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岳
- 作品数:28 被引量:14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频谱水对大鼠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研究频谱水改善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变形性的作用 ,进一步了解频谱水改善微循环、减轻红细胞聚集作用机理。方法 :大鼠饮用频谱水 30天~ 6 0天 ,由尾静脉注入内毒素造成微循环障碍模型 ,由心脏取血 ,分别进行细胞电泳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性的测定。结果 :饮用频谱水 30天~ 6 0天的大鼠血液粘度均比对照组低 ,红细胞电泳速度比对照组快 ,显示红细胞的表面电荷比对照组多 ,不易使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性无明显差别。结论 :饮用经调剂后的频谱水有改善血液粘度的作用 ,能提高红细胞电泳速度 。
- 刘育英韩岳郑世荣赵秀梅刘凤英
- 关键词: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性血液流变学
- 高血压病各期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的因子分析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 16项甲襞微循环临床观察指标在不同期高血压病时的意义。方法 :应用多元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方差最大旋转法提取因子 ,通过因子数、因子累积贡献率和收敛性等参数表示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因子与 16项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及其主要改变的对应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特征并不相同 ,在高血压Ⅰ期 ,主要以清晰度和血液流态的改变为主。在高血压Ⅱ期 ,大部分指标均有明显贡献。在高血压Ⅲ期则主要以微血管形态和血管运动性为主。在其中流速、红细胞聚集的影响在高血压不同分期时均出现 ,说明它们的改变始终伴随着高血压病的发展。结论 :通过因子分析 ,从高血压病临床微循环观测的大量数据中提取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将高血压各期的微循环特征用较少的指标表示出来 ,同时也认识到在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的贡献不同 ,同一指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贡献率也不同。
- 胡金麟贾瑞霞王艳韩岳田牛
- 关键词:高血压甲襞微循环病理
- 100例健康人不同部位体表血流量的测量
- <正> 目的:研究健康人不同部位的体表血流量。方法:选择20~60岁的健康自愿者100例,其中男44例,女56例;20~39岁50例,40~60岁50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象仪(LDPI)测量了20个不同部位的体表血流...
- 赵秀梅刘育英刘秀华蔡莉蓉韩岳刘凤英
- 文献传递
- 100例健康人不同部位体表血流量的测量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健康人不同部位的体表血流量。方法 :选择 2 0岁~60岁的健康自愿者 10 0例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 (LDPI)测量了 2 0个不同部位的体表血流量 ,比较了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结果 :( 1)面部和手的血流量较高 ,下肢及躯体血流量较低。( 2 )面部与肢体左右侧体表血流量比较无明显差异。 ( 3 )男性的体表血流量除足背外其它部位均高于女性 ,尤以颜面部血流值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4 )年龄 >40岁组血流量均高于年龄 <40岁组 ,除胸前及腰部外 ,其它部位的体表血流值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 .0 1)。结论 :体表不同部位的血流量差异大 ,面部和手的血流量较躯体及下肢的高。左右侧对称部位体表血流值无明显差别 ,有男性血流量高于女性的趋势。在健康状态下 。
- 赵秀梅刘育英刘秀华蔡莉蓉韩岳刘凤英
- 关键词:身体健康血液循环障碍血液灌注
- 高血压急性脑损害大鼠模型建立的实验观察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高血压脑损害,建立一个急性高血压脑水肿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只。实验组经静脉输入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待血压升至最高值后维持30min,对照组则以相同速度输入生理盐水30min。分别静注伊文氏蓝染色、普通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镧醛灌注电镜观察等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伊文氏蓝染色可见:对照组大鼠除缺乏血脑屏障的部位被染成蓝色外,其他部位的脑组织均未见蓝染;实验组则大脑、小脑均有斑片状蓝染。镧醛灌注电镜观察可见:对照组镧离子局限在微血管腔内;实验组则见镧离子分布到血管外间隙和细胞间隙中。说明实验组血脑屏障有破坏。结论:静脉输注盐酸去氧肾上腺素,使血压急剧升到170mmHg(1mmHg=0.133kPa)左右并维持30min可以成功制成大鼠急性高血压脑水肿模型。
- 王俊华田牛郑世荣刘育英刘凤英李玉珍刘秀华赵秀梅韩岳蔡莉蓉
- 关键词:高血压急性脑损害动物模型模型建立
- 布氏杆菌pCDNA3.1-L7L12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学评价被引量:27
- 2004年
