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乐承艺

作品数:17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病理
  • 5篇肿瘤
  • 5篇表达及意义
  • 4篇子宫
  • 4篇基因
  • 4篇P53
  • 4篇C-ERBB...
  • 3篇乳腺
  • 3篇子宫内膜
  • 3篇细胞
  • 3篇临床病理
  • 3篇内膜
  • 3篇宫内
  • 3篇宫内膜
  • 3篇BCL-2
  • 2篇蛋白
  • 2篇抑癌
  • 2篇抑癌基因
  • 2篇抑癌基因P5...
  • 2篇原发性

机构

  • 10篇桂林医学院
  • 7篇桂林医学院附...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篇乐承艺
  • 9篇乐江华
  • 8篇曾思恩
  • 5篇张美艳
  • 5篇侯巧燕
  • 4篇李凡彩
  • 2篇高子芬
  • 2篇宫恩聪
  • 2篇罗虹
  • 2篇邵宏权
  • 2篇陈锋
  • 2篇韦华生
  • 1篇张美艳
  • 1篇杨亦萍
  • 1篇魏民
  • 1篇秦小云
  • 1篇陆明深
  • 1篇万友华
  • 1篇周英琼
  • 1篇周宇飞

传媒

  • 8篇华夏医学
  • 2篇广西医学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广西高教研究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卵黄囊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2例YST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等方法来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YST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睾丸肿大或CT发现纵隔巨大肿块。组织学改变镜下见肿瘤组织呈现网状结构、S-D小体结构和伊红染的透明小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肿瘤细胞显示:22例AFP阳性(100%),22例CK(Pan)阳性(100%),15例PLAP阳性(68%),13例CEA阳性(59%),17例PAS(77%)阳性,HCG肿瘤细胞均阴性。结论:S-D小体结构和免疫组化AFP阳性表达在Y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较为重要的意义。
乐江华彭凌湘王绪明万友华乐承艺
关键词:卵黄囊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
bcl-2、p53和p21基因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了解抑凋亡基因bcl2、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p21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存在状况及意义。方法:用bcl2、p53和p21蛋白抗体对42例脑星形细胞瘤手术标本进行SP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表达率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良性星形细胞瘤bcl2呈现高表达(90%),恶变后表达下降,良性组表达率不仅显著高于低度恶性组(P<0.01),亦显著高于高度恶性组(P<0.05);p53和p21的表达则随恶性程度增高而呈增高趋势,良性组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组(P<0.01)。研究结果提示:星形细胞瘤的发生与bcl2、p53和p21蛋白的异常表达或突变有关;p53、p21和bcl2之间可能有互相抑制作用;p53和p21表达反映了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增殖情况,因而可作为判定脑星形细胞瘤恶性变的指标。
李凡彩乐承艺周英琼陈锋侯巧燕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抑癌基因P53
全文增补中
bcl-2、p53和p21基因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了解抑凋亡基因 bcl- 2、抑癌基因 p5 3和癌基因 p2 1基因蛋白在肝细胞癌 (HCC)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 :用 bcl- 2、p5 3和 p2 1基因蛋白抗体对 5 5例肝细胞癌合并结节性肝硬变手术标本进行 S- P免疫组化检测 ,分析基因蛋白表达率与病理分级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bcl- 2基因蛋白在 HCC和结节性肝硬变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72 .7% (4 0 /5 5 )和 36 .4% (2 0 /5 5 ) ,两者存在差异 (P<0 .0 5 ) ;p5 3蛋白在 HCC中表达率为 5 4.5 % (30 /5 5 ) ,而肝硬变组织均呈阴性表达 ,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P<0 .0 1) ;p2 1蛋白在 HCC和结节性肝硬变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6 3.6 % (35 /5 5 )和 38.2 %(2 1/5 5 ) ,两者无差异 (P>0 .0 5 ) ;而 bcl- 2、p5 3和 p2 1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与 HCC的病理分级无关 (P>0 .0 5 )。另外 ,在随访 2 9例 HCC患者中发现生存率短组 (6个月至 1年 )的 16例中 ,bcl- 2、p5 3和 p2 1的共同表达率为 5 0 % (8/16 )。研究结果提示 :HCC的发生、发展与 bcl- 2、p5 3和 p2 1蛋白的异常表达或突变有关 ;bcl- 2、p5 3和 p2 1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协同作用 ,对 HCC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bcl- 2、p5 3和 p2 1蛋白过度表达反应了 HCC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及增殖情况 ,因而可作为 HCC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
乐承艺李凡彩曾思恩侯巧燕张美艳
关键词:肝细胞癌抑癌基因P53
肺原发性骨肉瘤1例
2005年
韦华生乐江华陆明深曾思恩乐承艺
关键词:肺肿瘤骨肉瘤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4
2001年
病理学网络课程的实施 ,标志着病理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的全面改革 ,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曾思恩秦小云李凡彩乐承艺高子芬宫恩聪周宇飞邵宏权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病理学教学改革
