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敏
- 作品数:21 被引量:17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 本文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 孙敏戴建华袁招洪陶岚
- 关键词:阵风锋
- 一种改进的飞机自然结冰潜势算法研究被引量:15
- 2018年
- 飞机结冰严重危害飞行安全,随着国产大飞机计划的推进以及自然结冰试飞试验的开展,飞机结冰研究越来越引起了民航和气象等诸多部门的重视。本文介绍了一个改进的飞机自然结冰潜势算法,该算法直接基于大气温湿层结给出结冰潜势,可以识别多种天气条件下(包括冻雨)的飞机结冰可能,具有命中率高、虚警率低、应用简便、实用性强的特点。用26个飞机结冰试飞(飞行)报告对该算法进行了检验和评估,发现该算法能较好地估测多种天气条件下飞机在飞行中实际遭遇结冰的情况,且能给出结冰的区域和大致高度。同时,在安庆的一次飞机自然结冰外场试验中对该方法进行了应用,发现结合地面观测、探空秒数据和卫星资料等,该结冰潜势诊断方法可以准确诊断结冰层的高度和随时间的变化,与飞机实际空中探测具有较高的符合度。
- 李佰平戴建华戴建华孙敏史月琴杨涛杨涛韩昌
- 关键词:飞机积冰
- 基于观测与数值模式互动的华东地面气象观测站遴选布局被引量:3
- 2017年
- 采用WRF四维变分同化系统,针对华东地区台风、梅雨、强对流典型天气个例,设计开展了不同密度地面站数据同化敏感性试验,并综合评估了对数值预报的影响,得出能较好满足数值预报需求又经济高效的华东地面站布局。结果表明:(1)地面站资料对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在华东区域的预报结果有直接影响,且以正贡献为主,总体而言同化站点越密,改进效果越好。(2)华东地面站平均布局间距在20 km时出现对数值模式影响正贡献相对高值。(3)地面站对数值模式影响的程度和效果与天气系统的特点有直接关系。(4)在华东地区现有区域站中,遴选1532个增补到519个国家站网中,形成总站数2051个、平均间距约20 km、天气系统关键区适度加密的华东地面站网,在控制站网规模的同时,能较好地满足区域数值预报需求。
- 查亚峰李佰平孙敏何筱川刘梦娟孙娟江漫茅懋
- 关键词:四维变分同化
- 民机试飞气象服务的挑战与实践被引量:2
- 2017年
- 最近几年,国产客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与此同时也对国内的民机试飞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试飞气象服务对于气象服务机构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试飞气象服务保障在试飞安全和试飞效率两个重要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根据民机适航标准,对气象环境条件有具体要求的试验科目包括:自然结冰、大侧风、高温高湿、高寒、高原、噪声试验等。适航标准对气象条件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试飞气象服务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对适航标准中相关气象条件的解读,试飞气象的气候分布特征分析,从中期到临近的预报服务,明确的精细化预报结论等。这些工作将为决策提供支持,而及时准确可靠的试飞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显著提高试飞取证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 李佰平吴君婧蒋瑜徐继业孙敏孙俊颖戴建华韩昌
- 关键词:试飞气象服务飞机结冰侧风
- WRF模式中微物理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莫拉克”模拟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基于WRF模式,研究了不同微物理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路径移动、强度变化和降水过程模拟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莫拉克"的路径和强度模拟起主导作用,采用Kain-Fritsch积云对流方案模拟的72 h平均路径误差较小;降水量的模拟主要取决于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而降水分布的好坏更依赖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而采用Thompson微物理和Grell-Devenyi积云对流方案的试验导致累积降水极值的偏干误差较大。积云对流方案对环境场和潜热释放模拟存在差异,导致路径和强度、温度廓线和垂直运动的模拟结果不同,而微物理方案对不同相态降水粒子的垂直分布结构模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降水模拟的差别。此外,由不同试验构造的集合平均能减少单个成员模拟路径和降水的不确定性,特别在强降水方面能减小空报数和漏报数,提高TS评分,改善模拟效果。
- 孙敏袁慧玲
- 关键词:天气学积云对流参数化
- 长三角地区短时临近融合定量降水预报
- 2023年
