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砚君

作品数:5 被引量:81H指数:4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草原
  • 2篇植被
  • 2篇驱动力
  • 2篇锡林河流域
  • 2篇草原植被
  • 1篇短花针茅
  • 1篇针茅
  • 1篇植被动态
  • 1篇露天
  • 1篇露天煤矿
  • 1篇煤矿
  • 1篇矿产
  • 1篇矿产开发
  • 1篇环境解释
  • 1篇黑岱沟露天煤...
  • 1篇草地
  • 1篇草原区
  • 1篇初级生产力

机构

  • 4篇内蒙古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韩砚君
  • 3篇康萨如拉
  • 3篇牛建明
  • 3篇张庆
  • 2篇董建军
  • 1篇张艳楠
  • 1篇张雪峰
  • 1篇杨艳
  • 1篇张靖
  • 1篇丁勇
  • 1篇王凤兰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锡林河流域近三十年草原植被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分析
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草地植被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严重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束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
韩砚君
关键词:草地锡林河流域驱动力
文献传递
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被引量:25
2012年
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环境因素、空间因素、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便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环境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对内蒙古自治区202个短花针茅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结合环境因子、空间因子(各3个)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排序方法(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CA)分析了环境因子、空间因子、环境因子与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及其他因素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TWINSPAN将内蒙古202个短花针茅群落在第4级水平上分为16个群丛;2)DCCA前2排序轴集中了大部分信息(75.3%),第1,2排序轴分别突出反映了群落结构格局在热量、水分梯度上的变化,结合TWINSPAN划分的群丛类型构建了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生态系列图式;3)因子分离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格局的解释能力为70.7%,其中26.5%为单纯环境因子引起,空间因子解释能力为55.6%,其中11.4%是独立于环境因子的,44.2%是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导致的,未能解释的部分达17.9%,结合其他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可解释程度是植被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植被越复杂,环境的可解释程度则越低"。
张庆牛建明BUYANTUYEV Alexander丁勇康萨如拉王凤兰张艳楠杨艳韩砚君
关键词:短花针茅环境解释
锡林河流域近30年草原植被格局动态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为对象,利用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分析1983~2011年研究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探讨植被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草原是锡林河流域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地带性规律明显,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着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隐域性沙地植被和湿地草甸分布其中.(2)近30年间,锡林河流域植被面积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天然草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原灌丛化趋势加剧,沙地植被和盐碱地分布范围不断扩大.(3)近30年来,研究区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显著,破碎化程度加剧,其中中生杂类草草甸草原和羊草草原破碎化尤为突出.(4)锡林河流域草地退化趋势明显,但2000年后趋于减缓.(5)人类干扰是导致锡林河流域植被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双权一制”制度的实施缓解了区域草地退化趋势.
韩砚君牛建明张庆董建军张雪峰康萨如拉
关键词:植被动态草原驱动力锡林河流域
草原区矿产开发对景观格局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被引量:35
2014年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大型露天煤矿的开发推动了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探讨矿产开发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并阐明景观格局动态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草原区的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利用3S(RS、GIS和GPS)技术,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1987年以来矿产开发导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景观格局动态及其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了界定最适研究区范围的方法,认为沿矿区边界向外建立10 km的缓冲区是该研究最适研究区域的大小;(2)草地和耕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但是在过去20多年间其面积在逐渐减少,而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面积在急剧增加;(3)矿产开发导致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并且在两种不同的空间尺度(研究区和矿区)上表现出总体变化趋势的一致性,但在后期有较大差异;(4)初级生产力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并且矿区的降低更为突出;(5)以生长季降水量为控制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景观配置(平均斑块周长面积比、景观形状指数)与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关系,在研究区尺度上尤其显著,但在矿区尺度上,景观结构组成(斑块密度、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更为重要,与初级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6)受复垦规模和演替进程的影响,局限在矿区排土场上的植被重建尚不能改变研究区尺度景观-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可见,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均存在尺度依赖性。
康萨如拉牛建明张庆韩砚君董建军张靖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露天煤矿草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