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亚敏

作品数:33 被引量:18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政治法律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
  • 5篇气候
  • 4篇丝绸之路
  • 3篇低碳
  • 3篇能源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温室气体
  • 3篇协定
  • 3篇贸易协定
  • 3篇价值链
  • 3篇一带一路
  • 2篇氧化碳
  • 2篇应对气候变化
  • 2篇人类命运
  • 2篇碳排放
  • 2篇全球环境
  • 2篇全球价值链
  • 2篇自由贸易
  • 2篇自由贸易协定
  • 2篇温室气体控制

机构

  • 29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工业和信息化...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29篇周亚敏
  • 3篇冯永晟
  • 3篇潘家华
  • 1篇荆林波
  • 1篇刘昌义
  • 1篇郑艳
  • 1篇田春秀
  • 1篇王金波
  • 1篇禹湘
  • 1篇谢欣露
  • 1篇刘哲
  • 1篇马源

传媒

  • 4篇中国发展观察
  • 3篇城市
  • 2篇世界经济与政...
  • 2篇经济研究
  • 2篇全球化
  • 2篇旗帜
  • 1篇当代世界
  • 1篇国际论坛
  • 1篇现代国际关系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环境保护
  • 1篇中国物价
  • 1篇当代亚太
  • 1篇学术动态(北...
  • 1篇外交评论(外...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阅江学刊
  • 1篇城市与环境研...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中国非洲学刊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促我国产业链转型升级被引量:22
2021年
2020年,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承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周亚敏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总装机容量森林蓄积量太阳能发电一次能源消费
气候雄心峰会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2021年
2020年12月12日,在联合国倡议下,气候雄心峰会以视频方式举行,75国元首或政府首脑、28个国际组织、地方政府、公司、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及青年代表参加。在《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举行气候雄心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不仅彰显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决心,也反映出世界各国采取气候行动的紧迫需要。
周亚敏
关键词:政府首脑应对气候变化峰会非政府组织联合国
“一带一路”:中国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方案
2018年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和跟随者,嵌入以欧美日为主导的价值链并盘踞在中下游环节。"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提高全球价值链治理话语权和提升区域价值链主导权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中国需要利用G20平台实现自身向价值链分工体系上游的移动,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需在APEC框架下继续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完善现有的区域生产网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价值链。
周亚敏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体系APEC话语权参与者
借助全球环境基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2023年
全球环境基金运行30余年以来,在绿色技术转移、撬动公私融资、提升能力建设和构建环境认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作为全球环境基金最大的受援国家,在不同领域的项目实施中均取得了成功经验。中国同时也在积极承担发展中大国责任,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不断提高对全球环境基金的捐资力度。鉴于全球气候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形尚未得到扭转,在环境治理领域更加凸显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共同价值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前全球环境基金被发达国家所主导,在资金分配和议程设定上带有环境议题政治化色彩,不利于全球环境善治的实现。中国未来将逐渐成为全球环境基金的捐资大国,将在议程与标准设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应在国际博弈中努力争取全球环境治理议程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演化。借助全球环境基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通过观念层面的话语联接、实践层面的行动协同以及制度层面的兼容并包来实现。
周亚敏
关键词:全球环境基金环境善治
绿色丝绸之路何以助力全球南方脱碳进程
2024年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顺应全球生态环保合作的大潮流,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全球南方在参与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获得了绿色转型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绿色丝绸之路助力全球南方脱碳进程的主要着力点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贸易与投资、绿色能源合作和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并借助“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形成辐射效应。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充分释放了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的领先优势,将中国的绿色技术、资金、设备与沿线国家的绿色市场相结合,推动中国同全球南方在绿色价值链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并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绿色价值链网络。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刺激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产业的竞争性投入,客观上使得全球南方获得更多绿色发展资源并加速脱碳进程。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具有辐射效应、构建效应和带动效应,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资源向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部门加速汇集,具有国际公共产品属性。
