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行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48例胸腺瘤伴MG患者行扩大胸腺切除术,术后是否发生肌无力危象分组。分析肌无力危象与性别、年龄、病史、Osserman分型、胸腺瘤病理类型、Masaoka病理分期及术前用药关系,建立人工气道与机械通气治疗肌无力危象疗效。结果:18例患者于术后(1.69±1.62)d发生肌无力危象,肌无力危象与年龄、性别、Osser-man分型、病理类型、Masaoka分期及术前用药无关。9例气管切开、6例鼻腔气管插管、3例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2.0±13.88)d,肌无力危象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34.61±23.90 d vs 20.33±15.26 d,P<0.05),10例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其中1例发生双侧股骨头坏死,无一例死亡。结论:胸腺瘤伴MG患者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与胸腺瘤关系不密切,迅速建立人工气道与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是救治肌无力危象的关键。
目的探讨炎性指标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44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21名健康对照者(C 组)进行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酶联免疫法测定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 E-选择素(sE-选择素)、可溶性 CD_(40)配体(sCD_(40)L)、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含量。结果 IMT 在 A 组和 B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 C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斑块(59.2%)为主,B 组以纤维型(32.9%)为主;MCP-1、sVCAM-1、sCD_(40)L、sE-选择素含量在 A 组、B 组和 C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