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云
- 作品数:47 被引量:252H指数:10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喉鳞癌原发灶和切缘BAG-1蛋白表达及其与术后复发的关系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喉鳞癌原发灶和切缘BAG-1蛋白表达及其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1例资料齐全的复发性喉癌患者的原发灶、复发灶及切缘BAG-1蛋白表达情况,并以20例喉癌术后随访满5年以上至今未复发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1例复发性喉癌的原发灶和复发灶的BAG-1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74.2%、67.7%,两者差异没有显著性;20例对照组喉癌原发灶的BAG-1蛋白阳性表达为75.0%,与复发组喉癌原发灶的BAG-1蛋白阳性表达率相比,两者差异也没有显著性;31例复发组喉癌手术切缘及20例对照组喉癌手术切缘BAG-1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41.9%、15.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BAG-1蛋白在常规阴性病理切缘的表达与喉癌术后复发有关,为今后筛选预测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高危病例提供了依据。
- 李贺廖志苏李剑敏黄卡特陈晓云汪静波陈建福
- 关键词:喉肿瘤BAG-1蛋白
-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出血灶电凝术和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82例难治性鼻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内镜下出血灶电凝组(直接止血组)68例。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组(间接止血组)21例。所有病例随访12~48个月,治疗后第3个月末,记录患者的止血情况,随访期间最末次复查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和术后鼻出血复发率。结果直接止血组、间接止血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89.7%和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P=0.918)。两组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7.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44,P=0.033)。结论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与内镜下出血灶电凝术相比较,近期疗效相当。远期疗效更佳,复发率低,为鼻内镜下不能明确出血灶或电凝术失败的鼻出血患者的治疗提供另一种选择。
- 陈晓云李贺杨新东吴贤敏张悦
- 关键词:难治性鼻出血
- 鼻咽血管纤维瘤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11年
-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鼻咽血管纤维瘤(JNA)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鼻咽血管纤维瘤扩展性生长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Ang-1、Ang-2、Tie-2蛋白及CD34在30例JNA(JNA组)、20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JNA组Ang-1、Ang-2及Tie-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24/30)、76.67%(23/30)、100%(30/30),对照组分别为80%(16/20)、30%(6/20)、45%(9/20),两组患者Ang-1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JNA组Ang-2及Tie-2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CD34呈低阳性表达、JNA组呈强阳性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17.6007±3.03881、14.0267±2.9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g-2在JNA组不同年龄、性别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90%)明显高于Ⅰ+Ⅱ期(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边组织中Ang-1的表达与Ang-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Ang-2蛋白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Ang-1与Ang-2在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中相互拮抗,Ang-2可能决定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和肿瘤扩展性生长.当Ang-2高表达而Ang-1低表达时,促进JNA外周组织的血管生成;反之则抑制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推测Angs及其受体系统在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和肿瘤扩展性生长中的调节作用是以Ang-2的作用为主导.
- 吴贤敏李志春张声易自翔林功标陈晓云陈建福
- 关键词:鼻咽血管纤维瘤ANG-1ANG-2TIE-2
- 全喉切除术后咽瘘发生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全喉切除术后咽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3~2001年间的86例全喉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72 h内平均体温超过38.5℃组中,病人的咽瘘发生率为60%,肿瘤的临床分期、术中肌皮瓣的应用、术前放疗的剂量等与咽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咽瘘一般通过保守治疗可愈合。结论 术后早期高热可有助于警示咽瘘的发生,手术中粘膜缝合主张“无张”、“严密”,应用肌皮瓣时注意保护血供,术前预防性放射治疗剂量以不超过40 Gy为宜。高度怀疑咽瘘者尽早开放创口。
- 陈晓云李智渊陈建福
- 关键词:喉切除术副作用咽瘘病因学
- 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住院行中耳胆脂瘤手术患者658例,其中并发迷路瘘管52例(7.9%),收集其术前临床表现、纯音听阈结果、影像学表现,术中探查所见及处理方式,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例迷路瘘管患者术前有眩晕症状32例(61.5%),周围性面瘫2例(House-Brackman分级分别为3级和4级),薄层颞骨CT扫描发现迷路瘘管29例(55.8%),29例CT确诊瘘管患者行瘘管试验,阳性为20例。术中探查发现外半规管瘘49例,上半规管瘘2例,后半规管1例。术中探查所见面神经骨管缺损30例。参照Dornhoffer的分型标准,52例中瘘管Ⅰ型20例,Ⅱ型22例,Ⅲ型10例,Ⅰ型和Ⅱ型患者行自体骨粉+颞肌筋膜瘘口修补术,Ⅲ型瘘管行颞肌筋膜半规管堵塞+瘘管内置入软骨+颞肌筋膜及自体骨粉瘘口修补术,所有患者均行乳突根治术,术后的骨导听阈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Ⅰ=72.50,PⅠ=0.816,ZⅡ=59.00,PⅡ=0.147,ZⅢ=10.00,PⅢ=0.260,Z总=364.00,P总=0.188)。23例患者行鼓室成形术,术后气骨导差和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Z=-3.879,P<0.001)。术前2例面瘫患者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为2级。结论迷路瘘管为中耳胆脂瘤常见并发症,外半规管为好发位置,中耳胆脂瘤患者出现眩晕症状首先要考虑迷路瘘管可能,颞骨薄层CT及瘘管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但是很大一部分病史不典型、检查阴性患者术中仔细探查可以确诊,术中确诊迷路瘘管后,应先处理鼓室、乳突的病变,最后处理瘘管,对于Ⅱ型和Ⅲ型迷路瘘管,高倍显微镜下仔细完整清理瘘管内的肉芽及胆脂瘤组织,瘘管内滴入地塞米松,快速行瘘口封闭,可以保存或改善现有的骨导听力,对于有条件行听力重建的患者,术后可以改善患者气骨导差,提高患者听力。
