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雒佳丽

作品数:24 被引量:113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流层
  • 12篇对流层
  • 12篇平流层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6篇臭氧
  • 5篇对流层顶
  • 5篇降水
  • 5篇层顶
  • 4篇梅雨
  • 4篇季风
  • 3篇平流层臭氧
  • 3篇气候
  • 3篇春季
  • 2篇对流层顶高度
  • 2篇一氧化碳
  • 2篇雨期
  • 2篇上空
  • 2篇生前
  • 2篇水汽

机构

  • 20篇兰州大学
  • 5篇中国气象局兰...
  • 4篇教育部
  • 4篇山东省气象局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兰州中心气象...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西安工程大学
  • 1篇犹他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佐治亚理工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4篇雒佳丽
  • 10篇田文寿
  • 7篇田红瑛
  • 4篇张健恺
  • 4篇商林
  • 3篇谢飞
  • 3篇王丽娟
  • 2篇陈志昆
  • 2篇孟祥新
  • 2篇黄倩
  • 2篇张书余
  • 2篇李照荣
  • 2篇许平平
  • 2篇张杰
  • 2篇崔强
  • 1篇张健
  • 1篇胡俊
  • 1篇张杰
  • 1篇杨琴
  • 1篇汤子东

传媒

  • 6篇干旱气象
  • 4篇气象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高校实验室科...
  • 1篇第31届中国...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第32届中国...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淮梅雨期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过程的个例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MERRA再分析资料,选取2007年江淮梅雨作为研究个例,通过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3种化学示踪物(臭氧、一氧化碳和水汽)及位涡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变化的分析,探讨梅雨发生前后梅雨区上空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特征。研究表明,梅雨期存在由对流层顶折卷造成的跨越对流层顶向下的物质传输和对流活动引起的物质向上传输。入梅前,主要是由对流层顶折卷造成的物质向下传输(至少能达到300 h Pa),这一过程导致对流层中上层存在高浓度臭氧及一个干层;随后,伴随梅雨的发生,对流活动频繁出现,对流层顶开始抬升,在入梅第二天已经恢复到对流层顶折卷过程发生之前的高度,对流层内的高浓度臭氧和干层也随对流层顶折卷的东移而移出梅雨区。还通过分析梅雨区臭氧和整个亚洲夏季风区臭氧的相对变化量发现,整个梅雨期的STE为物质的向下传输,在UTLS区,梅雨区对亚洲夏季风区的STE贡献为跨越对流层顶向下传输。
颜琦阳雒佳丽商林李元朴索春男崔强
关键词:梅雨一氧化碳
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长期变化趋势
本文利用1948-2008年共61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全球范围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季风指数和不同高度上温度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从1948到2008年,全球范围对流层顶高度基本上呈上升...
雒佳丽田文寿
关键词: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季风指数
文献传递
RCP8.5情景下未来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海表温度的响应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热带太平洋是大气对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响应最活跃的地带之一,了解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响应的变化特征有助于全面了解大气环流、ENSO、季风爆发、台风活动甚至平流层的物理、动力学过程。利用CMIP5的GFDL-ESM2G和CMCC-CESM模式研究未来RCP8.5排放情景下,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6—2100年热带太平洋SST逐年增加,而2080—2100年热带太平洋SST与对流活动、2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垂直速度异常的相关性较2006—2030年明显减弱,预示未来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可能减弱。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减弱进一步导致平流层温度对未来热带太平洋SST增加的响应减弱。CAM5的敏感性试验结果亦证实了未来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变暖的响应可能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热带太平洋区域平均SST从2006—2030年的27.4℃增加至2080—2100年的29.4℃。已有研究表明,当热带太平洋SST在27.5℃附近时,深对流活动会随着SST增加而线性加强,而当SST超过28℃时,SST的增加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变小。因此,未来热带太平洋SST超过28℃,SST的持续增加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变小,从而导致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减弱。
韩元元雒佳丽王飞洋李申涛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
梅雨发生前对流层顶及平流层异常信号的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NCEP和欧洲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20a梅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梅雨发生前江淮地区对流层顶和位涡的异常以及北半球环状模指数的变化。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在梅雨开始前3—5天会出现对流层顶的下降,且高度的经向变化比纬向变化更为明显。对流层顶的降低与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入侵、东亚季风的爆发以及急流轴北跳引起的频繁的对流层顶折卷过程有关。对流层顶的下降伴随着来自平流层的高位涡冷空气的入侵。而梅雨发生前江淮地区上空对应正位涡异常,这一异常的建立和维持与贝加尔湖、西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正位涡异常有关;而梅雨发生前江淮地区平流层温度达到极大值,梅雨爆发后开始下降,纬向风则处于西风到东风的转换期。梅雨期的总降水量与对流层上部平流层下部的北半球环状模指数存在一致的正相关关系,而在梅雨发生前15—30天,这种相关性尤为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在对流层顶附近的北半球环状模指数对梅雨期降水量的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雒佳丽田文寿张培群胡俊谢飞
关键词:梅雨平流层异常信号
