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静

作品数:16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黑潮
  • 4篇中尺度
  • 4篇降水
  • 3篇冷涡
  • 3篇环流
  • 3篇个例
  • 3篇个例分析
  • 3篇北太平洋
  • 2篇瞬变
  • 2篇瞬变扰动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年际变化特征
  • 2篇气旋
  • 2篇夏季
  • 2篇梅雨
  • 2篇海气
  • 2篇海温
  • 2篇海温异常
  • 2篇反气旋

机构

  • 16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加州大学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作者

  • 16篇马静
  • 11篇徐海明
  • 1篇何金海
  • 1篇朱志伟
  • 1篇王璐
  • 1篇王黎娟
  • 1篇祁莉
  • 1篇徐蜜蜜
  • 1篇植石群
  • 1篇巨传友
  • 1篇谢尚平

传媒

  • 5篇大气科学
  • 3篇气象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喜剧世界(中...
  • 1篇第30届中国...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及海温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英国Hadley中心海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等资料,研究了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环流特征及其海温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秋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我国南方地区位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有利于产生上升运动;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位置偏北偏西,对应副高西南侧的东南风将热带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输送,有利于降水偏多。另外,2016年秋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异常偏多,频繁活动的台风给我国南方带来了大量降水,也是导致我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表明,2016年秋季南方降水异常偏多主要与同期赤道西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有关,上述海区的海温异常通过激发向下游传播的遥相关波列或通过Gill响应对东亚环流产生影响,进而有利于中国南方降水增多。通过CAM5.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验证了上述的结果。
蒋子瑶徐海明马静
关键词:秋季降水环流特征海温异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季风研究若干重要进展回顾——明德格物一甲子,科教融合六十载被引量:2
2020年
回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建校60年来季风研究的主要历程以及在亚洲季风,特别是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美季风合作、中日季风合作和“南海季风试验”3次国际季风合作研究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推进了南信大季风研究团队的组建和壮大,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团队首先揭示了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环流的差异,提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明确概念;发现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独立并早于南海夏季风;揭示了“亚澳大陆桥”是北半球春季亚洲季风区对流最活跃的地区,其对流的建立和推进对东亚夏季风的建立至关重要;较早开展了东亚季风区季节内振荡北传特征和机制的研究并成功应用于东亚季风区延伸期预报。这些创新性成果的取得为季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南信大秉承“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季风研究。作为国际季风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南信大季风研究团队将始终坚守季风研究阵地,不断深化季风理论认识、提升季风预测水平。
何金海徐海明王黎娟祁莉朱志伟马静罗京佳
关键词:亚洲季风梅雨季节内振荡
海表面盛行风背景下大气对黑潮海洋锋的响应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一系列高分辨率的卫星资料,应用高通滤波等方法,研究了春季不同海表面盛行风背景下,东海黑潮海洋锋区附近的海气关系。观测分析表明:在东海,春季3种不同海表面盛行风条件下海表面温度与海表面风速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大气对海洋锋的响应在3种不同盛行风条件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西北盛行风和东南盛行风背景下,即当风向垂直于海洋锋由冷侧(暖侧)吹向暖侧(冷侧)时,海表面风的辐散(辐合)出现在海洋锋上空。同时,海洋锋对海平面气压(SLP)、降水和对流活动的影响较弱,表明大气对海洋锋的响应主要局限在大气边界层内。在东北盛行风背景下,即当风平行于海洋锋时,在海洋锋的暖(冷)水侧上空为海表面风的辐合(辐散),并与SLP的异常低(高)值相对应,主要雨带出现在黑潮暖舌上空。无论从总降水还是层云、对流降水频次的空间分布来看,盛行东北风时,海表面温度对其上雨带的影响最为明显。分析结果还表明,在不同盛行风背景下,海洋锋附近的海气关系由不同的物理机制在起主导作用。当盛行平行于海洋锋的东北风时,主要由SLP调整机制起作用;而盛行垂直于海洋锋的西北风时则主要由垂直混合机制起作用。
谢傲徐海明徐蜜蜜马静
关键词:大气响应
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
采用动态合成、带通滤波等方法,通过对冬季黑潮延伸区暖、冷两个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分析,研究了大气对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与近海面风速的正相关关系在涡旋的动态合成图上清晰可见,暖(冷)涡上空对应...
马静徐海明董昌明
关键词:大气环流海表温度
文献传递