- 韩亮吴贤敏陈晓云方练黄益灯
- 关键词:胆脂瘤中耳炎迷路瘘管并发症
- 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
- : 探讨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
- 洪娟郭志强陈晓云方练方渭清陈建福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倍他司汀疗效评价
- TNF-α和IL-6在鼻咽血管纤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16年
-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鼻咽血管纤维瘤(JNA)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TNF-α和IL-6在JNA骨质破坏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和IL-6在20例JNA患者和10例正常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NF-α和IL-6蛋白在JNA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90.0%,明显高于TNF-α和IL-6蛋白在下鼻甲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20.0%)(均P<0.01)。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与JNA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结论:TNF-α和IL-6在JNA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是参与JNA骨质破坏的影响因素。
- 吴贤敏叶凡武鹏陈晓云林昶廖志苏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鼻咽血管纤维瘤
- 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及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80例被确诊为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治疗,并随访至2013年2月28日。术前主观评估采用VAS、SNOT-20问卷调查;客观评估采用Lund-Mackay CT评分和Lund-Kennedy评分。并在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时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相同指标评估。结果试验组术后6月、1年及2年的VAS评分、SNOT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年Lund-Mackay评分高于试验组(P<0.01)。根据海口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试验组治愈36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28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87.5%,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P=0.021)。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鼻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且复发率更低。
- 施清圆董守豪吴丽萍陈晓云张露张春鸿方潇碧庄建华林加祥廖志苏
-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手术随机对照试验
- 口腔拭子在药物性耳聋基因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基因组DNA在药物性耳聋基因A1555G及C1494T突变检测中的应用,寻求基因检测中更简单快捷并无损的样本来源。方法:采集97例来自温州特殊教育学校非综合征型耳聋学生的口腔拭子和外周血,分别提取基因组DNA,进行浓度与纯度的测定、基因扩增及产物测序,比较2种样本来源及2种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的浓度、纯度、扩增成功率,并将测序结果与人类线粒体DNA剑桥参考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口腔拭子DNA的手工法提取浓度(42.5±41.7)ng/mL与试剂盒法DNA浓度(44.8±43.4)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法DNA纯度(1.45±0.73)低于试剂盒法(1.87±0.8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扩增成功率与外周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拭子DNA的药物性耳聋基因扩增产物长短一致,测序结果完全相符,均显示A1555G突变阳性2例,阴性95例;C1494T突变97例均阴性。结论:无损性样本口腔拭子扩增成功率高,诊断结果可靠,可替代外周血作为药物性耳聋基因检测的DNA来源,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琼敏郑静宋攀攀朱翌陈晓云管敏鑫
- 关键词:药物性耳聋基因检测基因扩增
- 鼻用激素联合氯雷他定或孟鲁司特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4
- 2017年
- 目的:观察鼻用激素联合二代抗组胺药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个性化治疗的优选方案。方法:将57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MOM组)、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氯雷他定(MOM+L组)、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孟鲁司特钠(MOM+M组)连续治疗4周,采用"症状分级评分法"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时鼻塞、鼻痒、喷嚏和流涕4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鼻部症状总分均呈持续性下降趋势,且不同时间点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鼻塞症状,MOM+M组在治疗后2、4周时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MOM组和MOM+L组。对于喷嚏、鼻痒症状,在治疗后1、2和4周时MOM+L组评分均最低,且与MOM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OM组和MOM+M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流涕症状,治疗后各组流涕症状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而MOM+L组和MOM+M组评分下降的更为明显;其中,治疗后1、2周时MOM+L组的评分显著低于MOM组(P<0.05),治疗后2、4周时MOM+M组的评分显著低于MOM组(P<0.05),而MOM+L组和MOM+M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喷激素单用或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均能有效控制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联合用药效果更佳。对于缓解鼻塞症状,鼻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更具优势;对于缓解鼻痒、喷嚏症状,鼻用激素联合二代抗组胺药效果更佳;对于流涕症状,鼻用激素联合二代抗组胺药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效果相当,相对而言联合二代抗组胺药起效较快,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起效较慢。
- 贾明辉陈晓云张悦廖志苏
- 关键词: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