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小川

作品数:18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海底
  • 6篇沙波
  • 5篇底沙
  • 5篇海底沙波
  • 3篇地貌
  • 3篇南海北部
  • 3篇海底地形
  • 2篇输运
  • 2篇西太平洋
  • 2篇陆架
  • 2篇沉积物
  • 2篇沉积物粒度
  • 1篇单点系泊
  • 1篇地貌特征
  • 1篇地貌演变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变化
  • 1篇地形测量
  • 1篇地形特征
  • 1篇地质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电新能源技...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8篇马小川
  • 15篇阎军
  • 8篇栾振东
  • 3篇范奉鑫
  • 2篇庄丽华
  • 2篇张洪运
  • 2篇宋永东
  • 1篇李安春
  • 1篇姜静波
  • 1篇徐涛
  • 1篇郑翠娥
  • 1篇高敏
  • 1篇周川
  • 1篇张鑫
  • 1篇陈长安
  • 1篇张广旭
  • 1篇董冬冬
  • 1篇孙大军
  • 1篇张鑫
  • 1篇郭立

传媒

  • 5篇海洋地质与第...
  • 5篇海洋科学
  • 5篇海洋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太平洋雅浦-卡罗琳海区海山多尺度地形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海山地形的多尺度特征研究,有助于理解海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地貌过程,并为深入认识俯冲带地球动力过程提供新的线索。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近年来在雅浦-卡罗琳海区采集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数据,利用统计学及频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42座海山的形态及地形粗糙度特征,并对海山地形多尺度特征及其成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雅浦-卡罗琳海区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海山群,在海山的形态参数和多尺度地形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索罗尔海槽,帕里西维拉海盆中的海山具有更大的宽高比与更小的平坦度。两区域内海山形态参数具有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区域内海山存在不同的形态演化过程。对帕里西维拉海盆中海山地形的频谱分析显示,其大尺度特征信号不显著,意味着该区域内海山地形受小尺度地貌过程的影响更大。索罗尔海槽中海山的粗糙度与海山体积具有线性相关性,可能与不同海山形成过程的差异有关,较早形成的海山受到了更多构造活动及小尺度地貌过程的影响,进而形成了更加粗糙的表面特征。
甘雨马小川栾振东宋永东徐涛张建兴阎军
关键词:多尺度分析
海洋沉积动力过程原位监测平台及其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倾斜仪、ADCP、PC-ADP、扇形声纳、OBS等先进仪器组建海洋沉积动力过程原位监测平台,并利用此平台获得了北部湾底部同步连续的波浪数据,流速剖面及近底紊流数据,距底0.5、0.9、1.3m的悬浮物浓度数据以及不同时间的地貌图像。实际观测表明,原位监测平台能够克服极端条件,系统地监测波流、悬浮物浓度以及地貌演化,获得数据可以为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支持。根据应用实例,建议加载流速计并减小扇形声纳的扫描范围,来弥补1.2~4m之间水动力数据的缺失并观测海底微地貌的变化。观测期间水体悬浮物质和海洋生物对光学仪器有较大影响,ABS可能比OBS更适合长期水下悬浮物浓度监测。
马小川范奉鑫阎军
关键词:沉积动力波流悬浮物浓度地貌
基于ROV的近海底地形测量及其在马努斯盆地热液区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针对重点的特殊深海研究区(如热液冷泉、洋中脊区域),在船载多波束数据获得研究区大面积地形资料的基础上,有必要选取典型深海小靶区进行高分辨率地形测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保障。根据船载多波束实测数据选取PACMANUS热液区作为靶区,基于长基线定位,利用"发现"ROV搭载多波束系统进行近海底全覆盖地形测量。结果表明,依托于船动力定位系统及差分GPS,长基线为ROV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定位,使得近海底测量的地形数据分辨率数倍优于船载多波束测得的地形数据的分辨率。高分辨率地形清晰的显示了PACMANUS热液区锥形丘体等特殊微地形,与已发现的热液点和火山区有很好的对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区域活动的热液区主要发育于坡度大于30°斜坡上的地形突变区,其成因仍需深入研究。利用ROV搭载多波束近底测量是获取深海小靶区高分辨率地形的可靠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深海海底研究的针对性,将促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
