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志新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固定化
  • 3篇包埋固定化
  • 2篇有效微生物
  • 2篇生物脱氮
  • 2篇水生
  • 2篇水生物
  • 2篇脱氮
  • 2篇脱色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细胞
  • 2篇污水
  • 2篇污水生物
  • 2篇污水生物脱氮
  • 2篇固定化方法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对偶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足迹
  • 1篇生物滤池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赵志新
  • 4篇熊小京
  • 4篇郑天凌
  • 4篇李博
  • 2篇李天宏
  • 1篇王慧

传媒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缺氧-好氧生物滤池中高效菌对活性红KN-3B的降解特性被引量:4
2009年
为了研究高效脱色菌在缺氧-好氧生物滤池(A/O biofilter)中对偶氮染料的降解特性,以活性红KN-3B(C.I.reactive red 180)为降解对象,缺氧生物滤池以火山碎石为填料,接种高效脱色菌CK3柯氏柠檬酸杆菌启动,好氧生物滤池以牡蛎壳为填料,接种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启动。试验考察了不同工况下缺氧-好氧生物滤池对色度和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滤池中微生物对偶氮染料活性红KN-3B的脱色和对COD降解的最适pH条件为弱酸性;缺氧滤池中高效菌对色度的去除需要外加碳源,且增加外加碳源有助于脱色率的提高;该高效菌为耐盐菌,当进水NaCl浓度达30 g/L时,色度去除率仍可达93%以上;当染料负荷达500 mg/L时,脱色率仍可达95%。通过紫外-可见扫描图谱分析初步推断CK-3柯氏柠檬酸杆菌对偶氮染料活性红KN-3B的脱色主要是生物降解作用。
李博熊小京赵志新王慧郑天凌
关键词:高效脱色菌生物滤池
包埋固定化CK3脱色菌对偶氮染料Reactive Red 180的脱色特性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改进的PVA-硼酸包埋法固定化CK3脱色菌,以偶氮染料CIReactive Red180为处理对象,采用批式工艺在缺氧条件下,系统考察了原水pH、外加碳源、盐度等因子对固定化CK3脱色菌脱色特性的影响,同时通过试验现象分析了不同进水条件下固定化凝胶小球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进水pH为碱性时脱色效果最好,但小球强度较差,向水中引入了大量有机物质,使废水中COD显著增大,进水pH为酸性时,有利于保持凝胶小球的强度,但脱色效果不如碱性条件;固定化CK3脱色菌对以葡萄糖为外加碳源的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较好,在进水不含葡萄糖时小球强度严重降低,且脱色效果较差;染料废水中NaCl浓度在0.5~15g·L-1范围内,均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李博熊小京赵志新郑天凌
关键词:包埋固定化偶氮染料
松原市非点源污染负荷变化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利用排污系数法计算了吉林省松原市2000、2005及2008年的化肥、农田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生活污染和水土流失等5大非点源污染源的TN与TP入河量.研究表明:松原市2000,2005及2008年各种非点源污染产生的等标污染负荷入河量分别为40907.61,42112.51和42682.25m3/a;化肥、畜禽粪尿和生活污染是松原市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三者对TN和TP的累积贡献率达95%以上;松原市非点源污染负荷从总量上来看是逐渐加剧的,但近几年的增长速率有所减缓.
赵志新李天宏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排污系数法
一种包埋固定化有效微生物凝胶小球的制备方法
一种包埋固定化有效微生物凝胶小球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用于污水生物脱氮的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为包埋剂,以氯化钙和硼酸为交联剂,以贝壳粉末作为添加剂,包埋有效微生物的方法。提供一种不仅能...
熊小京李博郑天凌赵志新
文献传递
一种包埋固定化有效微生物凝胶小球的制备方法
一种包埋固定化有效微生物凝胶小球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用于污水生物脱氮的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为包埋剂,以氯化钙和硼酸为交联剂,以贝壳粉末作为添加剂,包埋有效微生物的方法。提供一种不仅能...
熊小京李博郑天凌赵志新
文献传递
台州市“沿江发展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2010年
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方法作为一种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可定量地反映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模型,并依据统计和遥感资料,利用该方法计算了2007年浙江省台州市"沿江发展轴"规划区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7年规划区人均生态足迹为2.364 3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58 2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006 1 hm2,说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程度已超出了安全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该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规划区生态效率接近浙江省平均水平,但是与国内高度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规划区椒江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各县区的生态赤字呈明显的递增趋势。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可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应针对流域上下游各县区不同的生态现状和生态要求,做出科学的规划和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赵志新李天宏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