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晓晋

作品数:13 被引量:108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自我
  • 2篇叙事
  • 2篇手法
  • 2篇死亡之匣
  • 2篇美国文学
  • 2篇霍桑
  • 1篇弟子
  • 1篇多义
  • 1篇多义性
  • 1篇眩晕
  • 1篇寻找自我
  • 1篇言说
  • 1篇艺术
  • 1篇意象
  • 1篇译家
  • 1篇英语
  • 1篇英语论文
  • 1篇语言
  • 1篇欲望

机构

  • 13篇武汉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景德镇陶瓷学...
  • 1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江汉大学

作者

  • 13篇任晓晋
  • 2篇张莉
  • 1篇魏玲
  • 1篇杨非
  • 1篇赵辉辉
  • 1篇王爱菊
  • 1篇曾莉
  • 1篇侯铁军
  • 1篇周晶
  • 1篇刘堃

传媒

  • 5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法国研究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疯狂英语(教...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8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走向沉寂--《死亡之匣》中的熵化人生
2017年
本文以"熵"这个描述封闭系统中有效能量不断转化为无效能量、有序状态不断趋向于混乱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桑塔格的小说《死亡之匣》中主人公迪迪的生命历程,解读其中反映出来的六十年代美国人"一切都垮掉"的熵化人生。外部生存环境的高熵状态迫使迪迪退入封闭的内心世界,高度熵化的信息增加了迪迪封闭的心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感。迪迪意识到自己心理的高熵状态,通过毁灭他者和毁灭自我的方式来获得生存的确定感,重建信仰,却因意识活动的激增和恶化最终加速了心理熵化过程,从而走向沉寂——走向精神的消亡、身体的衰竭,走向亦死亦生、无声无息的疑似生存状态。桑塔格笔下的生活方方面面的熵化状态,正是美国六十年代的生存图景,她对于迪迪走向沉寂的熵化人生的展示因而具有了启示录式的意义。
任晓晋张莉
关键词:沉寂
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被引量:4
1997年
目前,国内外著名大学人文科学类院系大多已做出必须在英语学术论文中遵循MLA格式的规定。本文的目的主要是以列举的方式评介MLA格式对于编写插注和引用书目的要求。
任晓晋
关键词:英语论文
辩证施教,注重方法与灵悟——访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任晓晋教授
2008年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改为方言学堂)。有不少著名学术大师、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著名学者和著名革命家曾在此执教或学习。今天的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依然是人才济济,师资力量雄厚,正为未来中国的建设事业培养栋梁之材。该院副院长任晓晋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研经历,就英语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个方面谈到了自己的见解。
杨非任晓晋
关键词:外国语言辩证施教美国文学生命体验
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中小说《爱与眩晕》之剖析
2006年
女性主义批评是伴随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近几十年来西方最富于活力的批评流派之一。它贴近生命本体,关注妇女作为读者或作者在文学话语中的体验,注重妇女的平等、独立与自主问题,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是一种具有强烈思想道德倾向的批评。
赵辉辉任晓晋
关键词:女性主义父权男权寻找自我
两性审美和欲望的焦点--论18世纪英国诗歌中的中国瓷器被引量:5
2013年
18世纪英国诗歌中的中国瓷器是两性审美和欲望的焦点所在。男性将瓷器类比成女性,将女性物化为瓷器,在这个瓷器的女性化与女性的瓷器化过程中,女性被降格成男性审美和欲望的客体;而女性则通过索取、观看和消费瓷器,将自己的审美和欲望外化于精美的中国瓷器之上,彰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通过赋予瓷器多种性别属性和多元形象,消解和超越了男性中心话语下"陶/男"和"瓷/女"的二元对立。18世纪末,中国瓷器在英国日渐衰落,这使得它从上述焦点走向边缘,被其他的物品所取代。
任晓晋侯铁军
关键词:中国瓷器
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
2011年
在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海伦.约翰逊的《夜色中的树》、弗洛斯特的《雪夜林边小立》、惠特曼的《草叶集》、霍桑的《红字》以及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等作品中所描写的"树"的意象都展现了人类对困境的反思和超越。我们在研读俄国文论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对话理论"后寻找到了在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间的多元对话性,在不同的作品里,"树"的意象在给人们带来无限幻想和精神希望的同时,也从哲学的视角诠释着最基本的人类学命题。
曾莉任晓晋
关键词:美国文学互文性
非自然叙事学文学阐释手法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非自然叙事学填补了传统叙事理论的空白,为文学史上众多的非模仿叙事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解读模式。作为后经典叙事理论,非自然叙事已比肩于修辞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及认知叙事学等文学理论,为叙事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路径。以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著《格列佛游记》为考察文本,从空间的非自然、人物的非自然和故事的非自然等三个维度考察文学创作的非自然叙事。指出在该文本中充满了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非自然元素,它们不仅让小说极富吸引力和新奇性,更是创作者针砭时弊、鞭挞人性的利器。
周晶任晓晋
关键词:文学叙事
“反对阐释”—《死亡之匣》中“梦幻”和“清单”的言说被引量:1
2016年
苏珊·桑塔格的《死亡之匣》是一部反对阐释的小说。它通过梦幻叙事消解了梦幻与现实的边界,颠覆了传统内容说得以建立的现象和本质二分的本体论基础;通过清单式艺术抹煞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从而颠覆了关于文本或作家总是要再现或表达意义的传统内容说及其背后的逻各斯中心论基础。然而,以梦幻叙事和清单式艺术这两种走向沉寂的方式,桑塔格却又言说着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真实和意义。
张莉任晓晋
关键词:梦幻叙事
茅盾 : 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
任晓晋
关键词:翻译理论家翻译家
林中的噩梦 成长的历程——《小伙子古德蒙·布朗》新解被引量:9
1998年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探索、挖掘与展示.他的创作思想是清教思想意识、超验主义哲学和神秘主义影响的结合.这种结合以及他所处的特定的文学历史时期决定了他在艺术描写中必然会超越具体的客观事物,深入幽渺莫测、难以名状、无法理清的内心世界,从而采用一种象征的、模糊的表现手法.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蒙·布朗》(Young Goodman Brown,以下简称《布朗》)就是这样一篇将深刻的主题思想与巧妙的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的佳作.这篇佳作以梦幻般的森林之旅向我们展现了霍桑对人类罪恶本性和人类成长经历的哲学阐释.
任晓晋程宝燕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表现手法浪漫主义主题思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