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瑞娟

作品数:12 被引量:75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红芪
  • 6篇药理
  • 5篇药理作用
  • 2篇多糖
  • 2篇学成
  • 2篇药理作用研究
  • 2篇药理作用研究...
  • 2篇针疗
  • 2篇针疗法
  • 2篇免疫调节
  • 2篇化学成分
  • 2篇标志物
  • 1篇当归
  • 1篇当归多糖
  • 1篇冬花
  • 1篇动力学
  • 1篇药理学
  • 1篇有机酸
  • 1篇增强免疫
  • 1篇针刺

机构

  • 12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2篇周瑞娟
  • 9篇李成义
  • 4篇罗旭东
  • 3篇强正泽
  • 2篇冯晓莉
  • 2篇方晓丽
  • 1篇王明伟

传媒

  • 5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成药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08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芪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红芪为甘肃的大宗药材,主要含有红芪多糖、黄酮、苯丙素、三萜及甾体类化合物、微量元素、生物碱、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衰老、肺纤维化、肝损伤、骨质疏松、炎症(肠炎、葡萄膜炎、骨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病证的防治。通过文献检索,梳理和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红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体现其在临床应用优势和开发前景。
冯慧敏李成义李玥罗旭东梁婷婷贾妙婷强正泽魏小成周瑞娟张广袤
关键词:红芪红芪多糖药理作用
颊针疗法对关节炎家兔的即时镇痛效应及其中枢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颊针疗法对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疼痛模型家兔针刺后的即时镇痛效应并探究其中枢机制。通过以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家兔为研究对象,以关节局部痛阈、脑脊液中β-ep、cck-8含量为观测指标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颊针疗法良好...
周瑞娟
关键词:镇痛关节炎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基于UPLC-MS/MS和网络药理学、分子动力学探讨红芪免疫调节机制
2024年
目的基于UPLC-MS/MS、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红芪免疫调节的核心靶点及作用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技术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验证,探讨红芪入血成分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UPLC-MS/MS技术定性定量红芪入血成分;通过TCMSP、本草组鉴数据库筛选红芪入血成分对应靶点;以DisGeNET、OMIM、TTD、MalaCards数据库获取免疫相关疾病靶点;构建“红芪入血成分-免疫相关疾病”网络;进行GO、KEGG富集分析,绘制PPI网络;应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技术进行验证。结果UPLC-MS/MS法共鉴定8个原型入血成分,协同作用于101个靶点,参与免疫反应、基因表达的正调控、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538个生物学过程,涉及HIF-1、Toll样受体、JAK-STAT、T细胞受体、PI3K-Akt、FoxO等116条信号通路。核心靶点为MAPK14、PTGS2、MMP9、PPARG、CCND1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与MAPK14的对接结合活性较高,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与MAPK14的结合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及结合亲和力。结论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动力学相互印证,揭示了红芪调节免疫的物质基础及机制,可为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罗旭东李昕蓉李成义齐鹏梁婷婷冯晓莉李旭何军刚魏小成周瑞娟周瑞娟
关键词:红芪免疫调节网络药理学分子动力学入血成分UPLC-MS/MS
浮针疗法——一种治疗胃脘痛的好方法被引量:2
2007年
周瑞娟方晓丽
关键词:浮针疗法针刺胃脘痛
面针疗法与生物全息律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对面针及生物全息律有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探究面针疗法与生物全息律的关系,以期为面针及微针系统诊疗法寻求理论依据。
周瑞娟方晓丽
关键词:面针面针疗法生物全息微针系统
红芪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与潜在优势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红芪中的化学成分除多糖类之外,黄酮类也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集中在红芪多糖类化学成分的研究,对黄酮类的报道少之又少。对红芪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化学成分以及红芪黄酮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抗氧化、改善肺纤维化、抗骨质疏松、降低骨骼肌损伤等方面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红芪黄酮类化合物在抗氧化和改善肺纤维等方面的疗效都优于黄芪,且二者不能够替换使用。为红芪黄酮类化学成分进一步的鉴定、研究以及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促进甘肃道地药材红芪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推动甘肃红芪药材的产业化发展。
李玥何军刚冯慧敏魏小成张广袤周瑞娟李成义
关键词:红芪黄酮药理作用
红芪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化疗药物、手术、放疗或激素治疗的组合,其治疗过程存在多药耐药、癌细胞非选择性靶向、药物毒性等局限性。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发现中药具有多角度、多机制协同、不良反应小的特点,能有效抑制肿瘤增殖、分化和转移,可避免产生耐药性,是当前肿瘤治疗研究的焦点。红芪是甘肃道地药材之一,为补益类中药,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历代本草中多将红芪列入黄芪项下,作为黄芪使用,红芪在增强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活性、抗肝纤维化方面要优于黄芪。研究发现,红芪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突出,对肝癌、膀胱癌、胃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可联合临床抗癌药物,降低化疗药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化疗过程的耐受性。在目前研究基础上,对红芪有效成分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调控微小mRNA(miRNA)、诱导细胞自噬、增强免疫调节作用及联合临床化疗药减毒增效、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总结归纳,系统阐释红芪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为红芪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和有效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参考。
贾妙婷李成义强正泽王明伟冯晓莉魏小成周瑞娟张广袤
关键词:红芪抗肿瘤
款冬花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款冬花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主要含有倍半萜和三萜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等成分。其药理研究主要集中于镇咳祛痰、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神经保护等方面。通过梳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款冬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结合质量标志物理论,基于传统药性药效、成分可测性及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推测款冬酮、甲基丁酰款冬素酯、款冬二醇、款冬花多糖、绿原酸、咖啡酰奎宁酸、克氏千里光碱、千里光宁为其质量标志物,为规范款冬花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款冬花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监管。
林鑫李成义贾妙婷冯慧敏魏小成李玥张广袤周瑞娟
关键词:款冬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的红芪生境适宜性评价
2023年
目的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评价红芪生境适宜性。方法运用MaxEnt模型筛选影响红芪分布的生态因子,建立评价模型,利用ArcGIS软件评价红芪生态适宜性,得到全国红芪生境的高度适生区、中度适生区、低度适生区、非适生区。结果红芪在我国的适生区面积为1.29×10^(6)km^(2),其中高度适生区面积为5×10^(4)km^(2),中度适生区面积为3.38×10^(5)km^(2),低度适生区面积为9×10^(5)km^(2),在生境适宜区占比分别为4.03%、26.20%、69.77%,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影响红芪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海拔、最热季度降水量、9月和12月太阳辐射量、温度季节性变化偏差和上层土壤(0~30 cm)基本饱和度。结论本研究结果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可为红芪引种栽培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林鑫李成义魏小成周瑞娟张广袤谢耀慧谭雪艳刘善茹
关键词:红芪ARCGIS生态因子
红芪品质现状及产地适宜性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红芪为甘肃的道地药材,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及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种植户对红芪产地适宜性缺乏全面了解而盲目引种,导致不同产地红芪质量存在差异,使得目前红芪产量及市场价格浮动较大,不仅造成了高品质红芪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而且严重影响农户经济收入、种植积极性及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对红芪资源栽培现状、质量评价及产地适宜性评价指标进行综述,发现红芪生产过程中存在种质低、品质差异大、非药用部位浪费等问题。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严重影响红芪的质与量,因此分析环境因子和社会因素对红芪产地适宜性的影响,为红芪产地适宜区划、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合理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有助于解决红芪产区缩减、品质不一、产量下降等问题。
林鑫李成义谢耀慧魏小成周瑞娟张广袤谭雪艳刘善茹
关键词:红芪产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中药资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