“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异常信号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信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一周,暴雨区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出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日本南部的位涡异常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即我国中纬度沿海一带至日本的高位涡带向华南延伸,使得华南地区上空的位涡升高,对流层顶下降。在环流场中,本次暴雨发生前低纬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东风与1991~2010年平均值相比偏强偏北,华南地区上空平流层东风场也偏强,平流层低层东风在暴雨发生前第9天提早向下传播;位势高度场中,"05·6"华南暴雨发生前中低纬度100h Pa上的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偏南;华南地区UTLS区域有较强的位势高度场正异常,在暴雨发生前随时间出现两次明显的加强,但在暴雨发生后减弱。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的偏移、东风信号的提早下传、高位涡空气入侵华南均有利于降水的发生。
梁靖琳雒佳丽田红瑛张诗妍张如华商林
关键词:华南暴雨平流层
春季青藏高原西北侧一次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传输的模拟研究
利用NCEP/NCAR FNL客观分析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的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臭氧监测仪(OMI)的臭氧廓线资料,结合区域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我国春季一次高空冷槽过境引起的对流层顶折卷过程(2...
许平平田文寿张健恺雒佳丽黄倩张杰
关键词:臭氧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南亚高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1948-201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南亚高压的水平与垂直结构、中心强度、位置及多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多年平均相比,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70、100、150、200 hPa),不同典型异常年份南亚高压的水平结构表现出双中心、纬向与经向跨度变大的特征,但不同高度其水平范围变化不同。近69 a对南亚高压内部空气束缚的东风急流最大风速整体呈减弱趋势,而西风急流的最大风速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南亚高压的热力和动力垂直结构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即东、西风急流强度和温度异常存在年际差异。1948-2016年南亚高压的厚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大致为6.32~6.42 km。各高度南亚高压中心位势高度值在1975-1980年间均上升了0.1 gpkm左右,且中心位置存在东西振荡和南北位移,但这种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
吴辉雒佳丽雒佳丽王丽娟王丽娟
1997年和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损耗事件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SLIMCAT化学传输模式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和2011年北极地区平流层臭氧异常偏低事件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97和2011年3月北极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TCO)异常值都达到了约-80 DU,并且在30—200 hPa(中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约占整层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的80%。分析表明发生在这两年的极端臭氧偏低事件均可能是由于上一年冬季的拉尼娜事件导致上传的行星波减少,使得北极极涡加强,平流层温度异常偏低,生成了更多极地云,引起更强的臭氧化学损耗导致的。对比这两年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变化发现,2011年的柱总量减少得更快。2011年北极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臭氧下降要明显强于1997年,其主要原因应该是2010—2011冬季的拉尼娜活动更强,北太平洋海温更高,进一步减弱阿留申低压和平流层波活动。这导致2011年极涡温度异常偏低更强烈,形成了更多的极地平流层云甚至出现了第二类极地平流层云,最终加速该年春季的臭氧化学损耗引起的。
索春男田文寿谢飞雒佳丽张健恺
关键词:臭氧损耗海温异常
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联合调制作用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独立影响和联合调制作用。研究表明,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在中部型厄尔尼诺年增加,而在中部型拉尼娜年减少;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年份,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增加,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结果则相反。相比之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平流层臭氧异常对准两年振荡活动的响应明显小于其对ENSO活动的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增加,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平流层臭氧的减少。在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下,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仅导致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含量少量升高,而中部型拉尼娜事件期间臭氧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会减弱中部型厄尔尼诺而加强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
李小婷田文寿谢飞张如华雒佳丽雒佳丽
北极极涡对极地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1981—2011年TOMS卫星逐月TCO资料、NASA极涡面积监测逐日资料及1979—2012年ERA-Interim再分析逐日资料,通过异常增加个例分析研究了北极极涡对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4年和1989年2月北极极涡分别表现为偏移型和分裂型,由于中高纬向极地输运的行星波的增强导致极地平流层极涡减弱,使得这2年3月初极涡提前崩溃,进而引起极区温度升高,原本在2月形成的极地平流层云(PSCs)消失,臭氧化学损耗减弱。由于高浓度臭氧从中纬输送到极区,导致这2年3月北极区臭氧柱总量(TCO)异常偏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1984年和1989年整个冬季极涡面积都相对较大,但由于3月初极涡的提前崩溃使得这2年臭氧迅速恢复,且极涡的持续时间比极涡面积对臭氧的影响更大。
索春男田红瑛闫春旺雒佳丽
关键词:臭氧变化行星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