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历明

作品数:24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7篇翻译
  • 3篇艺术
  • 3篇英译
  • 3篇英语
  • 3篇红楼
  • 3篇红楼梦
  • 3篇翻译理论
  • 3篇复调
  • 3篇《红楼梦》
  • 2篇对话性
  • 2篇薛范
  • 2篇译学
  • 2篇译者
  • 2篇约伯
  • 2篇圣经
  • 2篇圣经叙事
  • 2篇文学
  • 2篇逻各斯
  • 2篇逻各斯中心主...
  • 2篇句法

机构

  • 16篇四川外语学院
  • 4篇株洲工学院
  • 4篇上海外国语大...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纽约市立大学
  • 1篇上海对外经贸...

作者

  • 24篇陈历明
  • 2篇唐伟胜
  • 1篇刘根奇

传媒

  • 4篇外国语文
  • 3篇外国语
  • 3篇株洲工学院学...
  • 2篇四川外语学院...
  • 2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人民音乐
  • 1篇英语研究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切艺术都以趋近音乐为旨归”的源与流——《中国音乐文学史》的一处引文考被引量:2
2011年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瓦尔特·佩特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的自为性,认为艺术乃无关现实的形式之纯美,艺术的这种"审美批评"就是评价每件艺术作品在此意义上趋近音乐规则的程度如何,所谓"一切艺术都以趋近音乐为旨归"。这一著名论断影响深远,但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中,其身份却一直比较模糊,甚至以讹传讹。因此有必要追索其相关版本源与流,以还其本来面目。
陈历明
关键词:音乐
圣经叙事中的难题与顽症:“士师记”19至21章及“约伯记”42章被引量:3
2010年
拟探讨旧约"士师记"19至21章以及"约伯记"叙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与顽症。在"士师记"第19章中,文本以"圣史"开始,然而在该章结尾处却出现了另一种组织材料的方式,对这位以色列的首任国王进行鞭挞和讽刺,开始挤压(虽然不是全盘置换)先前的阅读,这两种材料的组织方式无法在故事层面得以调和。约伯记叙事的"顽症"则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序"中设定了一个公正的上帝和一个隐忍的约伯,然而诗中的大部分内容却呈现出一个残暴无礼的约伯和一个充满创造力但无视人类公正和痛苦的上帝;第42章的尾声部分不仅没有调和这些性格与动机方面的系列矛盾之处,反而最大限度地加剧了这些矛盾,让读者莫衷一是,百思不得其解。
大卫.里克特陈历明唐伟胜
关键词:圣经叙事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兼评《红楼梦》书名的翻译被引量:15
2004年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是《红楼梦》这一名字的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的质朴、显露,更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相一致,从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陈历明
关键词:石头记红楼梦文化翻译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被引量:32
2004年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出发,以小说《红楼梦》中的成语为例,本着文化的平等对话这一宗旨,扼要探讨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在翻译其中文化时各自的处理方式及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分析了霍克斯译文中所凸现的那种"殖民者的凝视"及其背后的成因,而杨译则呈一种非殖民化的对峙。由此提出,在后殖民视域的中西文化对话中,不应以文化身份的缺失为前提。
陈历明
关键词:殖民化文化对话文化身份
从能指到所指?——文学翻译个案研究
2006年
在文学文本的阐释中,语言的解码对于译者而言具有不同于读者的特殊性,译者往往专注于原语文本———目的语文本的深层解码———编码,而忽略目的语文本的表层编码,正是这后一个缺项,压缩了目的语读者应有的解码空间。因而,译者在面临以能指为特征的文本时,应尽量再现目的语文本能指的指涉空间,即还能指以能指。
陈历明
椽毫译配两千曲 乐海泛舟五十年——评薛范的歌曲翻译理论被引量:2
2010年
歌曲翻译一直是一个少人涉足亦少人关注的领域,因为这一跨学科的实践要求颇高,不仅要精通文学、多种语言,更要有很高的音乐艺术素养。因此在实践方面能有所成就已难得,如果在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则更是凤毛麟角——薛范先生就是这么一位通才。
陈历明
关键词:歌曲翻译翻译理论薛范艺术素养跨学科
《吉檀迦利》:是创作还是翻译?被引量:7
2011年
泰戈尔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吉檀迦利》,其实应该是作者本人从孟加拉文"翻"出来的,但是本诗集无论在选材、文本形式、叙述方式、内容建构等方面都与原作相去甚远。泰戈尔与其说是在翻译,不如说是以翻译为体、原作为用的一种创造性改写,此举模糊了翻译与创作的边界。本文认为,泰戈尔自译的英文本《吉檀迦利》之所以迅速获得西方世界的广泛认同主要源自以下几个因素:接受语境中的诗学规范,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东西宗教哲学的兼容并蓄,殖民地他者的"映像"重现。藉重新定位文学译者的角色,反思与重估历史上的类似翻译现象,并在一动态层面上历史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翻译这一"信"条。
陈历明
关键词:吉檀迦利改写译者角色
圣经叙事中的难题与顽症:“士师记”19至21章及“约伯记”42章
拟探讨旧约"士师记"19至21章以及"约伯记"叙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与顽症。在"士师记"第19章中,文本以"圣史"开始,然而在该章结尾处却出现了另一种组织材料的方式,对这位以色列的首任国王进行鞭挞和讽刺,开始挤压(虽然不是...
大卫·里克特陈历明唐伟胜
关键词:圣经叙事
文献传递
德里达的diffrance及其翻译
2003年
diffrance是体现德里达解构主义观的一个核心词语,旨在颠覆西方文化传统所维系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或曰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否定终极意义,消泯二元对立,为新的写作、阅读方式开辟了新的途径,从而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diffrance的前因后果进行了一番梳理,并就本概念的翻译定名进行分析。
陈历明
关键词:逻各斯中心主义翻译
英语Pun与汉语“双关”的对比分析与翻译被引量:1
2003年
双关是活跃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辞格,古今中外遣用这种指桑说槐的修辞的不乏其例,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但由于英汉语言中音义的巨大反差,相互转译的可译度便大打折扣。对这一修辞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的艺术效果。
陈历明
关键词:英语汉语修辞格艺术效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