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寅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盈余
  • 3篇盈余管理
  • 3篇私募
  • 3篇私募股权
  • 3篇募股
  • 3篇股权
  • 3篇IPO
  • 3篇IPO盈余管...
  • 2篇新股
  • 2篇新股发行
  • 2篇银行
  • 2篇入股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投资入股
  • 1篇衍生品
  • 1篇银行风险
  • 1篇银行风险承担
  • 1篇银行商业化
  • 1篇银行商业化改...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北京国家会计...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9篇孙寅
  • 3篇林伟
  • 3篇姜军
  • 1篇张永冀
  • 1篇庞艳
  • 1篇孟庆斌
  • 1篇何涛
  • 1篇张瑞君
  • 1篇程小舟
  • 1篇周冠年
  • 1篇汪昌云
  • 1篇方明哲

传媒

  • 3篇国际商务财会
  • 1篇财务与会计
  • 1篇科技与企业
  • 1篇中国经贸
  • 1篇管理学报
  • 1篇中国会计评论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从多元化战略角度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被引量:5
2013年
产融结合是我国企业集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的发展理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债务危机问题突出,人们把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和银行商业化改革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产融结合的道路。虽然之后“德隆事件”的恶劣后果和影响使得监管层对产融结合的态度变得异常谨慎,但“产融结合”带来的价值却推动着企业集团进一步探索。特别是2005年以来,国家鼓励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的政策逐渐宽松,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涉足金融领域,产融结合成为众多企业集团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选择。笔者认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实质是金融多元化,企业集团需要结合公司战略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多元化模式。本文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
何涛程小舟孙寅方明哲
关键词: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银行商业化改革金融领域企业股份制
银行风险承担与银行效率被引量:1
2013年
金融危机充分暴漏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降低银行风险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届关注的热点,但一味地降低风险也会带来效率的损失。本文以中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首次研究银行风险承担和银行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国银行业整体风险承担水平偏低,适度的提高风险承担有助于提高银行效率。
孙寅庞艳
关键词:银行效率DEA模型
私募股权投资特征与IPO盈余管理被引量:5
2012年
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盈余管理一直是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其在一级资本市场的高活跃度和对公司治理的高参与度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私募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然而国内在该方面的实证研究却几乎空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2003~2011年间上市A股为研究对象,首次探讨私募股权的具体特征——私募股权性质和私募股权股东个数——对企业IPO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外资私募,内资私募对于IPO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并且只有单一私募股东入股比有多个私募股东并存的治理效应更好。
孙寅林伟姜军
关键词:私募股权IPO
产权性质、高管背景特征与衍生品使用——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对2008-2011年使用衍生品的427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配对,研究不同产权性质下衍生品使用与公司风险、业绩及公司价值的关系,并引入高管背景特征考察其对衍生品使用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使用衍生品都能显著降低公司风险,国有企业效果更加显著;民营企业使用衍生品后显著提高了业绩,但显著降低了公司价值,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品对其业绩和价值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民营企业,管理者(尤其是财务总监)能力有助于提升衍生品的使用效果,而国有企业中这种效果不显著。本文结合中国特殊的市场与制度环境全面考察企业衍生品的使用效果,并且尝试从管理者能力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丰富了衍生品使用效果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与西方发达市场不同的经验证据。
孟庆斌孙寅汪昌云张永冀
关键词:衍生品产权性质高管背景特征
私募股权投资者与股权制衡的替代治理效应——基于IPO盈余管理视角
2013年
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是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类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私募股权投资在企业IPO盈余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股权制衡是公司治理的另一重要治理机制,两种机制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本文从IPO盈余管理视角,以2003~2011年全部上市A股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替代治理效应。
林伟姜军孙寅
关键词:私募股权股权制衡IPO盈余管理
创业投资入股对新股发行市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证据
2009年6月首次公开发行(IPO)第四次重启,同年10月份,创业板正式推出。新股发行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IPO乱象”。新股发行潮、新股破发潮接踵而至,新股发行市场的“三高”现象——高发行市盈率、高募集资金、高发行价——...
孙寅
私募股权投资入股期限与IPO盈余管理被引量:3
2012年
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的影响日益成为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且数据不易获得,国内在该方面的全面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2003~2011年间上市A股为研究对象,首次探讨不同期限私募股权对企业IPO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私募股权投资能够发挥正面的公司治理效应,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在IPO前一年的盈余管理行为。其中,长期私募股权投资能够抑制正向盈余管理,发挥公司治理效应;而短期私募股权投资抑制负向盈余管理。
林伟孙寅姜军
关键词:私募股权IPO
新股发行高PE:“创投”推波助澜?被引量:1
2010年
2009年6月IPO重启,随之出现一系列“IPO乱象”,其中“创投”业界的暴富神话在国内市场愈演愈烈,新股发行高PE的原因引人深思。本文以IPO重启以来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上市的193家(截止到2010年6月28日)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其以一定标准区分为创投企业和非创投企业,相对于非创投企业,创投入股企业的新股发行PE水平更高,即创投对于抬高新股PE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创新性地把“创投”因素纳入对新股发行高PE原因的思考,深刻分析了中国具有特殊制度背景下资本市场的这类愈演愈烈的IPO乱象的本质原因。
周冠年孙寅
关键词:IPO创投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与经济后果——基于中石油大司库项目资金结算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以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为基础,以中石油集团资金结算模式创新3个阶段为研究对象,从制度、流程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及融合来详细分析每个阶段的作用机制,并从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交易成本和资金传导效率几个角度进行数据验证。结果表明,从制度、流程和信息技术应用3个方面对资金结算模式不断创新和融合有效地改善了内部资本市场经济后果。
张瑞君孙寅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金结算模式经济后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