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宝昆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可持续发展
  • 1篇学科
  • 1篇遥感
  • 1篇遥感课程
  • 1篇应用型人才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正午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生态经济系统
  • 1篇太阳
  • 1篇太阳位置
  • 1篇能值
  • 1篇能值分析
  • 1篇重点学科
  • 1篇量浓度
  • 1篇经济系
  • 1篇经济系统
  • 1篇喀斯特地区
  • 1篇课程

机构

  • 3篇贵州师范学院
  • 2篇贵州教育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5篇邓宝昆
  • 3篇李松
  • 2篇邵技新
  • 1篇许丽君
  • 1篇魏光荣
  • 1篇黄向阳
  • 1篇陈建庚
  • 1篇龙拥军
  • 1篇陈清文
  • 1篇卜贵建
  • 1篇赵翠薇
  • 1篇朱富寿
  • 1篇徐红勤
  • 1篇李恋

传媒

  • 1篇生态经济
  • 1篇贵州教育学院...
  • 1篇中国教育技术...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7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贵州特色重点学科中的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贵州师范学院的贵州省环境特色重点学科平台,从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讨论非遥感专业的遥感课程教学方法。结合遥感学科定位和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和技术层面提出遥感课程"2+1"教学模式,"1"即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2"是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基于遥感的课程特点,以多媒体为核心的多手段教学,以及多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也为遥感和GIS教学改革积累宝贵的经验。
李松邓宝昆
关键词:遥感课程应用型人才
基于能值分析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以贵州省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中国西南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区,贵州是中国喀斯特的中心区域。以贵州为例,通过编制能值分析表,结合统计资料、RS和GIS方法获取分析数据,在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计算,在利用几何平均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能值货币比率、环境负荷率、废物负荷率、能值产出率、能值产出比、环境承载力、修正的可持续指数等方面,进行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到2009年,贵州省环境承载力从2000年的2032.33万人急剧下降到2009年的1355.25万人;环境负荷率和废物负荷率从2000年的0.8,增长到2005年的1.3和2009年的1.95,修正的可持续指数变化较小。总体上,贵州省经济系统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剧烈增加,区域发展形式不容乐观。
李松邓宝昆邵技新
关键词:能值分析可持续发展
午时太阳位置分析
2007年
分析正午时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利用太阳周日运动轨迹及太阳与本地法线的相对位置变化来判断午时太阳的准确位置。最终得出太阳午时位于正南或正北。
邓宝昆
关键词:正午太阳位置
贵州喀斯特贫困山区(麻山)可持续发展研究
陈建庚朱富寿赵翠薇龙拥军邓宝昆许丽君黄向阳卜贵建陈清文魏光荣
该课题针对贵州喀斯特贫困(麻山)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着重在自然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人文社会经济、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探索出一个喀斯特地区具有推广意义的、可操作性强的生...
关键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基于GIS的贵阳PM_(2.5)质量浓度城乡过渡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PM2.5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也是气候和环境问题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PM2.5即大气污染细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通过选取具有明显城乡过渡趋势的环保局、太慈桥、小河、花溪、马鞍山、金阳和桐木岭监测点,采集2013年12月20日到2014年2月27日的PM2.5日均质量浓度数据,以及2014年1月20日到2月18日的时均质量浓度数据,分析研究PM2.5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PM2.5数据覆盖了优良中差多种污染类型,在数据平均抽样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准则,探索性地利用遥感、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贵阳市PM2.5质量浓度的城乡变化特征,以及与气象因素、土地利用信息和城市区域之间的关系。1973、1990年的贵阳城区信息分别提取自1973年12月30日的LANDSAT MSS影像(辅以1:50000地形图)、1990年10月16日的LANDSAT 5影像,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2010年贵阳建成区信息提取自2010年9月21日的LANDSAT 5。以监测点为原点生成监测点500 m缓冲区,以资源1号02C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PM2.5质量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利用GIS量取监测点与1973年贵阳市主城区边缘的最短距离,分析其与监测点PM2.5质量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PM2.5日均质量浓度值呈现由农村向城市递增的趋势,并随着监测时间的推移形成明显的递减趋势,7个监测点日均数据均值是77μg·m-3,农村监测点桐木岭的监测值是56μg·m-3,马鞍山74μg·m-3,和金阳73μg·m-3,花溪81μg·m-3,小河86μg·m-3,太慈桥86μg·m-3,环保局85μg·m-3。质量浓度>100μg·m-3的总时数,桐木岭为13 h,金阳81 h,环保局、马鞍山106 h,花溪118 h,小河154 h,太慈桥157 h。2PM2.5日均质量浓度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除夕以后PM2.5浓度显著下降,平均浓度相差47μg·m-3。PM2.5时
李松邓宝昆邵技新徐红勤李恋
关键词:PM2.5质量浓度城乡影响因素G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