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珊

作品数:3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白质
  • 2篇阿尔茨海默病
  • 2篇白质
  • 1篇胸部
  • 1篇胸部症状
  • 1篇胸椎
  • 1篇胸椎黄韧带骨...
  • 1篇严重度评分
  • 1篇灶性
  • 1篇张量成像
  • 1篇症状
  • 1篇韧带
  • 1篇韧带骨化
  • 1篇损伤严重度
  • 1篇损伤严重度评...
  • 1篇轻度
  • 1篇轻度认知
  • 1篇轻度认知损害
  • 1篇颞叶
  • 1篇脑白质病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作者

  • 3篇袁慧书
  • 3篇史珊
  • 3篇廖晶
  • 2篇于欣
  • 2篇王华丽
  • 1篇王宏磊
  • 1篇郎宁
  • 1篇李曼
  • 1篇郭福新
  • 1篇马万欣
  • 1篇陈仲强

传媒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损害及内侧颞叶萎缩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采用DTI和内侧颞叶萎缩(MTA)视觉评分评价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及其MTA状况,并观察两者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DTI技术ROI测量方法对轻度AD患者23例(AD组)及正常老年人21名(NC组)的16个ROI进行平均扩散率(MD值)及部分FA值测量,同时用MTA视觉评分方法对MTA状况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典型相关分析观察两者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与NC组对比,AD组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后扣带回、双侧下纵束及双侧下额枕束FA值明显减低,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后扣带回、双侧下额枕束、左侧下纵束、左侧钩束MD值明显升高,MTA明显。脑白质部分区域DTI指数及双侧MTA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结论 DTI能探测轻度AD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异常;采用MTA评分方法可区分轻度AD与正常老年人;综合应用DTI技术及MTA评分方法可为诊断轻度AD提供更多辅助信息。
史珊袁慧书廖晶王华丽于欣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扩散张量成像
三种脑白质损害评分标准在轻度认知损害与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比较三种脑白质损害评分标准在轻度认知损害(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合格被试共184例,包括107例AD、47例MCI和30例正常对照。所有被试完成标准化认知功能检查和核磁共振(MRI)成像,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分级标准、胆碱能通路高信号评分量表(CHIPS)和Fazekas量表三种脑白质评分系统进行脑白质损害评分,比较三种评分方法的一致性及其对三组被试脑白质异常差异的评价,并与认知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RWMC分级标准、CHIPS及Fazekas量表的评分呈中度到高度相关,(r=0.61~0.78,均P〈0.01)。三种评分方法对三组病例的脑白质损害的检测:ARWMC分级标准发现AD组与MCI组的脑白质损害在左侧额叶,右侧额叶,与NC组在右侧额叶、左侧颞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与NC组的脑白质损害在左侧颞叶有差异F=3.36(P〈0.05);CHIPS结果显示,AD组与MCI组和NC组的脑白质损害在半卵圆中心层面的前部左侧存在差异,AD组与NC组的脑白质损害还在低外囊层面的后部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Fazekas量表,各组问脑白质损害在脑室旁白质及深部白质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组中ARWMC分级标准显示右颞叶评分与集中力及构图力呈正相关,左侧基底节区及右侧基底节区评分与集中力呈负相关;Fazekas量表,脑室旁白质评分与集中力、MMSE、定向力呈负相关,深部白质评分与集中力及抽象判断呈负相关,Fazekas总分与集中力呈负相关。MCI组中CHIPS评分低外囊层面后部左侧与短时记忆呈负相关。结论三种脑白质损害评分标准一致性好;ARWMC分级标准和CHIPS可检测到AD、MCI及健康老年人组间脑白质损害的差异,CHIPS在MCI中与认知评分相关,而ARWMC及Fazekas量表在AD中与多项认知评分相关。CHIPS在MCI、ARWM
马万欣史珊廖晶王华丽于欣袁慧书
关键词:脑白质病进行性多灶性损伤严重度评分阿尔茨海默病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流行病学调查——993例以胸部症状来诊患者的CT观察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研究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发生年龄、节段分布、形态变化等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以胸部症状来我院就诊的993例患者(男506,女487,年龄5~102岁,平均60岁)的胸部多排探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片、轴位片结合矢状位CT片,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的患病率及发生的节段、厚度、位置、硬膜囊压迫等情况,观察性别、年龄及发生节段等与OLF的关系。患病率采用《北京市2008年人口年龄构成统计》进行人群标化。结果:总体标化患病率为63.9%;男性标化患病率(68.5%)高于女性(59.0%);50~59岁年龄组的患病率最高(79.2%),但10~19岁人群也有OLF发生,其患病率为50.0%;T10~T11(44.0%)和T11~T12(41.6%)节段OLF的患病率亦较高。结论:被调查人群中,胸椎OLF患病率较高,出现年龄较早,发生于下胸段多于中上胸段,患病率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郎宁袁慧书王宏磊廖晶李曼郭福新史珊陈仲强
关键词:骨化黄韧带胸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