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锋 作品数:26 被引量:131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运用黄土10Be记录重建最近80ka古地磁场强度和季风降水的数理方法 鲜锋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冬夏季风变化的高分辨率泥炭记录 被引量:47 2006年 在建立了全新世泥炭沉积物高分辨率冬夏季风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发现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变化具有此消彼长和同时消长两种基本的模式,冬季风与夏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两种模式又相互嵌套.由冬夏季风指标叠加效应合成的气候状况却有与全球同步的规律性,表现出千年-百年尺度的不稳定性,6.2KA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要比8.0KA的事件更显著,反映了亚洲季风的区域特点或它本身就是全球气候的一个窗口. 于学峰 周卫健 LARS G.FRANZEN 鲜锋 程鹏 A.J.TIM JULL关键词:全新世 冬夏季风 气候不稳定性 最近21 ka以来“神秘时段”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对我国黄土高原^(10)Be和磁化率的高分辨率研究,我们提取了"神秘时段"地质记录,将它与葫芦-董哥洞石笋记录、以及南、北半球高纬地区地质记录进行了空间对比。对比表明亚洲记录的"神秘时段"气候特征不同于其他地区气候记录,表现出空间上的不同步性。由于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寒冷气候对亚洲大陆冰雪覆盖期的延长,使得温暖季节对大陆的加热效果降低而导致夏季风减弱,同时由于南半球的温度升高有利于穿越赤道的水汽传输。我们的记录所示出的夏季风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反映了北半球高纬冷空气活动与南半球低纬水循环的遥相关关系。 周卫健 王浩 祝一志 鲜锋 刘钊高原泥炭记录揭示的全新世季风快速变化 被引量:14 2006年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泥炭沉积记录,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快速波动历史,清晰地识别出9次可与北大西洋浮冰碎屑事件及低纬海面降温事件相对比的气候干冷事件。总有机碳含量频谱分析揭示的1 428、512、2552、17 a气候准周期,表明中纬度地区百年至千年尺度气候韵律的存在,全新世气候快速变化具有全球性。 鲜锋 周卫健 于学峰 卢雪峰 A J T Jull Lars G Franzén关键词:泥炭记录 季风 青藏高原 ^10Be产率-地磁场转换方程的建立及其在黄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08年 建立了10Be产率-古地磁场强度的便捷转换方程,并以洛川剖面最近80ka的10Be浓度记录结合磁化率等气候代用指标为研究对象,利用全新的LGM分离方法将影响黄土10Be浓度的气候因素和地磁场因素进行了分离,成功示踪了末次冰期阶段拉尚(Laschamp(42ka))、莫诺湖(Mono Lake(32ka))等古地磁漂移事件,进而定量重建了最近80ka地磁场强度变化历史.重建结果与全球典型地磁场强度曲线(SINT-200,NAPIS75等)具有几乎同步的变化特征,从而表明采用LGM方法和新的转换方程在利用黄土10Be记录示踪和重建古地磁场强度研究中的实用意义及应用前景.通过分析表明,季风区降水的不均匀性是导致黄土10Be浓度无法直接示踪古地磁场漂移事件的主要原因,而来自粉尘源区的尘降10Be浓度和尘降磁化率具有"准恒定分布"特征. 鲜锋 安芷生 武振坤 J.Warren Beck 余华贵 康志海 程鹏关键词:宇宙成因核素 马兰黄土中Laschamp地磁漂移的^(10)Be记录与古地磁测试结果的初步对比 被引量:2 2012年 Laschamp地磁场漂移事件发生的确切年代(~42 ka BP)已通过相对独立的同位素定年手段确定,并被证实具有全球性特征。但这一事件在我国马兰黄土地层中的记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本文初步对比了最近发表的黄土高原洛川剖面^(10)Be记录的Laschamp漂移信息和前人根据该剖面古地磁参数异常结合Heinrich冷事件所确定的Laschamp记录层位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地磁漂移事件在马兰黄土地层中记录的真实性.同时初步对比也显示根据旧Be产率异常增高对应的磁场强度低值确定的Lashcamp层位偏上,而古地磁异常确定的Laschamp层位相对偏下约76 cm。排除因采样剖面分辨率不同的可能影响,两种手段记录同一地磁漂移事件的显著层位差异具有指示意义,可能为未来研究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剩磁获得过程提供新的途径。 