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新

作品数:13 被引量:174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农村
  • 5篇农村居民
  • 5篇农村居民点
  • 5篇居民点
  • 5篇村居
  • 3篇土地利用
  • 3篇乡村
  • 3篇乡村工业
  • 3篇工业用地
  • 2篇气候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班级
  • 1篇学生班级
  • 1篇有序度
  • 1篇云杉
  • 1篇整治
  • 1篇整治潜力
  • 1篇时空变化分析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响应

机构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山东财经大学

作者

  • 12篇何新
  • 9篇姜广辉
  • 4篇张瑞娟
  • 3篇赵守栋
  • 3篇马雯秋
  • 2篇曲衍波
  • 2篇王明珠
  • 1篇田育红
  • 1篇刘琦
  • 1篇张冰琦
  • 1篇江源
  • 1篇王晓敏
  • 1篇王新盼
  • 1篇周丁扬
  • 1篇周涛
  • 1篇刘阳
  • 1篇王辉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2015’全...
  • 1篇中小企业管理...

年份

  • 1篇2019
  • 8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多维特征组合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类被引量:27
2015年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布局的科学表征与分类研究。该文通过阐释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内涵及关键构成要素,构建了多维度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及组合矩阵,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及类型。结果表明:可从空间规模、形态及区位3个维度刻画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共划分为10种布局类型,以中等规模-形态一般规整-优势区位、中等规模-形态规整-优势区位为主。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特征起到基础性控制作用,而城镇辐射及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达性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状态。基于组合矩法综合多维度特征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类,可为村庄整治和布局调整提供指导。
张瑞娟姜广辉王明珠马雯秋何新
关键词:土地利用农村居民点
基于PSR模型的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被引量:34
2015年
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以网格作为评价单元,评价了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Moran指数测度了全局和局部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且相对稳定,1993、2011年平原区健康状况平均值分别为0.53和0.51,而丘陵山区则为0.62和0.65,丘陵山区显著优于平原地区。健康状况空间集聚程度增强,1993—2011年间平原区和丘陵山区的Moran指数分别由0.49和0.41升为0.61和0.46,表明平原病态区域集聚程度增加,而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北京市的应急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当前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管理应着眼于三个重点区域:维持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系统健康,加强生态廊道建设,避免产生保护区"孤岛效应";对于丘陵山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趋坏的区域,应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维护关键性生态用地;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中心区域,应限制建设用地拓展,推行生态型土地整治,缓解土地生态系统压力。
何新姜广辉张瑞娟马雯秋周涛
关键词:PSR模型
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工业用地布局模式研究
乡村工业用地合理布局是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基础,探析其布局模式可为协调乡村用地布局与环境背景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归纳平谷区乡村工业用地的布局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工业用地的规模特征与集聚特征,刻画了乡村工业用地...
何新姜广辉
文献传递
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工业用地布局模式研究
乡村工业用地合理布局是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基础,探析其布局模式可为协调乡村用地布局与环境背景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归纳平谷区乡村工业用地的布局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工业用地的规模特征与集聚特征,刻画了乡村工业用地...
何新姜广辉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差异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研究微观尺度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差异有利于因地制宜、差异化开展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分类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科学规划与管理,提高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效率。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基于功能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体系,调查了5个不同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差异,对比分析了其用地微观结构特点。研究发现:生活功能用地为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的基本结构,生产功能用地为衍生结构,生态功能用地为辅助结构,潜在功能用地为可变结构。受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与生计类型及政策条件等5维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不同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数量结构、类型结构及信息熵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则呈现趋同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表现出生活功能用地稳定、生产功能用地增加、生态功能用地减少的趋势。村庄规划应在把握其内部用地结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可变影响因素调整,促进用地结构与其发展条件和谐统一。
田亚亚姜广辉何新何新周丁扬
关键词:土地利用农村居民点有序度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分区被引量:52
2015年
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形态特征空间集聚格局可为农村居民点分区提供基础依据。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测度其空间关联性,获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集聚格局,进而结合村庄定位、相关规划等,提出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分区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自相关,正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而负相关类型则呈零星分布。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市化、工业化等人文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一致性。可据此将农村居民点分为5个管理区域,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管理应注重其用地综合效益的提升,适时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半山区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而山区则应突出村庄特色,完善居民点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居民点整合发展。
姜广辉何新马雯秋王明珠张瑞娟
关键词:土地利用自相关农村居民点
大学生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模型的建立
2012年
本文以大学生班级生活中的非正式组织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个案资料,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三个班级的调查。结合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借鉴系统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大学生班级非正式组织的评价模型,并相应地给出了以权管人、以利诱人、以业聚人三个层次上的管理对策,主张应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发展。
何新赵守栋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非正式组织
基于分形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被引量:32
2015年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对二者的综合分析可更好地考察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特点。基于分形理论,在总体与部分两个层次上对2004—2012年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空间结构合理优化及空间形态稳定性提高相关对策。研究表明,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全区尺度上,聚集维数、关联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形态维数值持续增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呈聚集发展态势,空间结构自组织不断优化,但形状特征日趋复杂,稳定性降低;分乡镇尺度上,部分乡镇存在空间结构松散、关联性较弱等问题。未来需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居民点体系内各要素关联度,促进空间结构优化;并科学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降低土地利用空间发展的随意性。研究可为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提供参考。
庄至凤姜广辉何新曲衍波张翠玉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分形分维
贺兰山东坡高山林线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被引量:9
2013年
基于建立的贺兰山东坡高山林线青海云杉树轮宽度年表,分析了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该区气温、降水和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等主要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5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1、3、6月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除当年9月外的所选各月PDSI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分析表明,贺兰山林线附近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具有一致的响应关系,山地相对较低的气温条件对树木生长限制作用不明显,而干旱是限制林线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
赵守栋何新张冰琦刘琦王辉江源
关键词:高山林线径向生长气候响应
基于系统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重构被引量:8
2015年
潜力界定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中的核心基础理论,是科学开展潜力测算、划定整治分区、提出整治目标、制定整治模式等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界定受"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驱动明显,导致单一、静态的潜力观,无法正确引导实践.本文针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界定中对潜力产生根源、内涵和内容阐释不明等问题,以农村居民点整治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相互作用揭示潜力产生根源,重构潜力内涵和内容,探讨多元潜力实现机制,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化具有推动意义.
王新盼姜广辉何新张瑞娟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