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彬

作品数:13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亚高山
  • 3篇生态系统
  • 3篇土壤
  • 2篇生态
  • 2篇
  • 2篇
  • 2篇川西亚高山
  • 1篇稻瘟
  • 1篇稻瘟病
  • 1篇稻瘟病菌
  • 1篇地震
  • 1篇电路
  • 1篇电路理论
  • 1篇毒害
  • 1篇亚高山森林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特征
  • 1篇易氧化碳
  • 1篇有机质
  • 1篇云杉

机构

  • 13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作者

  • 13篇刘彬
  • 7篇罗承德
  • 6篇张健
  • 4篇鞠佳伶
  • 4篇杨万勤
  • 3篇白景文
  • 3篇刘牧
  • 2篇宫渊波
  • 2篇袁喆
  • 2篇吴福忠
  • 2篇雷波
  • 1篇房建佳
  • 1篇郝云庆
  • 1篇薛元杰
  • 1篇李贤伟
  • 1篇肖千文
  • 1篇王金锡
  • 1篇刘丽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Sentinel-2A的成都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要素识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诸如空气污染、城市内涝、绿色景观不足等城市病问题突显,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建设美丽...
刘彬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电路理论
间伐强度对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易氧化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41
2010年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不同间伐强度后土壤有机质、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对照林(0%间伐强度)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均为最高,不同间伐强度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0%间伐强度林地易氧化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地;与对照林相比,10%,20%,30%间伐强度林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58.22%和182.90%,108.16%和176.28%,128.44%和221.61%。林地间伐抚育措施具有加快土壤有机质的分解、CO2的释放以及增加有机碳库更新速度、促进土壤腐殖质形成,同时导致土壤有机质稳定性降低的双重性,因此可以以中度间伐强度30%作为川西人工云杉林的间伐强度参考指标。
袁喆罗承德李贤伟宫渊波刘彬房建佳
关键词:易氧化碳碳库管理指数抚育间伐
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0年
亚高山森林是以冷、云杉属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暗针叶林为主体的森林植被。亚高山森林在庇护邻近脆弱生态系统、保育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碳吸存和指示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其多样化的植被和土壤组合为研究生态系统过程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亚高山森林的群落演替与更新、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文生态过程、生物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亚高山森林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有关全球变化条件下的亚高山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冬季生态学过程等研究明显不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冬季生态学过程、极端灾害事件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亚高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机制、亚高山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的耦合机制等可能是未来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
刘彬杨万勤吴福忠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
四川稻瘟病菌的稳定鉴别菌株筛选研究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目前,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并对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但是,抗病品种往往在田间推广3~5年...
刘彬
关键词:稻瘟病稻瘟病菌菌株筛选分子检测
文献传递
珍稀植物距瓣尾囊草(Uroplysa rockii)生境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四川省江油市涪江中上游的珍稀植物距瓣尾囊草(Urophysa rochkii),大部分因其自然生境地将蓄水淹没正濒临灭绝。研究了地质地貌及水文、岩石风化物与根部残积物的矿物成分和养分等距瓣尾囊草独特生境特征,旨在为距瓣尾囊草的抢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裂隙网络、糜棱岩化、偏酸性的孔隙水可减轻距瓣尾囊草岩隙着生的阻力;其生长期与降雨不同步,但着生岩壁的上层滞水和饱气带以及向下倾斜的岩层利于水外溢,可为其提供在富水性贫瘠的石灰岩上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孔隙水及残积母质中的钙含量(400~500g/kg)显著高于其他养分,并与对照地的钙含量(85.47g/kg)差异显著。可见,生长基质中较高的钙含量及持续的钙源可能是距瓣尾囊草迁地保护或活体培养过程中需重视的关键科学问题。要解释距瓣尾囊草喜钙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距瓣尾囊草适生的钙浓度阈值及其吸收、运转和利用的生理机制。
刘彬王金锡罗承德林国岭郝云庆
关键词:距瓣尾囊草生境特征钙依赖性
川西亚高山冷杉林下土壤的形成过程与特征
中国西部亚高山针叶林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亚高山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涵养水源、保育物种等重要生态功能,多样化的植被、土壤组合也为森林土壤学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因所处生境自然气候条件(相当于寒温带气...
刘彬
关键词:漂白层土壤形成过程发育特征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土壤水分与养分特征被引量:9
2011年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EDM)在延伸亚高山森林生态功能,抑制干旱河谷上延等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了交错带邻近生态系统干旱河谷(DV)、亚高山森林(SF)以及交错带内(EDMⅠ、EDMⅡ、EDM)3个土层(L1、L2、L3)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于DV,EDM具有更好的土壤水环境,并为植物生长提供更多的可吸收磷,但未表现出更好的土壤氮素环境;SF则是山地垂直带谱中土壤水环境和养分环境最好的区域。(2)交错带内由于主要植物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组成不同,土壤水、肥环境仍存显著差异。(3)海拔梯度上,L1中土壤水分与氨态氮相关性不显著,与其它养分均极显著相关(P<0.01)。L3中,速效养分均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剖面层次上,EDM和EDMⅠ不同层次的土壤养分与土壤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而在EDMⅡ和SF却表现出显著相关。
刘彬罗承德张健杨万勤白景文刘牧鞠佳伶
关键词:水分有机质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被调控模式对土壤氮、磷强度及库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以调控30个月的4种典型调控模式以及未调控退耕纯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调控模式下氮、磷供强度及库容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纯林模式,4种调控模式均可有效缓解缺氮少磷的土壤现状,提高或增加了固氮效率以及氮、磷储量,且表现出氮、磷元素聚表分布(0-10cm)的特征;表层土(0-10cm)中,刺槐+扁桃+紫花苜蓿模式的氨态氮含量(10.52±0.34g/kg)、硝态氮含量(11.69±1.06g/kg)显著高于其它模式,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但对氮、磷的储存贡献较小;刺槐+新疆杨+早熟禾模式可显著提高固氮效率;刺槐+高山柳+早熟禾模式的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模式(7.33±0.38g/kg),而刺槐+岷江柏+早熟禾对土壤氮、磷环境的改善相对于其他模式较差。综上认为,以新疆杨作为乔木、刺槐为高灌木、高山柳为伴生种、紫花苜蓿作为林下草种是适合于EDM土壤与气候环境的最佳模式之一。
刘彬罗承德杨万勤张健白景文袁喆刘牧鞠佳伶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以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水土保持区划、技术和模式,得出结论:生态、生产、生计多赢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生物措施是保证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工作有效性、可持续性的重要前提;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经济林的开发和推广是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以生态脆弱区内人口聚落为平台进行水土保持效益、措施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为其水土保持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刘彬罗承德宫渊波张健肖千文鞠佳伶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区划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震后生态恢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被引量:32
2008年
作为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仅是藏羌居民生活的重要区域,而且在抑制干旱河谷上延和延伸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脆弱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灾害的损害,使其成为"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损程度较高、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点区域之一。基于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受汶川大地震破坏的特点以及该区的生态重要性和本身的脆弱性,损毁生态系统的快速评估与生态重建规划、生产与生态双赢共建关键技术、震后残存植被保育、水源涵养地植被保护与恢复、震毁植被恢复与重建、耕地生产恢复与重建、边坡综合治理、低效薪炭林改良以及居民聚居点风景林营造等被认为是震后生态恢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震毁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过程监测与评估、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机制及生态学过程、震后生态系统对变化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等可能是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刘彬吴福忠张健杨万勤
关键词:汶川地震生态恢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