周亚敏
关键词:脱碳绿色价值链能源转型
全球发展倡议下的中非绿色发展合作
2023年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紧迫的绿色转型问题。全球发展倡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合作,将其作为八大优先方向之一。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绿色经济正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为中非绿色发展合作提供了时代机遇。非洲在绿色转型进程中具备的优势在于,其现有产业因发展水平较低而较少地被高碳锁定,因此经济存量脱碳压力较小,只需要确保经济增量的低碳和零碳转型,这是非洲大陆采用绿色技术的独特优势。中非绿色发展合作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借助中国在新能源产品、绿色技术、数字技术制造和绿色海外投资方面的领先优势,非洲国家有望跨越式地实现绿色工业化,避免走上传统工业化老路。全球发展倡议为中非绿色发展合作提供了时代机遇,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终将为非洲国家的群体性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周亚敏
关键词:国际公共产品气候变化
绿色就业:理论含义与政策效应被引量:14
2014年
虽然大力发展绿色就业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关于绿色就业的理论内涵仍缺乏清晰界定。本文通过跟踪国际和国内研究对绿色就业的定义与内涵,认为绿色就业是对传统增长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具体而言,绿色就业是对环境具有正向效应,能促进能源节约与污染减少的工作,其单位产出的污染物影响及负荷较小,同时这些绿色岗位能够提供体面的工作。本文指出绿色就业的内涵丰富,需从环境维度、社会维度和经济维度来理解:在环境维度方面,绿色就业必须是环境友好型的、环境可持续、节约资源的就业;在社会维度方面,绿色就业必须是体面的工作,能够为劳动力提供有保障有尊严的岗位;在经济维度方面,绿色就业必须是有高附加值的、能够创造收益的就业。对绿色就业的确认要从直接度量、全生命周期度量、边际度量和性质度量四个方面把握。在此分析框架下,绿色就业可分为原生绿色就业、过程绿色就业、终端绿色就业三种类型。原生绿色就业指的是本来对环境有利、节约能源的就业,如传统农业、城市绿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清洁能源技术等。过程绿色就业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改善生产过程的就业,涵盖了制造业中的大部分岗位。终端绿色就业指的是废物回收、生态修复等一系列针对环境恶化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而产生的岗位。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绿色就业发展的框架,但直接激励措施仍不到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直接激励措施和加强绿色技能的培训是启动中国绿色就业市场的努力方向。
周亚敏潘家华冯永晟
关键词:绿色就业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的战略与技术选择被引量:3
2013年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中,明确界定了除二氧化碳(CO2)外的其他5种温室气体,即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2011年德班谈判时,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内容中,又增加了三氟化氮(NF3)。至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总共有6种非CO,温室气体,可分为三大类:CH4、N2O、含氟气体。
周亚敏
关键词:温室气体控制二氧化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氟碳化合物氧化亚氮
单边气候规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美欧为例论绿色霸权的构建被引量:14
2022年
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但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集体行动绩效不佳。不同于国际政治理论所预测的国家间通过相互合作来应对共同威胁,单个国家或地区往往会主动采取国内单边气候规制;也不同于国际经济理论所预测的在公共产品不足情形下将出现搭便车行为,率先实施国内单边气候规制的国家往往会激励其他国家跟随并采纳高水平高标准的气候规制措施。作者借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框架解释不断涌现的、镶嵌在全球多边气候治理框架下的各类单边气候规制,研究发现:国内单边气候规制有助于从能源供给安全、低碳生产结构、绿色金融体系和低碳技术知识四方面产生绿色结构性权力。这种绿色结构性权力赋予一国推行跨境单边气候规制的能力,一旦国家层面的跨境单边气候规制得以成功实施,则意味着绿色霸权的生成。碳边境调节机制作为当前最具争议的绿色霸权工具之一,建立在绿色结构性权力和进口市场权力相互依托的基础之上,利用不同市场的碳价差异抽取“租金”,不仅意图实现绿色结构性权力的“变现”,而且将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实力差距。这是绿色结构性权力借由贸易渠道转化为绿色霸权的可能过程。发达国家率先发起的国内单边气候规制具有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但其跨境单边气候规制具有霸权属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在明晰这一逻辑的前提下制定应对策略,高度防范跨境单边气候规制成为守成国规锁崛起国的一种新的制度手段。
周亚敏
关键词:市场权力
全球价值链中的绿色治理——南北国家的地位调整与关系重塑被引量:23
2019年
协同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仅体现在国内层面,也体现在国际层面。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北方生产"清洁品"、南方生产"污染品"的环境不平等问题凸显,并呈现出新的趋势。北方国家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大量嵌入环境条款,以环境规则外溢来建立并强化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绿色治理体系。这类环境条款因其非中性特征而成为北方国家干预南方缔约国国内环境政策的有效手段。北方国家策略性地绕开多边框架,并因其权力优势而在贸易协定谈判中居于主导地位,南方国家难以在谈判中公平合理地表达自身的环境利益诉求,更难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升级。随着南方国家整体实力上升,构建体现南北整体利益的新型绿色治理体系已初具条件。南方国家应抱团争取绿色知识和绿色技术在价值链上的自由流动,反对借助贸易协定干预国内环境治理主权。"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聚力机制与保护机制,提升南方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改变全球绿色治理的不平等关系。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倡导贸易协定的自愿性环境条款,为沿线国家的内生性绿色治理创新营造有利条件,符合实现全球价值链绿色化的根本方向。
周亚敏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环境保护贸易协定气候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