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新生儿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心脏
  • 2篇先天性心脏病
  • 2篇高危
  • 2篇高危新生儿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低出生体质量
  • 1篇低出生体质量...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多普勒超声心...
  • 1篇新生儿疾病
  • 1篇心动图
  • 1篇心脏超声
  • 1篇血清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白求恩...
  • 1篇白求恩国际和...

作者

  • 4篇司丽英
  • 3篇郭志梅
  • 2篇杜志方
  • 2篇吕少广
  • 2篇暴丽莎
  • 2篇刘芳
  • 1篇常志霞
  • 1篇刘芳
  • 1篇刘皎然
  • 1篇周春风
  • 1篇张秋河
  • 1篇张智慧
  • 1篇刘芳
  • 1篇赵晴

传媒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782例高危新生儿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新生儿病区高危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种类、特点及转归。方法:电子检索1/2007·6/2012新生儿病区接受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所有患儿。共有782例高危新生儿符合调查标准,其中男510例,女272例,足月...
刘芳司丽英刘皎然郭志梅杜志方周春风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文献传递
心脏超声在高危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心脏超声筛查高危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6月新生儿病区接受心脏彩超检查的符合标准的高危新生儿782例,对CHD的发病情况及类型进行分析。结果 782例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异常404例(51.66%),其中非青紫型CHD 350例(86.63%),青紫型CHD 54例(13.37%)。非青紫型CHD发病率居前四位的是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和PDA+ASD,以上4种类型占非青紫型CHD的83.43%;ASD以中央型居多,VSD以中小型缺损居多。青紫型CHD发病率居前4位的是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依赖动脉导管供应肺循环的CHD、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bnormal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TAPVD)。本组青紫型CHD常合并多种心脏畸形。结论新生儿CHD类型众多,尽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检查可明确诊断。
刘芳司丽英刘皎然郭志梅杜志方周春风张秋河
关键词:心脏病
早产儿出生第一天血清蛋白质水平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生第一天血清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的住院早产儿578例,男350例、女228例,孕周(32.44±2.48)周,出生体质量(1771.75±471.59)g。测定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球蛋白(GLB)。结果早产儿出生第一天的血清ALB、TP、PA、GLB测量值均呈正态分布。极低出生体重质量(VLBW)和低出生体质量(LBW)早产儿的血清ALB、GLB、TP水平均低于出生体质量>2 500 g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出生孕周增加,早产儿平均血清ALB、GLB、TP水平也逐步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胎龄儿(SGA)的PA水平低于适于胎龄(AGA)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出生孕周和出生体质量增加,早产儿平均血清ALB、TP、GLB水平逐步增加。PA可能反映了胎儿宫内营养状况。
刘芳暴丽莎吕少广司丽英张智慧郭志梅杜志方
关键词: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
被动降温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亚低温已成为足月儿围生期窒息后神经保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主动降温(头部或全身)成本高,相对复杂,现探讨被动式降温治疗重度窒息足月儿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取重度窒息足月儿32例,患儿均满足亚低温治疗标准,随机分为被动降温组(n=17)和主动降温组(n=15).主动降温组采用MTREALLONTM-体温调节系统,被动降温组采用自然降温法.亚低温治疗时间均为72 h,治疗结束后总结2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心律失常、低血糖、持续代谢性酸中毒、血源性感染,无局部寒冷损伤或出血现象.被动降温组患儿的直肠温度波动范围相对较宽[平均(33.47±0.71)℃],而主动降温组患儿直肠温度波动范围相对较窄[平均(33.66 ±0.29)℃],但2组平均直肠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P=0.055).在主动降温组中,1例患儿因窒息合并急性肾衰竭,家长要求放弃治疗,其余31例患儿均存活.2组存活患儿自行吃奶的日龄、住院天数、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评分、颅脑超声及颅脑MRI异常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被动降温方式在环境温度相对稳定的NICU可以便利地作为重度窒息足月儿的亚低温治疗手段,且无明显的临床不良反应.
刘芳郭志梅赵晴吕少广司丽英暴丽莎常志霞
关键词:窒息亚低温新生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