前列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2003年
乐承艺戴凌曾思恩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癌基因C-erbB-2、抗癌基因P^(53)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研究──附55例乳腺癌术后随访分析
1996年
应用SAB法对55例乳腺癌进行了C-erbB-2和P^(53)基因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C-erbB-2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癌细胞膜上,而P53主要定5位于癌细胞核上。C-erbB-2表达阳性率为41.8%(23/55),髓样癌阳性率较高(60.0%);其表达与组织分级呈正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况呈负相关,表达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者(P<0.01),因而C-erbB-2表达的检测可作为评估乳腺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P32表达阳性率为38.2%(21/55),髓样癌阳性率亦较高(60.0%),P^(53)表达与组织分级呈正相关,而与ER和PR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未发现C-erLB-2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是否提示P^(53)和C-erbB-2表达产物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独自发挥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乐承艺杨亦萍叶洪涛张美艳
关键词:C-ERBB-2乳腺癌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1
1997年
目的:研究广西不同地区肝细胞癌(HCC)p53基因249密码子(cd249)的突变热点与黄曲霉毒素B1(AFB1)污染及HB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法检测62例石蜡包埋HCC组织中上述基因突变,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癌旁肝组织HBsAg表达。结果:广西HCC高发区及低发区病例p53基因cd249的突变频率分别为69.2%及20%(P<0.01)。癌旁肝组织HBsAg的阳性率为81%及100%(P>0.05)。p53基因突变热点与AFB1严重污染及HCC高发有密切关系,而与HBV感染无关。结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出现具有分子流行病学意义。p53热点高频率出现表明了当地AFB1的严重污染及HCC发生的主要地区性因素。
马韵邓卓霖乐承艺乐承艺丁志敏
关键词:肝细胞癌肝肿瘤P53基因基因突变
P^(53)、C-erbB-2和PCNA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了解抑癌基因 P5 3、癌基因 C- erb B- 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中的存在状况及意义。方法 :用 P5 3、C- erb B- 2和 PCNA抗体对 5 0例子宫内膜癌和 2 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手术标本进行 S- P免疫组化检测 ,分析表达率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P5 3、C- erb B- 2和 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分别为 5 4%、 5 6 %和72 % ,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P5 3、C- erb B- 2和 PCNA均随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增高而呈增高趋势 ,P5 3和 PCNA的 级表达明显高于 级 (P <0 .0 1)。研究结果提示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 P5 3和 C- erb B- 2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或突变及 PCNA的过度表达有关 ;P5 3、C- erb B- 2和 PCNA之间可能有相互协同作用 ;P5 3、C- erb B- 2和 PCNA表达反映了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增殖情况 ,因而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乐江华张美艳乐承艺曾思恩
关键词: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C-ERBB-2PCNA
CD 44v6、E-cadherin和nm23-H1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CD 44V 6、E-cadherin和nm 23-H 1蛋白表达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颈癌组织和1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CD 44v6、E-cadherin和nm 23-H 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D 44v6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6%,CD 44v6高表达与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及P<0.01)。E-cadherin和nm 23-H 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和48%,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100.0%),P<0.05及P<0.01,但E-cadherin和nm 23-H 1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宫颈癌中CD 44v6表达与E-cadherin和nm 23-H 1表达呈负相关(P<0.01及P<0.05)。结论:在子宫颈癌中CD 44v6蛋白高表达和E-cadherin、nm 23-H 1蛋白低表达是判断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乐江华侯巧燕张美艳乐承艺
关键词:子宫颈癌CD44V6E-CADHERINNM23-H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