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兵 作品数:58 被引量:83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环氧化酶2在兔自体移植静脉模型中的表达 2008年 背景:已经证实移植静脉狭窄远期表现为血管的粥样硬化,而血管的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的过程。环氧化酶2则是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酶,其表达程度可能与移植静脉的狭窄相关。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在兔自体移植静脉血管中的表达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形态学水平的动物对照实验,于2007-04/2008-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胸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2.5kg。方法:以"cuff"技术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单侧自体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在静脉移植后2,8,12周分别取8只兔,收集移植静脉及对侧颈外静脉作自身对照,以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中环氧化酶2表达的差异。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正常静脉内膜及中膜薄,由数层细胞排列而成,未见明显环氧化酶2阳性染色。在静脉移植后2,8,12周,各移植静脉内膜及中膜均明显增厚,出现环氧化酶2强阳性染色。在静脉移植后2,8,12周,移植静脉中环氧化酶2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静脉(P<0.01)。结论:环氧化酶2在动脉化的移植静脉血管中出现明显的表达增高。 黄健兵 胡丰庆 罗俊辉 丁芳宝 邹良建关键词:白体 疾病模型 动物 环氧化酶2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早期抗凝处理的临床经验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选择性抗凝处理的经验。方法: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应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75例,术后早... 姜兆磊 梅举 丁芳宗 鲍春荣 汤敏 朱家全 马南 黄健兵 刘浩 张俊文 杨琦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腔内隔绝术 抗凝处理 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改良心内/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2018年 目的探讨心内/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4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7(4~9)岁;体质量22(14~38)kg。经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造影明确诊断,需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TCPC)手术。结果全组无早期死亡。术后平均肺动脉压16(12~20)mm Hg,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4(7~97)h。主要并发症为顽固性胸腔渗出7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反复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前末梢经皮血氧饱和度85%~96%(92.6%±3.3%),心脏彩超显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压差为0~2 mm Hg。患者随访1~7年,失访3例,1例肠道营养丢失、反复胸膜腔积液,治疗无效,术后4年死亡;4例反复胸腔积液经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者,术后1年内反复发作,长期服用可达龙,目前已经停药28个月,未复发。生存患者心功能Ⅰ~Ⅱ级,活动耐量良好。结论改良的心内/心外管道TCPC兼容了心内隧道、心外管道TCPC两者的优点,手术操作简便,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生理性矫治,近期、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黄健兵 梅举 张俊文 张韫佼 张丽 丁芳宝关键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姜兆磊 梅举 丁芳宝 鲍春荣 汤敏 马南 黄健兵 吴淑彬 沈赛娥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评价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9年06月至2021年06月完成的75例接受同期二尖瓣手术和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1例,年龄39~77岁。术前二尖瓣病变情况:二尖瓣狭窄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7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27例。房颤中位病程3(0.75,5)年,其中持续性房颤26例,长程持续性房颤49例。左心房内径(52.29±6.97)mm;左心室射血分数(59.19±9.17)%。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先行冷冻联合射频房颤消融术,再行二尖瓣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心脏瓣膜手术及冷冻联合射频房颤消融术。围术期死亡1例,为二、三尖瓣修复及房颤消融患者,因肺部感染于术后59 d死于呼吸衰竭。出院时,70例(94.6%)维持窦性心律。术后随访12~36(23.0±6.7)个月,失访1例;随访期间发生1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死于心力衰竭。2例患者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1例窦房结功能障碍,1例房室传导阻滞)。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术后第1年累计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0.3±3.5)%,术后第2年累计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1±4.6)%。结论 冷冻联合射频消融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治疗中,早、中期疗效满意。 高鹏凯 姜兆磊 梅举 黄健兵 汤敏 刘浩 蔡捷 沈赛娥 丁芳宝关键词:二尖瓣病变 心房颤动 冷冻消融 射频消融 一种简单易复制的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处理方式 2021年 目的总结使用主动脉根部全间断褥式缝合联合内引流技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科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46例。根据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分为三组:根部间断缝合组18例,根部置换组(Bentall和Cabrol术组)17例,根部连续缝合组11例。