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秀萍

作品数:114 被引量:47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皮肤
  • 17篇细胞
  • 16篇儿童
  • 14篇皮炎
  • 11篇基因
  • 11篇过敏
  • 10篇特应性
  • 10篇皮肌
  • 10篇皮肌炎
  • 10篇紫癜
  • 10篇肌炎
  • 10篇过敏性
  • 10篇过敏性紫癜
  • 9篇特应性皮炎
  • 9篇皮肤病
  • 9篇汉族
  • 8篇多发性肌炎
  • 7篇等位
  • 7篇等位基因
  • 7篇受体

机构

  • 103篇中国医科大学
  • 19篇中国医科大学...
  • 5篇顺天堂大学
  • 4篇海南医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沈阳军区总医...
  • 2篇聊城市人民医...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沈阳铁路局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二人...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北京医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儿童医...

作者

  • 110篇韩秀萍
  • 30篇张悦
  • 21篇宋芳吉
  • 19篇翟宁
  • 19篇程岩峰
  • 14篇彭戈
  • 13篇杨帆
  • 10篇耿龙
  • 8篇李久宏
  • 8篇郭英军
  • 8篇王晓琴
  • 5篇许静
  • 5篇王媛
  • 5篇王颖
  • 4篇张铎
  • 4篇陈洪铎
  • 4篇王岩
  • 4篇姜海燕
  • 4篇狄正鸿
  • 3篇董冠英

传媒

  • 1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0篇中华皮肤科杂...
  • 10篇中国皮肤性病...
  • 10篇中国麻风皮肤...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 7篇中国误诊学杂...
  • 6篇实用药物与临...
  • 4篇中国免疫学杂...
  • 4篇实用皮肤病学...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老同志之友(...
  • 1篇实用乡村医生...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1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住院儿童药疹77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不良反应。为探讨儿童药疹临床特点、致敏药及发病机制,现将我科2005-2009年来收治的77例住院药疹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董冠英张悦韩秀萍
皮肌炎40例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皮肌炎(DM)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对40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M首诊误诊率为35%,与成人比较,儿童DM患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M临床表现多样,以特征性皮疹和肌肉症状、肺部病变为主,感染可能对儿童DM的发生、发展的影响较成人更为显著,应引起重视。
张悦程岩峰王媛韩秀萍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45例疗效观察
2009年
目的:观察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选择近期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神经性皮炎45例,使用复方氟米松软膏薄层均匀涂于靶病灶处,早、晚各1次,3周为1疗程。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痊愈29例(64.44%),显效12例(26.67%),有效3例(6.67%),无效1例(2.22%),总有效率97.78%,治疗后靶皮损总积分、靶皮损总面积均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复方氟米松软膏可明显改善神经性皮炎各种疗效指标。
苏静秋韩秀萍
关键词:神经性皮炎复方氟米松软膏
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儿童血清中维生素D与特应性皮炎(AD)积分指数评分(SCORAD)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血常规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及嗜酸粒细胞绝对值、血清总IgE、血清钙离子及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与SCORA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44例AD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时期相同数量健康儿童的资料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用SCORAD进行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测定其血常规、血清总IgE、血清钙离子和血清维生素D,并根据体质量、身高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MI),由同1名医师对患儿进行SCORAD计算。结果观察组中血清维生素D与SCORAD呈负相关(r=-0.305,P=0.044),与钙离子浓度呈正相关(r=0.366,P=0.015)。另外,SCORAD与嗜酸粒细胞百分比、绝对值及总IgE值呈正相关(r1=0.355,r2=0.398,r3=0.397;P1=0.018,P2=0.008,P3=0.008)。观察组的25(OH)D浓度低于对照组(Z=-2.028,P=0.043),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总IgE和钙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Z1=-3.965,Z2=-4.112,Z3=-2.479;P1<0.001,P2<0.001,P3=0.013)。结论儿童25(OH)维生素D可能与SCORAD有负相关。
刘鹏月彭戈崔丽霞慕珍珍杨帆韩秀萍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维生素D
特应性皮炎与维生素D被引量:2
2017年
维生素D对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有一定影响,对修复皮肤屏障结构并降低皮肤感染率有一定作用。本文就维生素D与特应性皮炎的关系进行综述。
刘鹏月杨帆韩秀萍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维生素D
梅毒患者HIV感染的检测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检测和分析沈阳地区性病门诊梅毒患者HIV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该院性病门诊2008年初诊确诊的梅毒患者,同时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HIV的初筛,如初筛阳性送到沈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应用蛋白印迹试验确证。结果2008年该院性病门诊共有193例梅毒患者,其中合并有HIV感染者有8例,均为男性,占所有梅毒患者的4.1%,为二期和隐性梅毒患者。梅毒患者中合并有HIV感染者占1年中本院性病门诊所确证的所有HIV感染患者的1/2,虽然梅毒和HIV感染是同时被确诊的,但不能明确感染的先后顺序。结论梅毒患者中有较高的合并感染HIV的比率,对于一些性病患者进行常规的HIV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郭英军韩秀萍阎恕
关键词: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
左氧氟沙星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80例被引量:2
2006年
张悦程岩峰韩秀萍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非淋菌性口服治疗解脲支原体可乐必妥
CCL20、CCR6及IL-17A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CCL20及其受体CCR6、白细胞介素(IL)-17A在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6例斑块型、7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及8名健康人血清中CCL20、CCR6及IL-17A的浓度,并对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血清CCL20、CCR6及IL-17A浓度(748.74±268.72,10.20±3.75,39.22±13.21)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78.45±204.93,6.79±4.61,25.54±13.04)(P分别<0.05,<0.01,<0.01)。点滴型银屑病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L20、CCR6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0.416,r=0.350)(P<0.05)。CCL20、CCR6及IL-17A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852,r=0.801,r=0.825)(P<0.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CL20、CCR6及IL-17A参与斑块型银屑病的病理过程。
王晓琴慕珍珍韩秀萍
关键词:CCL20CCR6白细胞介素-17A银屑病
婴儿疥疮误诊为湿疹和结节性痒疹1例被引量:4
2018年
1临床资料 患儿女,11个月。躯干及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2个月。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躯干及四肢出现红色丘疹、丘疱疹,伴瘙痒。曾于外院就诊,以婴儿湿疹和结节性痒疹予糖皮质激素外用药及抗组胺口服药物治疗,治疗后略有好转后又加重。其父母、祖父母均周身出现米粒大淡红色丘疹、丘疱疹,
崔丽霞彭戈韩秀萍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婴儿湿疹误诊疥疮红色丘疹
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5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真菌培养确诊的56例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淋巴管型15例(26.78%),固定型41例(73.21%)。发病部位主要为面部(76.78%)。主要病理类型为混合细胞型肉芽肿(64.29%)。结论儿童孢子丝菌病并非少见,真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组织病理可提供诊断线索,斯皮仁诺口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
王晓琴张悦程岩峰韩秀萍
关键词:儿童孢子丝菌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