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虫病
  • 3篇血吸虫
  • 3篇血吸虫病
  • 3篇吸虫
  • 3篇吸虫病
  • 2篇碘缺乏
  • 2篇碘缺乏病
  • 2篇丝虫
  • 2篇丝虫病
  • 2篇菌病
  • 2篇布鲁氏菌
  • 2篇布鲁氏菌病
  • 1篇地方性氟中毒
  • 1篇碘盐
  • 1篇碘盐质量
  • 1篇血防
  • 1篇盐碘
  • 1篇智力影响
  • 1篇中毒
  • 1篇中间宿主

机构

  • 8篇广东省卫生厅
  • 4篇广东省寄生虫...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广东省卫生防...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10篇陈佩玑
  • 5篇陈泽池
  • 5篇黄少玉
  • 4篇潘波
  • 3篇邓卓晖
  • 2篇邓峰
  • 2篇马文军
  • 2篇张启明
  • 2篇容寿铭
  • 2篇陈启丰
  • 2篇刘美珍
  • 2篇张贤昌
  • 2篇欧作炎
  • 1篇李晓恒
  • 1篇戴昌芳
  • 1篇符林学
  • 1篇周木光
  • 1篇杨通
  • 1篇余晴
  • 1篇许小频

传媒

  • 3篇广东卫生防疫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地方病通报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广东寄生虫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省部分县、市消灭丝虫病监测与审评的结果分析被引量:1
1998年
黄少玉陈佩玑许锐恒欧作炎潘波陈泽池邓卓晖
关键词:丝虫病寄生虫学
广东省1996~1997年血吸虫病监测情况分析
1998年
黄少玉陈佩玑潘波张贤昌马文军刘美珍
关键词:血吸虫病血防
广东省消灭血吸虫病后监测措施试点研究
1998年
黄少玉陈佩玑容寿铭史小楚潘波刘杰生马文军张贤昌
关键词:血吸虫病
广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肃清残存传染源的措施和效果分析被引量:4
1999年
黄少玉陈佩玑潘波欧作炎邓卓晖刘美珍刘勇鹰张启明
关键词:丝虫病传染源服药情况
广东省消除碘缺乏病的系列研究
邓峰钟文张永慧戴昌芳杨通陈泽池符林学邱建锋刘锐许小频陈启丰陈佩玑周木光
1、查清了广东碘缺乏病的流行分布,填补了广东IDD流行的空白。2、发现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群亦普遍存在轻度碘营养不足,从而扭转了人们认为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存在缺碘的观念。3、率先在国内开展缺碘对儿童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关键词:
关键词:碘缺乏病儿童骨密度听力影响智力影响碘盐质量
广东省控制布鲁氏菌病的策略与效果研究被引量:14
2000年
目的 为实现稳定控制布鲁氏菌病,制定一系列防治策略。方法 通过对传染源实行检疫;捕杀阳性畜,口服疫苗免疫,人工受精,解散或迁移阳性场等;健康教育;强化人群监测。结果 广东省的畜间血清阳性率由1985年的4.41%,降到1995年后的0.02%以下。人间感染率也由1984-1986年的0.42%,降到1997年0.0%;畜间阳性县数由原来的54个减少到1997年的2个,人间阳性县数由原来的45个减少到1997年的0个。结论 广东省控制布鲁氏菌病策略取得显著效果,为相关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控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何剑峰罗会明梁杏娴黎 薇陈佩玑陈泽池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广东省控制布鲁氏菌病的策略与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广东省为实现稳定控制布鲁氏菌病 ,制定了一系防制策略。通过对传染源实行检疫、扑杀阳性牲畜、口服疫菌免疫、人工授精、关闭或迁移阳性屠宰场 ,健康教育和强化人群监测等措施。我省的畜间血清阳性率由 1985年的 4.41% ,降到1995年后的 0 .0 2 %以下 ,人间感染率也由 1984~ 1986年的 0 .42 % ,降到 1997年的 0 .0 2 % ;畜间阳性县数由原来的 5 4个减少到 1997年的 2个 ,到 1997年人间阳性县数已由原来的 45个减少为 0。
何剑峰罗会明杜志明张万里黎薇梁杏娴陈佩玑陈泽池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控制策略
广东省碘缺乏病基本控制后监测结果分析
1999年
钟文邓峰陈启丰梁春穗梁红洁陈佩玑伍岳琦
关键词:碘缺乏病病情监测甲状腺肿尿碘盐碘
广东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状况被引量:3
1999年
吴锦权杜达安陈佩玑陈泽池
关键词:地方性氟中毒
曼氏血吸虫病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发现与扩散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通过调查确认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输入和孳生情况,并了解其分布及扩散情况,为防控曼氏血吸虫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报告线索及藁杆双脐螺孳生环境特征,按水系和地理位置,于1981—1982年和2012—2013年,采用现场调查法对双脐螺的孳生分布、环境植被、水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981年确认在深圳市罗湖某鱼塘采集的螺蛳为藁杆双脐螺,为中国大陆首次报告。1981—1982年在深圳市调查10个公社(镇区、街道),于深圳市罗湖与香港新界交界的交界河罗湖桥至与深圳河交接处的河段约1000m、交界河与深圳河交接处至人民公园的深圳河段约1000m、与该河段相通的3条水沟长约300m、周边6口鱼塘和1口污水塘约4030m^2等环境发现有藁杆双脐螺孳生;深圳市其他9个公社(镇区、街道)及另外11个县区均未发现有该螺孳生。对有螺环境特征及水质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显示,中性偏碱水质适合该螺孳生,活螺数多的螺点水中氯化物含量为9.0~94.0mg/L,总硬度为44.8~142.8mg/L,氨氮含量为0.02~1.50mg/L;有螺环境类型为水塘、水沟、河3种,腐殖质较丰富,活螺主要沿水边分布,喜附着于水中漂浮物上,以下段及出水口水流缓慢处较多。2012—2013年的调查发现,在深圳市的盐田河、葵涌河和大沙河等7条河道及东莞市的石马河和惠阳区的淡水河均有活的藁杆双脐螺孳生。结论 1981年在中国大陆首次确认在深圳市有藁杆双脐螺孳生,范围局限;双脐螺沿水系向周边地区扩散蔓延,目前已扩散到深圳市毗邻的东莞和惠州市的部分河道。
黄少玉邓卓晖陈佩玑高世同李晓恒张仪谢旭朱蓉吕山郭云海阮彩文张启明余晴潘世定容寿铭卢文成刘梦然曾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