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中云

作品数:22 被引量:21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兵器科学与技术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领域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军事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8篇油田
  • 7篇管柱
  • 4篇驱油
  • 4篇采油
  • 3篇旋塞
  • 3篇旋塞阀
  • 3篇原油
  • 3篇塞阀
  • 3篇胜利油田
  • 3篇采收率
  • 3篇储集
  • 3篇储集层
  • 2篇低产
  • 2篇堵塞器
  • 2篇油藏
  • 2篇油管
  • 2篇油管接箍
  • 2篇油量
  • 2篇油气
  • 2篇油汽比

机构

  • 21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江汉石油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胜利石油管理...

作者

  • 22篇刘中云
  • 3篇魏斌
  • 3篇马珍福
  • 3篇李光
  • 3篇罗文莉
  • 3篇丛洪良
  • 3篇宋彬
  • 3篇宋辉辉
  • 3篇高广启
  • 3篇王民轩
  • 3篇岳振玉
  • 3篇张健
  • 2篇毕义泉
  • 2篇贾云飞
  • 2篇冀延民
  • 2篇李安夏
  • 2篇邱国清
  • 2篇才巨宏
  • 2篇张公社
  • 2篇赵洪涛

传媒

  • 4篇石油钻采工艺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石化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石油机械
  • 1篇油田化学
  • 1篇中国人才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油气采收率技...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8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迎难而上 勇挑重担 实现胜利油田“十一五”油气硬稳定
2007年
系统地总结了胜利油田2006年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基础管理等工作取得的成果。2006年胜利油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油田勘探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十一五"开局良好。分析了胜利油田当前勘探开发、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阶段性特征,安排部署了2007年的重点工作。
刘中云
关键词:勘探开发胜利油田
低产能油井虹吸尾管结构管柱的设计与试验被引量:3
2000年
介绍了对开采低渗透油藏 (层 )的虹吸尾管管柱的理论研究、管柱结构、工艺特点等 ,提出由于产能低 ,现有的泵抽举升管柱对此类油藏的开采十分不利。通过研究表明 ,采用虹吸尾管结构管柱 ,可减少流体通过的压力损失 ,提高泵的吸入压力、入泵液速度及脉冲解堵等功能。实践证明该结构管柱可恢复油井生产或提高油井的产量。
张健刘中云宋彬丛洪良马建军
关键词:低渗透油气藏管柱结构尾管机械采油
临南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被引量:36
2000年
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临南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地质模型 ;以储集层岩石学分析为基础 ,结合储集层敏感性分析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中影响孔隙结构的微观骨架模型 ;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等先进的测试手段 ,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模型 ,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分类 ,揭示了孔隙、喉道及孔隙结构的分布模式和控制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临南油田各类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形式 ,三角洲前缘亚相内的主力储集层中 ,剩余油分布形式主要为孤岛状、串珠状油珠 ,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内 ,主要为簇状油块、油膜、油珠等 ;剩余油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微观指进导致的绕流和非活塞式驱油导致的卡断 )。②驱油效率主要受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 ,与岩石物性参数之间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③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在微观上受孔隙结构的控制 ,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 ,不同微相带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应根据不同储集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经实践 ,应用效果显著。表 1参 8(刘中云摘 )
刘中云
关键词:临南油田储集层剩余油分布
逐层开采工艺管柱的设计与应用被引量:10
2000年
针对油田开发中高含水期机械卡水有效率与成功率较低的问题 ,设计了逐层开采工艺管柱。该管柱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开关器与自验封封隔器配套 ,实现了一趟管柱逐级检验封隔器的密封性、验证开关器的开启状态 ,逐级分层开采 ,达到了找油卡水的目的。介绍了该管柱的结构、工艺原理、技术参数等。现场应用 35井次 ,工艺有效率 94.3% ,累计增油 16 2 90
张健刘中云宋彬丛洪良李光王春生
关键词:找水机械堵水采油工艺管柱
技术进步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2008年
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永恒的主题。对胜利油田来说,拥有46亿吨的地质储量,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4600万吨的可采储量,相当于新发现一个中型油田。今年,在“十一五”后三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提出提高采收率的目标任务:平均采收率达到40%,主力油田力争50%、挑战60%。
刘中云
关键词:采收率技术进步油田开发胜利油田地质储量可采储量
打造新时期胜利油田人才优势
2004年
刘中云
关键词:胜利油田人才引进政策
储层横向相变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6
1998年
处在构造边部、低部位的商5-5井,在改注水井排液中发现不含水的高产这种非常规现象,由此引起对地质因素的分析。浅湖相沉积的主体是滩砂微相,它可细分为“滩脊”和“滩侧”,其中“滩脊”砂体的泥质含量低,孔隙度、渗透率都较高,而“滩侧”则泥质含量高,物性差。在从“滩脊”砂体向“滩侧”过渡时,极易形成类似于砂体尖灭的岩性封堵,造成剩余油富集,而“滩脊”不一定就在构造的高部位。陆相沉积的砂体非均质性很强,孔隙度和渗透率在横向上的变化很大,高部位的油层水淹,低部位的油层不一定就高含水,这是因为砂体横向上的非均质性,使同一时间单元沉积的砂体很可能不连通。基于这些分析,地质工作者不妨运用沉积微相的原理在构造的低部位或边部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商5-5井的现实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陈元刘中云曾庆辉
关键词:储集层剩余油分布油层油气藏
热化学辅助强化蒸汽驱油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油溶性复合降粘剂和二氧化碳辅助水平井热采开发的热化学辅助强化蒸汽驱油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在稠油油藏油层下部钻水平井,周期性地将油溶性复合降粘剂、液态二氧化碳和蒸汽以段塞形式顺序注入水平井中,经过关井焖井...
刘中云毕义泉张继国李安夏张广卿李兆敏赵洪涛才巨宏邱国清冀延民贾云飞
文献传递
分层注采管柱分段堵塞带压作业工艺及装置
一种分层注采管柱分段堵塞带压作业工艺及装置,工艺包括起管柱和投、起堵塞器,依照如下步骤顺次进行:(A)从井口投入堵塞器至最上层工具上部或设计部位;(B)起管柱至堵塞器时,由固定卡管器卡住管柱,使接箍蹲坐在固定卡管器上;(...
刘中云王民轩高广启魏斌罗文莉马珍福岳振玉宋辉辉
文献传递
分层注采管柱分段堵塞带压作业装置
一种分层注采管柱分段堵塞带压作业装置,包括下横梁、固定卡管器、半封封井器、全封封井器、球形防喷器、液压缸、横梁式卡器、对扣器、旋塞阀和投堵器以及防顶安全卡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水平地安装于套管四通顶端,下横梁两端与液压...
刘中云王民轩高广启魏斌罗文莉马珍福岳振玉宋辉辉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