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华
- 作品数:11 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认知情绪调节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的关系。方法:应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60例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进行测评,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的相关性。结果: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平均(54.24 ± 9.91分),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平均(45.31 ± 6.93分),抑郁得分平均(44.32 ± 9.31分),焦虑得分平均(38.43 ± 6.82分)。接受、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难他人的调节策略在不同抑郁状态躯体症状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p < 0.01),接受、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难他人的调节策略在不同焦虑状态躯体症状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p < 0.01),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认知情绪调节各分量表分别可以解释抑郁总变异量的69.2%、焦虑总变异量的54.4%、躯体化症状总变异量的43.4%。自我责难、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是能够预测抑郁的主要变量;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积极重新关注、积极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是能够预测焦虑的主要变量。结论:躯体症状障碍患者情绪调节与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有密切联系,其中自我责难、积极重新评价、灾难化为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共有的主要预测指标。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刘竹华郭爱宁王媛
- 关键词:认知情绪调节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
- 一种有效区分不同类型抑郁障碍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用途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效区分不同类型抑郁障碍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用途,所述的生物标志物选自PRDX2、CRP、SNCA和/或APOE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该标志物组合可以有效区分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单纯抑郁和恶...
- 刘竹华李子华韩盼盼闵莉评
- 社区矫正人员开放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人际关系敏感的中介作用和同伴信任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考察社区矫正人员人际关系敏感在开放性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问卷、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和依恋量表对银川市五个地区司法所的155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调查,使用SPSS的宏程序PROCESS检验人际关系敏感的中介效应和同伴信任的调节效应。结果社区矫正人员症状自评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大五人格问卷的开放性维度、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同伴依恋的评分分别为(1.52±0.48)分、(3.05±0.30)分、(0.72±0.60)分和(83.40±12.17)分。开放性、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r=0.25,0.44,P<0.01),与人际关系敏感呈负相关(r=-0.18,-0.37,P<0.05);人际关系敏感与社会适应呈负相关(r=-0.33,P<0.01)。同伴信任在开放性与人际关系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β=0.02,SE=0.01,P<0.05)。人际关系敏感在开放性和社会适应之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β=-0.38,SE=0.10,P<0.01)。在高同伴信任(β=-0.59,SE=0.19,P<0.001)和中等同伴信任(β=-0.28,SE=0.11,P<0.05)的情况下,开放性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显著。结论在开放性对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的影响中,人际关系敏感有中介作用,同伴信任在开放性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 刘竹华徐洁李漪郭薇
- 关键词:开放性人际关系敏感社区矫正人员中介作用
- 躯体症状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心理社会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躯体症状障碍和抑郁症共病的人口学特征、个性特征、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心理社会特征及对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人格特质测量问卷(NEO-FFI)、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89例躯体症状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71例躯体症状障碍非共病抑郁症患者(非抑郁组)进行相关心理社会特征的调查分析及对抑郁的影响分析。结果 2组家庭人均收入、性别、职业、文化、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EO-FFI:神经质[(3.32±0.25)分与(2.21±0.14)分]、宜人性[(3.19±0.15)分与(3.38±0.33)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ERQ-C:重新关注计划[(11.18±2.12)分与(9.88±3.36)分]、积极重新评价[(9.38±3.29)分与(11.56±3.23)分]、理性分析[(11.14±2.50)分与(9.45±2.23)分]、灾难化[(12.17±1.55)分与(10.48±2.39)]分、责难他人[(11.55±1.62)分与(10.40±1.80)分]得分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多因子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进入方程的变量为家庭人均收入、性别、职业、文化、病程、神经质、社会支持总分、积极重新评价、重新关注计划、积极应对、情感介入、理性分析、宜人性、消极应对、灾难化,各变量联合可以解释抑郁95.9%的变异。结论躯体症状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与非共病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个性特征、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功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某些因子及对抑郁的影响有所不同。
- 刘竹华王媛康玉琦
-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功能社会支持
- 父母教养方式对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 2023年
- 目的探究社区矫正人员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人格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作用。方法2022年2—7月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大五人格问卷与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385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AMOS 26.0进行结构方程的建构,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惩罚严厉[(19.09±5.32)分]、母亲惩罚严厉[(12.93±4.77)分]、父亲偏爱被试[(9.29±3.30)分]、父亲过度保护[(10.40±2.19)分]、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33.81±6.06)分]、父亲拒绝否认[(9.08±3.03)分]、母亲拒绝否认[(12.17±4.25)分]与SCL-90总分[(140.63±44.28)分]显著正相关(r=0.114,0.168,0.121,0.144,0.224,0.187,0.220,P<0.05),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与应对倾向显著相关(r=0.420,0.420,-0.189,-0.190,-0.174,-0.163,P<0.05),人格中的神经质、外倾性、顺同性、严谨性与SCL-90总分显著相关(r=0.542,-0.442,-0.204,-0.202,P<0.05),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显著负相关(r=-0.352,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β=0.191,-0.163,0.233,P<0.05),应对倾向对心理健康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52,P<0.05),人格中的神经质、严谨性、外倾性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β=0.461,0.183,-0.281,P<0.05)。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0.261(P<0.001),直接效应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心理健康路径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倾向→心理健康路径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说明人格特质、应对倾向的部分中介效应均显著。结论社区矫正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有中介作用。
- 刘竹华韩盼盼张朝霞郭爱宁
- 关键词:社区矫正人员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心理健康
- 躯体症状相关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功能对抑郁的影响
- 目的:探讨躯体症状相关障碍和抑郁症共病的人格特征、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功能对抑郁的影响.