- 目的 获得布氏杆菌保护性抗原L7 L12重组蛋白及pCDNA3.1 L7 L12重组质粒 ,并比较其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 PCR扩增布氏杆菌核蛋白L7 L12基因分别构建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 ;pET32a L7 L12重组质粒转化BL2 1(DE3) ,所表达蛋白经SDS PAGE、免疫印迹分析、纯化后免疫小鼠 ;pCDNA3.1 L7 L12重组质粒配以GM CSF同时肌肉注射免疫小鼠 ,3次免疫后测定免疫功能进行免疫效果的评价。结果 ELISA、Westernblot检测到免疫鼠体内有特异性抗体产生 ,蛋白苗所诱导的抗体效价远远高于DNA疫苗 ;通过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因子和CD分子测定表明DNA疫苗以诱发TH1 型免疫为主。结论 所构建的布氏杆菌DNA疫苗和蛋白苗均具有诱导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能力 ,DNA疫苗诱导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强于蛋白苗 ,可作为潜在的布氏菌新型疫苗 。
- 曾政王英赵光宇周华于三科韩岳罗德炎马丽娟王希良
- 关键词:布氏杆菌DNA疫苗
-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的保护及其与微循环调节功能的关系研究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是否对缺血 /再灌注 (I/R)脑细胞具有保护效应及其与微循环调节功能间的关系。方法 :I/R与IPC组大鼠均复制脑I/R损伤模型 ,IPC组增加于I/R之前 2 4h进行的短暂脑缺血预处理。动物均开颅窗观察缺血前、缺血后、再灌后脑软膜微循环指标 ;并取脑组织作红四氮唑 (TTC)染色观察缺血损伤情况。结果 :I/R组TTC染色后大多数出现不规则的缺血损伤的淡染区 ,而IPC组明显少见。IPC组缺血及再灌之后毛细血管累计总长度、微循环血流量、微血管内血流速度之相对增加值均大于I/R组。I/R组于再灌注之后有无复流现象 ;而IPC组此时呈灌注增加的过程。结论 :IPC通过提高微循环的调节功能 ,促进毛细血管的相对性开放和血流的相对性加快 ,减轻缺血期组织血流低灌注和再灌注期无复流现象 ,从而对I/R脑产生一定保护作用。
- 王俊华刘秀华刘风英韩岳蔡莉荣田牛
-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
- 频谱水对大鼠胃肠电位及蠕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为了解频谱水对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对饮用频谱水大鼠胃肠电位的强度、频率,胃肠运动收缩力等进行测定。方法:采用SD大鼠,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饮用自来水,实验组饮用经处理后的频谱水,喂养30d后分别在空腹及灌胃后1,3,6h进行胃、肠、结肠电位和肠运动收缩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空腹时对照组胃肠慢波电位频率及运动频率、收缩力与实验组(4.60±0.97)次/min,(3.70±0.68)次/min,(0.11±0.05)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84-2.291,P<0.05),而灌胃后1~6h,实验组胃肠电位(8.00±2.06)次/min,(7.89±.2.37)次/min,(8.57±1.72)次/min和运动频率(3.40±1.78)次/min,(4.11±1.54)次/min,(3.88±1.45)次/min及波幅均与灌胃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6~2.381,P<0.05)。大鼠灌胃3h后,实验组胃的排空比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t=0.093~1.678,P>0.05)。结论:饮用频谱水可减少空腹大鼠胃空肠、结肠电位的波幅、频率及胃肠运动收缩力,可提高进食后胃肠的基本节律,促进胃排空和小肠的蠕动。
- 刘育英赵秀梅刘凤英韩岳刘秀华
- 大鼠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研究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方法 :将大分子量的FITC标记的白蛋白(FA) ,及分子量相对较小的FITC标记右旋糖酐 (FD)分别定位注射入大鼠脑内 ,一定时间后通过示踪剂与血管同时显影的方法观察注入的荧光物质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结果 :注入FA、FD之后均可见微血管周围广泛分布荧光浓集细胞 (Mato细胞 ) ;FD在脑内扩散速度大于FA ;FA注入后还出现血管周围荧光浓集影像 ,并沿血管通向远处 ,在皮质者通向脑表面 ,在白质者通向脑腹侧颅底血管 ,速度与距离均大于简单扩散。结论 :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与细胞间组织通道相比 ,具有物质传递优势 ;具有与淋巴管类似的功能 ,在大分子物质的传递引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 王俊华田牛郑世荣刘育英刘凤英胡金麟赵秀梅韩岳蔡莉蓉
- 关键词:组织液
- 高血压大鼠脑内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变化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和诱发急性高血压大鼠脑内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变化。 方法:选择神经纤维集中的胼胝体实验。分别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与对照大鼠、诱发急性高血压与对照S-D大鼠脑胼胝体内定位注射FITC标记葡萄糖酐(FITC labeled dextran,FD)。在相距一定距离的胼胝体内定位微透析,收集并测量不 同时间点流出液的荧光强度,绘成荧光强度-时间曲线。对比分析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的物质传递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透析部位荧光强度-时间曲线开始上升的时间、到达平均最高值时间均晚于对照组,提示SHR FD在胼胝体中从注射点到透析采样点的传递速度降低。诱发急性高血压组曲线上升时间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曲线上升段斜率低于对照组,曲线下降快,峰值维持时间短。 结论:SHR某些物质在胼胝体区域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内传递的速度降低;急性高血压脑水肿时,胼胝体区域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的目标性传递能力降低。
- 王俊华田牛郑世荣刘育英刘凤英胡金麟刘秀华赵秀梅韩岳蔡莉蓉
- 关键词:高血压病理生理学胼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