对比三组间术前资料、围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全组男性32例(69.6%),年龄(57.2±11.9)岁,发病24 h内急诊手术29例(63%)。三组之间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手术时机、术前心功能无差异,主动脉根部替换组术前窦部直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置换组(44.2±8.3)mm,间断组(35.9±3.2)mm,连续组(35.9±4.0)mm,P<0.01],主动脉瓣反流程度也更严重。35例患者全弓置换,8例行半弓置换,3例未行弓部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121.5±23.7)min,体外循环时间(262.2±78.8)min,根部置换组时间较长。存活39例(84.8%),三组之间死亡率、术后ICU停留天数、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随访3月~3年,无轻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心功能良好;随访CTA结果良好。结论主动脉根部间断缝合联合内引流的方法操作简单、可复制性强,近期手术效果与其他方法相当,可作为现有手术方法的一种补充。 朱家全 张俊文 鲍春荣 黄健兵 丁芳宝 梅举关键词:A型主动脉夹层 手术 自制带单瓣管道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总结自制带单瓣管道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经验,探讨术中操作要点,评估该疗法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18年6月利用自制带单瓣管道外科治疗的65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5~23(9.9±4.2)岁,体重15~65(26.2±9.9)kg。根据所使用带单瓣管道将患者分为两组:带单瓣人工血管组19例,带单瓣牛心包管组4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闭锁(PA)48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狭窄10例,法洛四联症合并单支冠状动脉畸形5例,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及单支冠状动脉畸形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均为VSD/PA行人工血管外管道根治患者。术中测右室流出道压差:人工血管组13~37(25.2±4.9)mm Hg,牛心包管组5~23(10.5±3.3)mm Hg。出院时心脏彩超显示外管道内无明显反流。术后失访1例,随访时间8个月至13年。随访期间,三尖瓣中度反流5例,管道内中度反流32例,右室流出道重度梗阻7例,中度梗阻11例,轻度梗阻25例。无中晚期死亡。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活动耐量良好。结论自制带单瓣外管道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临床效果良好,牛心包管道术中流出道压差小于人工血管,我们更推荐牛心包管用于低龄、低体重患者。 黄健兵 梅举 张俊文 朱家全 张韫佼 张丽 丁芳宝关键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单瓣 右胸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钳消融房颤的对比研究 姜兆磊 梅举 马南 丁芳宝 黄健兵 汤敏 刘浩 张俊文“一站式”左心耳夹闭术联合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总结“一站式”左心耳夹闭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ipping,LAAC)联合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经验,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一站式”LAAC+TAVR治疗合并房颤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77.2±6.2)岁,均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为(4.4±0.8)分,房颤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为(3.5±0.7)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一站式”LAAC+TAVR术,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术中测量的左心耳基底部长度为(37.8±3.5)mm,心耳夹型号为35 mm(n=3)、40 mm(n=8)、45 mm(n=5),左心耳夹闭所需时间(切皮开始至缝皮结束)为(25.7±3.8)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2.0)d,围术期无脑卒中及重要脏器出血表现。术后随访(19.6±10.1)个月,随访期间无脑出血或脑卒中病例,服用华法林期间,2例出现皮下瘀斑,1例出现牙龈出血。结论“一站式”LAAC+TAVR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血栓栓塞及抗凝出血风险均较高的主动脉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早、中期疗效满意。 姜兆磊 梅举 汤敏 黄健兵 丁芳宝 刘浩 沈赛娥关键词:心房颤动 改良BT分流术治疗法洛四联症患儿的中期随访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法洛四联症患者行改良BT分流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改良BT分流术69例法洛四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4例、女25例,手术年龄2个月至10岁,平均(17.97±24.73)个月;体重4~24(9.00±4.03)kg。所有患者均经右或左后外侧切口行锁骨下动脉-肺动脉分流术。结果该组患者随访6~36个月,其中获得6个月随访57例,同时获得6个月及12个月随访33例,同时获得12个月及24个月随访16例,同时获得24个月及36个月随访11例。法洛四联症患儿行改良BT分流术12个月内Mc Goon比增长显著,术后6个月Mc Goon比较术前明显增长(1.40±0.40 vs.1.09±0.33,P=0.00),术后12个月Mc Goon比较术后6个月Mc Goon比明显增长(1.36±0.33 vs.1.29±0.31,P=0.00)。而术后12个月Mc Goon比无明显增长,术后24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1.19±0.32 vs.1.22±0.31,P=0.14)以及术后36个月与24个月比较(1.23±0.20 vs.1.22±0.23,P=0.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内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增长显著[术前(29.60±10.12)ml/m2 vs.6个月(49.18±11.57)ml/m2,P=0.00],6个月后无明显增长;改良BT分流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下降。结论改良BT分流术在12个月内可显著促进法洛四联症患者Mc Goon比增长,12个月后Mc Goon比无明显增长。改良BT分流术在6个月内可显著促进左心室发育,而6个月后延长随访时间并不会导致左心室的过度扩张,对法洛四联症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 蒋连勇 丁芳宝 张俊文 黄健兵 刘浩 吴淑彬 梅举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法洛四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