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人格特质测量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家庭功能量表对89例躯体症状相关障碍和抑郁症共病患者(抑郁组)...
- 刘竹华王媛康玉琦
- 关键词:抑郁症人格特征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功能
- 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探讨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及两者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制定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康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cCrae和Costa编制的简易人格问卷(NEO-FFI)及中国人身心健康综合评估与诊断系统中的心理健康部分为测评工具,对79例经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首发、恢复期的门诊及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169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人格特征:神经质[(3.06±0.55)分vs.(2.72±0.54)分]、外向性[(3.01±0.46)分vs.(3.29±0.41)分]、宜人性[(3.27±0.30)分vs.(3.50±0.33)分]、责任心[(3.20±0.44)分vs.(3.45±0.35)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开放性[(3.13±0.40)分vs.(3.09±0.37)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正性情绪[(1.62±0.91)分vs.(2.27±0.69)分]、认知功能[(1.28±0.71)分vs.(1.10±0.63)分]、自我评价[(2.19±0.98)分vs.(1.67±0.82)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性情绪[(1.34±0.86)分vs.(1.18±0.72)分]、行为问题[(0.99±0.54)分vs.(0.94±0.48)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其中神经质与负性情绪、行为问题、自我评价正相关(P<0.001),外向性与正性情绪正相关(P<0.05)。结论制定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康复计划时,必须积极关注其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尽可能减少个性特征的某些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刘竹华张建新周明洁王力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首发心理健康
- 时间视角下的工作价值观量表的编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编制适用于从时间视角来考察的工作价值观量表,并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方法:基于前期对不同属代、职业被试的开放式访谈的内容分析结果,确定工作价值观的类目:自我发展、职业魅力、薪酬福利、地位威望、利他价值、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维护共8大类42子类,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工作价值观量表。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可提取5个因子,分别是压力小、内在价值、社会地位、外在价值、家庭与生活。信度检验提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稳定性。效度检验提示该量表具有较合理的结构和效标效度。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结构清晰,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因子既能很好地反映不同代际、不同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全貌,又能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可以作为从时间视角来评估工作价值观的工具。
- 张建人彭松黎李光程刘竹华凌辉刘佳怡黄涛甘义
- 关键词:信度
-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合并奥氮平治疗躯体症状障碍的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合并奥氮平治疗躯体症状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4例躯体症状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即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小剂量奥氮平进行治疗,对照组即度洛西汀合并小剂量奥氮平进行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与治疗第2、8周采用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T-15)、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临床症状,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GI)进行疗效评估,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前后PHT-15、SDS、SAS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末,2组CGI-G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2组CGI-GI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累计脱落人数比较显示,治疗后2周末、8周末研究组脱落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恶心、呕吐人数比较显示,治疗2周末,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8周末,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乏力人数比较显示,治疗2周末,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8周末,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体重增加人数比较显示,治疗2周末、8周末,2组体重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躯体症状障碍,临床选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不同躯体症状表现、是否伴发躯体疾病、经济状况等合理选药,尽可能降低脱落率。
- 刘竹华王媛康玉琦
- 关键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奥氮平
- 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制定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康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人格特质测量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150例经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首发恢复期的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7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与全国常模scl-90:躯体化[(1.83±0.14)分vs.(1.27±0.48)分]、人际敏感[(1.96±0.21)分vs.(1.65±0.51)分]、抑郁[(1.89±0.24)分vs.(1.50±0.59)分]、焦虑[(1.69±0.15)分vs.(1.39±0.43)分]、恐怖[(1.56±0.13)分vs.(1.23±0.41)分]、精神病因子[(1.56±0.14)分vs.(1.23±0.41)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正常组个性特征:神经质[(3.13±0.15)分vs.(2.61±0.36)分]、外倾性[(2.96±0.31)分vs.(3.19±0.23)分]、宜人性[(3.20±0.25)分vs.(3.48±0.35)分]、责任心[(3.19±0.65)分vs.(3.42±0.16)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正常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23.51±3.62)分vs.(26.29±3.91)分]、客观支持[(7.35±2.07)分vs.(8.91±2.89)分]、对支持的利用[(7.61±1.23)分vs.(8.97±1.35)分]、支持总分[(37.63±6.52)分vs.(43.51±6.32)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正常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27.03±6.05)分vs.(33.75±4.53)分]、消极应对[(32.63±5.31)分vs.(43.51±6.32)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抑郁因子与强迫因子、客观支持与敌对因子、消极应对与敌对、神经质因子正相关.恐怖因子与强迫、抑郁因子,责任心因子与精神病因子、�
- 刘竹华李秀英王媛郭爱宁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