合,对于地下水污染场地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分析了发达国家地下水污染风险管理策略,结合在地下水污染场地研究方面的经验,对一些主要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考虑污染物特征、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筛选过程和方法。
赵勇胜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风险管理原位修复自然衰减
城市固体废弃物好氧填埋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在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多用厌氧填埋法处理,该方法有降解速度慢、气体不易控制等缺点。通过好氧填埋法与厌氧填埋法处理MSW的对比实验,得出利用好氧填埋处理MSW,使有机物降解率明显高于厌氧法。同时,根据垃圾场内部含氧量及湿度等因素将会影响好氧填埋效果,并在借鉴半好氧填埋技术的基础上,最终提出用分层通风来提高供氧效率,并与污水回灌等方法结合,不但解决垃圾场内部含水量不足问题,还能加快场内有机物的降解,使其迅速稳定。
王蕾赵勇胜董军
关键词:城市固体废弃物好氧填埋降解废物处理
强化抽出处理液中表面活性剂和污染物的溶剂萃取分离
2014年
溶剂萃取是分离地下水强化抽出处理液中表面活性剂和污染物的有效方法。以Tween 80为表面活性剂,苯和硝基苯为污染物,正己烷、正癸烷和正十六烷为萃取剂,通过批次实验研究Tween 80质量浓度、污染物和萃取剂性质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正己烷对Tween 80和苯的分离效果较好,且随着Tween 80质量浓度的升高,苯的去除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在Tween 80质量浓度超过25 mg/L后,苯去除率逐渐降低;Tween80损失率没有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大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正己烷对苯与Tween 80的分离效果较硝基苯好,且随着笨和硝基苯浓度的升高,污染物的分离去除率增大,而Tween 80的损失率先减少后增大;萃取剂EACN(等效烷烃碳数)对苯和Tween 80的分离有较大影响,随着苯质量浓度的增大,苯去除率均有所升高,但升高的程度有所不同,升高程度由大至小为正己烷、正癸烷和正十六烷,而Tween 80损失率顺序从大至小为正十六烷、正癸烷和正己烷。
李璐璐赵勇胜王贺飞苏燕秦传玉
关键词:溶剂萃取表面活性剂损失率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