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向黎
- 作品数:26 被引量:18H指数:1
- 供职机构: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生物学更多>>
-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随着当代教育观念的进步,建立在主体性理论框架之下的近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弊端,而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对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如何激励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一直是一个令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而如果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就能找到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 鲁向黎
- 关键词:主体间性课堂教学模式
- 女性意识的自我悖谬——析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被引量:13
- 2006年
-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侦探小说中给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悖论:朴素的女性意识使她的创作有别于柯南道尔的男性文本模式,这尤其可以体现在侦探形象的塑造上;但根深蒂固的男权话语又使得阿加莎不自觉地以男性中心文化为标准塑造了大量扭曲的女性形象。
- 鲁向黎
-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女性意识男权话语悖谬
- 阿加莎·克里斯蒂《命运之门》中的败笔
- 2019年
- 作为'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封笔之作,《命运之门》并没有为她的创作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小说的结构和语言拖沓松散,案情描述模糊不清,悬念被琐碎杂乱的信息淹没,谜底又过早显露,其作品一贯令人震撼的阅读快感在这篇小说中完全没有体现。
- 鲁向黎
-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
- 艾丽丝·门罗创作谈
- 2016年
- 艾丽丝·门罗的创作生动地体现了加拿大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她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坚守着短篇小说这一相对边缘的文类,展现了短篇小说无穷的魅力。同时,作为女作家的门罗,在作品中鲜明地表达了女性的声音,为女性话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 鲁向黎
-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加拿大文学短篇小说女性话语
- 《罗杰疑案》和《长夜》叙述视角的标出性
- 2020年
- 《罗杰疑案》和《长夜》这两部作品在叙述视角上属于第一人称叙述,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大多数作品的第三人称叙述相比是标出项;在阿加莎的第一人称叙述作品中,这两部小说又属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与数量较多的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相比,又属于标出项;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的作品中,只有这两部小说的叙述者不是受害者一方,而是凶手本人,因此其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八十多部侦探小说中显出了鲜明的标出性。
- 鲁向黎
-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
- 论性别教育的必要性被引量:1
- 2011年
- 父权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对受教育者进行健康科学的性别教育是破除传统落后的性别观念的根本举措。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性别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 鲁向黎
- 关键词:性别教育素质教育社会性别理论
- 后现代语境中的《荒野小站》解析
- 2017年
-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深刻影响了当代西方作家的文学创作。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尽管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但其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含混、不确定显然来自后现代语境。《荒野小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篇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出现的文类混杂、碎片化和多重不可靠叙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女人的疯狂所做的思考,都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 鲁向黎
- 关键词:后现代艾丽丝·门罗
- 《荒野小站》的空间叙事——基于龙迪勇空间叙事理论被引量:1
- 2018年
- 尽管空间理论在20世纪后半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空间转向"浪潮,但在叙事学领域,空间问题却一直只是一种空洞的能指,缺少系统性和原创性,并且没有形成对文本分析有效指导的态势。龙迪勇的《空间叙事学》一书填补了关于空间叙事理论的诸多空白,另辟蹊径把空间理论与叙事学结合,对具体文本的分析解读给出了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指导。用龙迪勇空间叙事理论中的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心理空间三个方面的相关理论对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荒野小站》进行分析,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及类型归属的定位有积极意义。
- 鲁向黎
- 关键词:空间叙事艾丽丝·门罗
- 阿加莎·克里斯蒂《悬崖山庄奇案》之角色突转模式赏析
- 2018年
- 阿加莎·克里斯蒂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妙的悬疑世界,永远猜不到凶手是阿加莎侦探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在早期的《悬崖山庄奇案》中,阿加莎尝试了一种角色突转的推理模式,也即最初认定的受害人在最后被证明是凶手,通过营造错误印象、不断加深印象、巧妙埋下伏笔,最后实现角色突转。
- 鲁向黎
-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
- 《百年孤独》对《日光流年》的影响分析
- 2020年
- 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其《百年孤独》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许多作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阎连科将《百年孤独》中的文学观念称作"半因果",这在他此后的转型之作《日光流年》中有突出表现。除此之外,《日光流年》在结构内容上形成的"生死循环怪圈"及在叙事风格上运用的"寓言化写作"都带有《百年孤独》的影子。这些影响的产生与两位作家共同的创作观和责任意识密切相关。
- 刘鹤瑶鲁向黎
- 关键词:《百年孤独》《日光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