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
- 作品数:37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宫颈特殊染色在早期宫颈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与分析宫颈特殊染色在早期宫颈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门诊诊治的560例早期宫颈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宫颈特殊染色法与TCT检查法进行检测,然后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将两种检查方法者中不同疾病情况者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宫颈特殊染色法对于炎症及正常、CINⅠ级及CINⅡ级者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TCT检查法(P均<0.05);而两种检查方法对CINⅢ级及宫颈癌的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种检查方法对CINⅢ级及宫颈癌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对于炎症及正常、CINⅠ级及CINⅡ级者的诊断符合率(P均<0.05)。结论宫颈特殊染色在早期宫颈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尤其对于炎症及正常、CINⅠ级及CINⅡ级者的应用效果较好,因此在早期宫颈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孔于兰方燕飞黄斌
- 乳腺微腺体腺病相关产基质的癌1例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
- 2022年
- 通过分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收集的1例乳腺微腺体腺病相关产基质的癌(Microglandular Adenosis Relevant Matrix-producing Carcinoma,MGARMPC)其病理资料。此病例镜下由MPC(占60%)、MGA(占30%)和非典型微腺体腺病(atypical microglandular adenosis,AMGA)(占10%)构成。MPC区域腺上皮呈实性、条索状改变,细胞轻度异型,其周围缺乏基底膜。间质直接过渡为黏液软骨样基质。MGA可见温和单层及立方样细胞呈腺管样排列,弥漫分布于正常乳腺间质及脂肪中,间质无明确促结缔组织反应,腔内可见嗜伊红分泌物。AMGA区域散在异型腺体夹杂在MGA的腺管周围,可见移行过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R、PR、HER-2均为阴性,S-100阳性,SMA和P63阴性。MGARMPC罕见,诊断需依赖病理明确。
- 刘红胜陈晓丹黄斌
- 关键词:乳腺肿瘤
- 阑尾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 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4例阑尾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并对其病理基础进行分析.结果 11例黏液性囊腺瘤表现为管状或类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可有弧形钙化,囊壁光滑且强化均匀,多伴阑尾炎,少数可合并阑尾套叠入盲肠.12例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多表现为长管状或类圆形囊性肿块,瘤灶可部分延伸入盆腔,部分可疝入右侧腹股沟区,囊内可有菲薄分隔,囊壁厚薄不均,可有壁结节、蛋壳样钙化,囊壁、壁结节强化均匀;少数伴阑尾炎或低级别腹膜假性黏液瘤.1例黏液腺癌,CT表现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难以鉴别.结论 阑尾黏液性肿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术前CT检查对其诊断及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 王象萍任方远段润卿黄斌
- 关键词:阑尾黏液性肿瘤计算机断层扫描病理
- 双重氧化脱黑色素法在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双重氧化脱黑色素法在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石蜡组织标本,用5种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液先氧化脱色,经观察选取15%的过氧化氢液氧化30min后,再用0.5%高锰酸钾液加强氧化5min,最后5%草酸液清洁5min,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Melan-A、Melanoma、S-100和VIM阳性的表达。结果:20例恶性黑色素瘤切片在脱色素前HE染色可见棕黄色色素颗粒,经双重氧化脱色素处理后,HE染色效果好,无脱片;应用15%的过氧化氢脱色效果优于其他4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滴加0.5%高锰酸钾5min,再滴加5%草酸液5min,黑色素完全消失;脱色处理后Melan-A、Melanoma、S-100和VIM阳性定位准确,着色好。结论:采用双重氧化脱黑色素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具有较理想的作用,值得采用。
- 孙丽君黄斌
- 关键词: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
- 伴破骨样巨细胞的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一例
- 2021年
- 伴破骨样巨细胞的胃肠道平滑肌肉瘤是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一种罕见类型。患者女,63岁。因黑便1周入院,胃镜发现胃体中部前壁5 cm×4 cm×4 cm隆起性病灶,广基,表面坏死及渗血。镜下观察:肿瘤主要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是梭形细胞,另一种是破骨样巨细胞,两种细胞无规律分布,弥漫性浸润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梭形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aldesmon均阳性;多核巨细胞波形蛋白、CD68均阳性。病理诊断为伴破骨样巨细胞的胃肠道平滑肌肉瘤。该病变生物学行为属于高度恶性,手术治疗,预后差。
- 杨俊杰黄斌陈晓丹蔡路兵
- 关键词:梭形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多核巨细胞