马小川栾振东张鑫郑翠娥阎军孙大军
关键词:地形测量ROV
SeaBeam 3030多波束系统在南海冷泉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在冷泉调查研究中,多波束系统因其快速高效、成本较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本文靶定南海北部陆坡琼东南盆地冷泉发育区,介绍了SeaBeam 3030多波束系统在冷泉发育区中的调查应用实例。通过分析多波束水深数据和水体数据,确定了调查区海底地形地貌以及水体羽状流特征,同时对该冷泉区开展综合调查的必要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地形整体平坦,水深1250~1850 m,水深向东北方向逐渐加深。调查区不均一麻坑的发育、水体资料清晰显示的850 m左右高度的羽状流喷发形态,可以作为潜在冷泉发育区的有力证据。在冷泉的快速勘查与识别过程中,自带水体数据采集成像功能的多波束系统,可以为冷泉调查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但对冷泉的精细刻画与成因分析,还需借助于多道地震、原位观测、高分辨率摄像等其他探测手段的综合应用。
张建兴宋永东宋永东杜增丰栾振东马小川栾振东
关键词:多波束系统
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其输运趋势被引量:2
2019年
对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取的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作粒度测试,计算粒度参数。粒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存在4种类型:含砾砂、砾质砂、砂质砾和含砾泥质砂;沉积物组分中砾石和砂占绝对优势,基本上不含黏土。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把研究区划分为4类沉积区:Ⅰ类沉积区属于内陆架沉积区,Ⅱ类沉积区属于陆架坡折上部沉积区,Ⅲ类沉积区属于陆架坡折下部沉积区,Ⅳ类沉积区区属于陆架边缘沉积区,每类沉积区都代表着不同的沉积环境。研究区沉积物的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陆架坡折附近的沉积物主要向内陆架和外陆架边缘或上陆坡输运,同时存在着跨陆架输运和沿陆架坡折输运现象,这与研究区实测的底流方向相一致。本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比较复杂和特殊。本研究对今后陆架和陆坡区其他相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张洪运庄丽华庄丽华阎军
关键词:南海北部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物质输运
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海底热流原位测量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解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俯冲带及岛弧两侧的海底热流分布情况,2015年1—3月期间的西太平洋海山航次中,"科学"号利用最新一代Lister型热流探针对该区域开展了海底热流原位测量工作。沿着横跨俯冲带的站位测线,本次进行了10个热流站位测量,共获得8个站位的有效数据。测量结果表明,该地区地温梯度的变化范围为0.011~0.137Km-1,平均0.089Km-1,热导率的变化范围为0.58~1.32 Wm-1 K-1,热流值则在14.4~118.85mWm-2之间,平均为68.02mWm-2。热流值分布显示,雅浦岛弧附近具有较高的热流值,自雅浦岛弧向两侧热流值逐渐降低,低热流区主要分布在帕里西维拉海盆。由于该地区热流测量数据依然稀缺,深入的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宋永东马小川张广旭刘贤三栾振东董冬冬阎军
关键词:热流值西太平洋