鲜锋 周卫健 武振坤 孔祥辉 赵国庆关键词:马兰黄土 中国黄土中Blake地磁极性漂移事件记录的空间对比 被引量:1 2012年 与地磁场极性倒转类似,较短尺度的极性漂移事件同样记录了丰富的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信息,其发生的年代可通过同位素定年手段确定并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因此也可为全球气候记录的对比提供时间标记。Blake事件是晚更新世一次重要的地磁场漂移事件,它首次在印度洋和加勒比海沉积物中被检测到,随后的研究证实其具有全球性特征。厚层连续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研究亚洲季风气候演化和地磁场变化的良好载体,但是Blake事件在我国黄土序列,尤其是六盘山东西两侧黄土地层中的记录差异明显,其在黄土中的记录特征、转换过程和持续时间至今仍存争议。本文综合比较了目前报导的有关中国黄土中Blake事件的古地磁学研究成果,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古地磁和宇宙成因核素^(10)Be示踪Blake事件的新结果,探讨了黄土中Blake事件记录的空间差异和可能影响因素,同时建议未来应将^(10)Be示踪与古地磁测试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针对黄土Blake事件的空间对比和极性漂移过程中黄土剩磁机理的研究,为认识地磁极性漂移事件的特征、规律以及将其作为标志物服务于黄土年代学和全球气候记录对比做出贡献。 鲜锋 周卫健 武振坤 孔祥辉 杜雅娟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序列 中国黄土中松山-高斯极性倒转事件记录的空间对比 被引量:1 2014年 前人古地磁学研究表明,中国黄土不同剖面中松山-高斯(M/G)地磁极性转换界线记录层位并不一致,有的记录在黄土中,有的记录在红粘土中,这种不一致现象将可能影响到基于古地磁的黄土年代框架的建立及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准确对比。针对这一问题,选取目前已有的典型黄土剖面中M/G地磁极性转换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尝试采用磁化率-深度曲线的空间对比来检验不同剖面M/G界线层位记录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黄土中M/G界线均记录在由磁化率-深度曲线所反映的"黄土L33层",说明黄土中M/G界线层位记录不一致的现象可能主要是由于地层划分方案的差异所致。根据这一思想,论文尝试对传统的洛川、西峰黄土地层划分方案进行部分修订,并简要介绍了M/G界线记录的海陆对比差异和未来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示踪M/G极性倒转事件过程的可能性,以期为研究黄土中地磁极性转换过程和确切层位提供一种新方法。 谢兴俊 周卫健 鲜锋 武振坤关键词:第四纪 黄土地层 M 热解法用于礼村黄土-古土壤地层^(14)C测年 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简单的热解方法分离黄土-古土壤不同有机组分进行14C测年的探索,通过加热使黄土-古土壤有机质发生裂解,选择400℃作为试验温度,对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剖面黄土-古土壤粉末样品在400℃下挥发出的Py-V组分和残留下的Py-R组分分别进行14C(AMS)测年,并结合该剖面同层位黄土地层与考古文化层接触关系,认为礼村剖面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地层中,Py-V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沉积地层中,Py-R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 余华贵 祝一志 程鹏 刘永好 王胜利 鲜锋 陈清敏 刘钊 周卫健关键词:热解法 黄土-古土壤 海南岛滨珊瑚δ^(18)O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7 2006年 利用采自海南岛东岸沙老岸礁的活体橙黄滨珊瑚岩心,测试了其中11 a(1992—2002)的珊瑚骨骼氧同位素组成。通过与同期观测记录的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表层盐度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珊瑚δ18O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该地区珊瑚δ18O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海洋表面温度的控制,而以夏季为代表的季节性变化则主要受海洋表层盐度的影响。 宋少华 周卫健 彭子成 刘卫国 程鹏 鲜锋关键词:造礁珊瑚 氧同位素 海洋表面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