- 宫颈特殊染色技术在妇科检查患者分流中的价值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与观察宫颈特殊染色技术在妇科检查患者分流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门诊诊治的1 000例妇科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采用宫颈特殊染色技术及薄层液基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查,然后将两类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与活检结果进行对照,并比较两类检查方法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宫颈特殊染色技术及薄层液基细胞检测技术的正确诊断率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两类检查方法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宫颈特殊染色技术在妇科检查中具有与薄层液基细胞检测技术相同检出效果,且具有简便及经济等优点,因此在此类患者分流中的价值较高。
- 孔于兰方燕飞黄斌
- 关键词:妇科检查
- 刮片细胞学检查联合术中冰冻在甲状腺可疑癌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可疑癌结节术中快速印片细胞学制片(简称:印片)与可疑癌结节组织刮取制作细胞涂片(简称:刮片)细胞学检查联合术中冰冻在甲状腺可疑癌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送检的160例甲状腺术中冰冻病例,同步制作印片、刮片与冰冻切片,观察三者的形态特征,进行术中诊断,术后所有病例均经石蜡切片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结果送检160例术中冰冻甲状腺共取到可疑癌结节155例(96.9%),未取到可疑癌结节漏诊5例(3.1%)。刮片组阳性率(89.7%)高于印片组(68.4%)(P<0.05);刮片联合冰冻组阳性率(95.5%)高于印片联合冰冻组(84.5%)(均P<0.05)。结论甲状腺可疑癌结节术中刮片联合冰冻切片可为甲状腺病变性质判断提供充分依据,有效辅助术中冰冻诊断,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快速病理诊断辅助方法。
- 刘红胜蔡路兵黄斌孙丽君
- 关键词:甲状腺刮片细胞学冰冻切片
-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报道2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FL),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收治确诊的2例D-FL病例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7岁及62岁,分别因常规体检及上腹痛行胃镜检查后发现。病变部位均为十二指肠降部;内镜下病变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突起。组织学示小肠黏膜固有层充满密集淋巴细胞样细胞,伴模糊淋巴滤泡样结节形成,细胞体积小-中等,核形不规则,似生发中心细胞;罕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密集淋巴细胞样细胞表达CD20、CD79α及Bcl-2、Bcl-6、CD10;CD21染色显示模糊滤泡样结节存在滤泡树突细胞网,且在结节外围阳性染色更强;Ki-67指数分别为20%及10%。1例经利妥昔单抗和苯达莫司汀联合治疗4个疗程,病变完全消退,随访26个月,内镜检查无特殊;另1例未做任何治疗,随访8个月,复查内镜无进展。结论D-FL为特殊类型滤泡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独特:好发于十二指肠、内镜下肠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常提示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CD21染色常突显滤泡结节外围。大部分病例临床经过惰性,预后良好,少数会出现进展。临床处理可采取长期随访观察,必要时利妥昔单抗治疗/联合治疗或局部放疗。
- 吴晨霞黄斌崔海宏张宝燕苏杰姜春婷邱岳琳黄泓列
- 关键词:十二指肠滤泡性淋巴瘤临床病理预后
- 消化道颗粒细胞瘤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背景:颗粒细胞瘤(GCT)少见,消化道GCT更少见。目的:探讨消化道G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和金华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医学中心)收治的9例消化道GCT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9例消化道GCT患者中,男女之比为2∶1;发病年龄为19~60岁,中位年龄52岁;发生于食管6例,结直肠2例,肛管1例。内镜示黏膜下隆起或无蒂息肉,肿瘤直径2~12 mm,中位直径5 mm。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肿瘤位于黏膜层和(或)黏膜下层,呈实性团片状或巢状排列,周边呈浸润性生长;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瘤细胞呈胖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核小、核质比极低,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示所有患者均表达S100和CD68,部分表达SOX10、CD56、Calretinin和Syn,不表达CKp、Desmin、SMA、CD117、CD34、Dog1和α-inhibin。食管和结直肠GCT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肛管GCT行局部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9~5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消化道GCT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内镜下多呈黏膜下隆起或无蒂息肉,有特征性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病变小且浅表者行EMR或ESD治疗,效果好,术后需长期随访。
- 吴晨霞施红旗崔海宏黄斌张宝燕苏杰姜春婷邱岳琳
- 关键词:颗粒细胞瘤预后
- 直肠前列腺多原发癌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08年
- 患者,男,72岁。因大便次数增多5个月,于2002年9月入院。查体:消瘦,腹部平软未扪及包块。直肠镜检见直肠前壁8cm×6cm×5cm大小溃疡型肿块,质硬、界限不清。B超检查示肠癌累及前列腺组织。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加双侧精囊加部分前列腺切除术。术中见直肠肿块浸润外膜,累及双侧精囊和前列腺。
- 黄斌仇玲玲孙丽君蔡路兵徐锦屏
- 关键词:直肠前列腺多原发癌直肠肿块前列腺组织大便次数直肠前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