月内尺度上与冬季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暖异常相联系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采用1985~2015年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及能源部(NCEP/DOE)再分析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海温(SST)等资料,基于大范围SST异常的确定规则,在北太平洋区域选取了8个暖事件,采用跟随SST异常中心的动态合成方法,研究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生命史为50天左右的大范围SST暖异常在其盛期前后的月内尺度海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大范围SST暖异常前期主要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作用,后期则主要表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2)SST暖异常伴随的大气结构在前后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前期SST暖异常上空伴随着相当正压的偶极型气压异常(即东北侧为异常高压而西南侧为异常低压),对应大气偏东风异常。后期SST暖异常区北侧上空伴随着相当正压的低压异常,南侧为弱高压异常,对应大气偏西风异常。(3)在SST暖异常后期大气出现了气旋式环流异常响应,这主要是因为高频瞬变涡旋反馈强迫在起关键作用,且瞬变涡度的强迫作用是主要贡献因子。(4)海流结构在前后期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前期海洋动力过程不利于维持SST暖异常,后期异常暖平流和异常下沉流均有助于维持SST暖异常及其对大气的影响。
陈宏莉徐海明马静邓洁淳
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揭开汛期降水变化的奥秘:厄尔尼诺回响曲
2017年
20世纪中国长江流域3次特大洪涝均发生在厄尔尼诺次年夏季。介绍了短期气候预测的科学原理,回顾了人们对气候变化机理的探索历程,总结了汛期降水预测取得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分析2015年发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给2016年中国汛期降水带来的影响。
谢尚平马静
关键词:汛期降水厄尔尼诺
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
采用动态合成、带通滤波等方法,通过对冬季黑潮延伸区暖、冷两个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分析,研究了大气对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与近海面风速的正相关关系在涡旋的动态合成图上清晰可见,暖(冷)涡上空对应...
马静徐海明董昌明
关键词:瞬变扰动
文献传递
黑潮延伸区海洋锋与海洋涡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和机制研究
本文首先应用海洋涡旋判别资料、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CFSR(Climate Forecast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
马静
影视原创剧本的创作定位与现状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当今国内影视行业发展迅猛,电影、电视、短视频、网剧等各种视频形式百花齐放。随着国内对影视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大众对其剧本内容的品质变得极为挑剔。原创剧本因其创作的周期长和难度大很少被运用到现有的影视剧本当中,从而导致了目前国内影视市场改编 IP,翻拍作品泛滥的情况。国内的影视原创剧本的发展现状堪忧,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优秀原创剧本的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电影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影视原创剧本的市场背景及其优势入手,探究原创剧本在国内影视行业的独特定位,及如何运用现有的方法提高影视原创剧本的市场份额及其市场竞争力。
马静巨传友
关键词:剧本创作
2016与2020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准双周振荡特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利用海温和多种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逐日降水站点观测数据,通过滤波、合成等方法对2016和2020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年江淮流域准双周振荡降水均异常偏多,但2016年的降水准双周振荡强度及低频异常降水较2020年更为显著。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向西北方向移动的低频反气旋以及中高纬度对流层中高层随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传播的低频气旋是引起2016年江淮流域降水准双周振荡的主要原因。2020年江淮流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受到日本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的低频气旋、菲律宾海向西北方向移动的低频反气旋以及中高纬度地区随极涡西向旋转而西移的低频气旋的共同影响。中国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以及热带印度洋的持续海温正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激发并维持了2016年中国南海与西太平洋上空异常对流活动以及大气环流系统的准双周振荡。2020年黑潮及其延伸区和西北太平洋海温正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激发了该区域异常低频气旋反气旋交替生成和移出,调控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进而影响江淮流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在2016和2020年,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有利于海温的升高,海温正异常进一步激发大气低层异常气旋性环流,而异常气旋性环流会导致洋面变冷出现海温负异常,海温负异常又会促进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发展,通过这种准双周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对流层低层的大气准双周振荡信号可持续地向江淮地区传播,从而影响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钟倩媚马静王璐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梅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