近百年来黄河改道及输沙量变化对山东半岛泥质楔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对山东半岛泥质楔柱状样进行沉积物粒度分析,并在210Pb测年基础上结合黄河年输沙量、悬浮泥沙粒径、河口位置及沿岸流强弱替代指标等数据研究近百年来黄河改道及输沙量变化对远端沉积区沉积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的变化是黄河入海泥沙特征和沿岸流等水动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1884–1939年及1947–1999年,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主要受到沿岸流强弱的影响;1939–1947年及1999–2012年,受1938–1947年花园口决堤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黄河年输沙量持续偏低致使源区泥沙不足的影响,沉积物粒度相对粗化,与沿岸流强度的相关性减弱。与黄河入海泥沙近端沉积区不同,研究区粒度特征对黄河尾闾改道事件不敏感,且对花园口决堤及年输沙量低于临界值的响应有一定程度的延迟,这与该区沉积物经历了再悬浮过程及中间复杂的物质混合有关。黄河改道及输沙量变化仍然是远端沉积区沉积特征演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杨立建马小川贾建军阎军栾振东
关键词:粒度黄河输沙量改道
北部湾南部海域近底悬沙输运及地貌演变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1个海洋沉积动力过程原位监测系统在北部湾南部浅海陆架海域采集了18个潮周期的波浪、潮流、悬浮沉积物浓度、底床变化数据,分析了悬沙浓度变化特征,计算了近底悬沙通量并分析了潮流和波浪对底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近底悬沙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水位波动、潮流的共同影响,波浪作用较弱;悬沙浓度的异常高值可能是上游沙波表面的泥沙滑落沉降所致;观测期间悬沙通量的波动规律与近底潮流速度变化一致,潮周期和涨落潮之间的悬沙通量有显著差别;在潮流作用下观测期间悬沙向西的净输运量约为15 158kg/m,向北净悬沙通量为2 934kg/m,东西向净通量远大于南北向净通量;近东西向波谷地形对南北向悬沙输运的限制作用可能导致了输运通量的显著差异;底床高程的变化在潮周期之间有差异,变化值在0.8~16.7cm之间波动,厘米级底床高程的快速变化主要是由潮流流速的大小及往复潮流的不对称性造成的。这种变化可能与沙纹的运移有关,沉积物向下游方向的运移以及沙纹剖面形态的改变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底床高程的变化特点。
马小川阎军范奉鑫王诗文姚平
关键词:悬沙地貌演变
南海北部陆架主要地貌特征及灾害地质因素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最新高精度多波束水深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地貌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识别和分析,发现研究区活动沙波、滑塌体、隆起脊、沟槽和麻坑等灾害地质因素发育。沙波多为直线型沙波,小、中、大型沙波均有发育,自北向南随着水深增大,沙波规模增大,沙波的活动性显著增强。底流内波特征变化与沙波规模和迁移情况具有一致性,沙波的形成和迁移与内波活动密切相关。根据滑塌特征地貌识别出7处滑塌,新老滑塌均有发育,新滑塌多呈线状延伸,梯状滑塌特征明显,分析认为新滑塌近期并无进一步滑动的趋势。受古岸线残留地貌控制,南部地形起伏较大,发育一系列隆起脊,K1—K4隆起脊近NE—SW走向平行排列,K5隆起脊为E—W走向与之相交。另外,研究区发育大量麻坑,直径30~100m,麻坑深度1.0~3.0m。
周川范奉鑫栾振东马小川阎军
关键词:灾害地质因素沙波滑塌
湄洲湾北部海底地貌特征研究与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为对湄洲湾北部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作者利用多波束系统对湄洲湾北部海底地形进行探测,结合研究区内沉积物及潮流特征,对该区域海底地貌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区呈现中部低、南北高的地形格局,其中中部深水区又为近岸深、中间浅的特征,中轴为潮汐水道,水道两侧发育浅滩的海底地貌特征。研究区沉积物组分以砂和粉砂为主,由于研究区大部分表层沉积物中细粒沉积物占主要组分,沉积物具有较强的黏性,而实测资料显示潮流流速较小,因此研究区在常态水动力条件下,海底沉积物很难被冲刷,海底地形变化受潮流影响较小。通过将2012年与2013年研究区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海底地形整体变化不大,个别区域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据推测可能是由于人为的挖沙、港口疏浚等因素造成的。因此,短期内影响研究区海底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为因素。
宫士奇阎军马小川栾振东陈长安
关键词:海底地形地形变化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