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传珍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镜
  • 2篇凋亡
  • 2篇凋亡素
  • 2篇凋亡素基因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镜检
  • 2篇基因
  • 1篇胆汁
  • 1篇胆汁反流
  • 1篇蛋白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原位杂交法
  • 1篇原位杂交法检...

机构

  • 4篇湖北医学院
  • 3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上海铁道医学...

作者

  • 8篇邓传珍
  • 4篇朱惠明
  • 3篇于皆平
  • 3篇韩兵
  • 2篇蔡筱彦
  • 2篇刘军
  • 2篇王娜
  • 1篇姜岭梅
  • 1篇陈锡美
  • 1篇谭诗云
  • 1篇黄勋
  • 1篇杨俊文
  • 1篇李银鹏

传媒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1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9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表现
1990年
一、溃结的内镜表现溃结的病理变化很复杂,按其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镜下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期。1.急性期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4期。各期之间无明显界限,可以互相过渡。由一期过渡到另一期所需的时间变化较大,可以几天到几星期。一般认为急性期的病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逆的,在疾病处(?)消退和缓解过程时,可以观察到各期顺序的颠倒。第一期:活动性最小,是最早期的改变。其特征为粘膜下多数小斑点状出血。无明显的水肿,仅在用棉花球揩擦时,局部粘膜可增高,呈颗粒状和出现少数小的出血点。
邓传珍
关键词:内镜表现粘膜下病理变化正常粘膜水肿炎症性肠病
结肠镜诊断结肠憩室病被引量:4
1994年
结肠镜诊断结肠憩室病韩兵,于皆平,邓传珍,刘军结肠憩室为少见病,临床诊断困难,国内报道甚少[1],但在消化道憩室中发病最高。现将我们经结肠镜检出的20例,分析报道如下。材料与结果一、一般资料1978年~1991年6月,6880例结肠镜检患者中检出结肠...
韩兵于皆平邓传珍刘军
关键词:结肠镜检结肠疾病结肠憩室病
凋亡素基因对人结肠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凋亡素基因的导入对人结肠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凋亡素基因VP3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构建成重组质粒pEGFP-VP3。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C2和pEGFP-VP3分组分别转染人类结肠癌细胞(Lovo)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不同组细胞中的定位、表达及细胞的生长、凋亡情况,MTT法测定不同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并用An-nexinV-FITC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在Lovo/EGFP组和3T3/EGFP-VP3组细胞中,EGFP均匀分布于细胞中,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凋亡率较非转染细胞组亦无明显增加。而在Lovo/EGFP-VP3组细胞中,EGFP-VP3以荧光颗粒形式集中在细胞核,并逐渐变粗,最后细胞碎裂成片状,流式细胞技术检测Lovo/EGFP-VP3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P<0.01)。结论pEGFP-VP3可诱导人类结肠癌细胞凋亡。
朱惠明王娜蔡筱彦邓传珍
关键词:凋亡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细胞作用基因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脂质体转染法绿色荧光蛋白
胃癌发生部位的转变趋势(附527例分析)被引量:6
1993年
本文对我院1976~1990年胃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527例胃癌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现的时间顺序分为2组。第1组(1976~1983年)237例,第2组(1984~1990年)290例。结果发现贲门癌的发生率第2组(76例,26.21%)高于第1组(43例,18.14%)(P<0.05)。且贲门加胃底癌的发生率两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1组:20.68%,2组:31.03%,P<0.05)。从近端到远端,女性患者逐渐增多,尽管贲门癌在男女比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女性患者发病率似有上升趋势。
谭诗云邓传珍韩兵刘军于皆平陈锡美
关键词:胃肿瘤发病率
凋亡素基因序列重组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004年
目的构建携带Kozak序列的重组凋亡素基因VP3表达载体,为提高凋亡素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效率,增强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活性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通过两次PCR,以pcDNA-VP3质粒为模板,扩增出带Kozak序列(真核核糖体结合位点)的凋亡素基因VP3。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RevTRE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凋亡素的真核表达载体pRevTRE-VP3,将该重组表达载体分别以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hoI进行酶切鉴定,进一步将初步鉴定显示插入目的基因的质粒进行测序鉴定。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本研究合成的凋亡素基因与Noteborn报告的凋亡素基因序列一致,同源性为100%。在其起始密码子前添加了Kozak序列的凋亡素基因已成功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RevTRE。结论采用两次PCR法可将提高表达效率的真核核糖体结合位点添加到凋亡素基因序列起始密码子前端,并构建成凋亡素真核表达载体。
朱惠明杨俊文王娜蔡筱彦邓传珍
关键词:凋亡素真核表达载体核糖体肿瘤细胞凋亡结合位点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断与治疗(附238例报告)
1991年
我院于1978年1月至1991年1月应用富士农小儿结肠镜及OlympusCF-MB3、CF-LB3、CF-LB、CF-P10Ⅰ型纤维结肠镜为238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了诊断和治疗检查。
刘淑华韩兵邓传珍于皆平
关键词:下消化道出血内镜诊断息肉病息肉摘除术
食管内酸、胆盐监测及内镜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意义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探索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应用 2 4h食管内胆红素与pH监测 ,对 110例有GERD症状的患者检测 2 4h食管内胆汁反流情况及 pH动态变化 ,结合内镜检查来综合分析。结果 根据 2 4h食管内酸和胆红素监测的结果 ,以内镜检查有无黏膜病变而分成两组。内镜检查阳性组 2 5例 ( 2 2 .7% )均有酸 (碱 )病理性反流 ;内镜检查阴性组 85例 ( 77.3 % ) ,其中 73例有酸 (碱 )病理性反流 ,另 12例 ( 10 .9% )反流在生理范围内。内镜检查阳性组与阴性组有反流者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内镜检查阳性组和阴性组有反流者与内镜阴性且反流在生理范围者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根据 2 4h食管内监测及内镜检查结果 ,显示 89%GERD均有酸 (碱 )病理性反流 ,酸 (碱 )反流是导致临床症状和食管黏膜损伤的主要攻击因子 ,削弱或消除反流是GERD治疗的关键。GERD易复发 ,需长期维持治疗 ,应特别注意药效、不良反应和经济学问题。
朱惠明黄勋邓传珍詹群珊
关键词:胆汁反流PH监测胃食管反流病
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 DNA的感染状况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DNA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PCR扩增法分别合成G1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DNA探针。应用两型探针对 45例肝组织标本进行TTVDNA原位杂交检测 ,巢氏PCR法检测血清TTVDNA。结果  3 1例血清TTVDNA阳性患者的肝组织TTVDNA均为阳性 ( 10 0 % )。 14例血清TT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中TTVDNA阳性者 7例 ( 5 0 % )。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中TTVDNA散在分布在汇管区周围的肝细胞核内 ,肝癌患者TTVDNA则集中分布在肝癌细胞核内及癌组织周围的肝细胞核内。结论 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肝组织中TTVDNA的感染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邓传珍姜岭梅李银鹏朱惠明
关键词:慢性肝病肝组织TTV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