- 通过雷达外推及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相互订正融合,建立了时效6 h的长三角地区短时临近融合定量降水预报产品。采用一种主流的融合方案,并在外推、模式订正和融合方案上进行改进,完成了基于长三角地区11部雷达反射率组网和数值预报资料的COTREC外推扩展,基于韦伯变换的数值预报强度修正和基于目标识别匹配的位相修正,基于回波尺度和预报时效的动态权重系数调整和基于实况降水的动态Z-R关系选择等技术开发。结果表明融合方法能够延长外推预报时效,订正数值模式预报的强度及位置误差,预报效果总体优于两者。
- 储海孙敏刘梦娟陈雷戴建华钟琦茅懋
- 关键词:目标识别
- 山东半岛海风锋在一次飑线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18
- 2021年
- 2016年6月30日生成于华北南部的一次长生命期的强飑线过程,造成了山东地区大范围风雹天气。文中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及雷达监测产品,分析了山东半岛复杂的海风锋特征在这次飑线系统的断裂、再组织化以及极端大风、冰雹灾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1)初始对流是在地面冷锋辐合线上触发的弱对流,在对流系统向更不稳定区域移动时与水平对流卷相交,对流迅速发展,并组织成东西走向的直线型飑线。(2)飑线系统在平原地区继续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断裂,这一过程与渤海湾在黄河三角洲形成的两条移动方向不同的海风锋以及飑线系统的阵风锋有关:向内陆推进的两条海风锋与阵风锋在飑线系统中段的前部相交,诱发新生单体,造成该处对流系统更快地向前传播,最终导致飑线系统断裂;与此同时,断裂后的西段风暴因低层暖湿入流被切断而逐渐减弱。(3)断裂后西段残留风暴系统出流阵风产生的新生风暴向东北方向发展,与断裂后的东段风暴的后向传播(向西南方向发展)机制相互作用,完成了飑线的再次组织化,形成了具有典型弓状特征、水平尺度更大、近似于东北—西南走向的飑线系统。(4)长生命期飑线系统造成的极端雷暴大风和最大冰雹出现在飑线再组织化初期,位于飑线系统“弓部”位置,地面极端雷暴大风是冷池密度流、后侧入流急流和水成物对应的前侧下沉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后侧入流急流几乎完全分离的、与水成物对应的前侧下沉气流在这次极端地面大风发生时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5)山东半岛东侧的黄海海风锋向内陆推进(东南向西北)过程中与自西北向东南移动的飑线相遇,加强了风暴前侧的抬升、水汽供给和组织化程度,为飑线的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 万夫敬孙继松孙敏孙敏杨凡
- 关键词:飑线海风锋
-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被引量:31
- 2015年
-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上海连续多日处在副热带高压(副高)西北侧边缘,具备了充足的水汽和较强的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在上海北部触发了初始对流,其出流与地面风场的辐合在西南侧不断触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出现了与引导气流相反、指向西南方向的雷暴传播矢量,当单体的新生传播速率大于引导流速率时,雷暴整体产生了与引导气流相反的后向移动。针对该后向传播机制的研究表明:对流单体强下沉运动形成的阵风锋在其西南方向与环境西南风辐合,并与该处原有的地面辐合线碰撞造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触发新的单体生成,新单体发展成熟后产生强降水和强下沉运动,加强和维持了其西南侧的阵风锋,使得阵风锋向西南方向推进并继续触发新单体生成;风场反演的垂直运动分布和演变也显示了多个对流单体从东北向西南依次表现出消散、成熟和新生阶段的特征。因此,本次过程中形成了"雷暴单体新生发展—成熟后缓慢东北向移动—产生强降水、下沉运动和大风在其西南侧触发新单体"的循环;向西南方向推进的地面阵风锋与原有的地面辐合线共同形成了雷暴西南侧局地锋生区,与新生对流区的位置一致,是该次过程后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 孙敏戴建华袁招洪陶岚
- 关键词:阵风锋
- 一次夜间弓形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34
- 2014年
- 针对2012年7月13—14日一次发生在高空槽前暖湿环境中产生短时强降水和7—9级雷雨大风的夜间弓形回波系统,进行了天气过程分析和数值模拟,发现弓形回波系统由两个多单体雷暴合并发展,强降水特征明显,在弓形回波的弓形顶点经过的浙江北部的嘉兴到上海青浦、宝山等一线出现了长距离的直线大风。分析表明,在整层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来自对流系统南侧的中高层干暖气流卷人,加强了雷暴中降水的蒸发冷却作用,导致雷暴中的下沉运动明显增强,是产生长距离直线大风的关键环境因素;弓形回波系统后侧维持向前、向下倾斜的后侧人流急流,与雷暴内的下沉运动共同作用增强了风暴前侧的气压梯度,是产生此次弓形回波大风的主要原因;强低空环境风垂直切变阻止了冷池快速离开风暴主体,弓形回波前侧的阵风锋与低层环境风垂直切变形成的匹配涡对使得前侧新生对流垂直发展,是该弓形回波系统发展、维持的关键机制。
- 陶岚袁招洪戴建华孙敏
- 关键词:弓形回波阵风锋
- 航空机载雷达模拟下击暴流模型设计
- 由于下击暴流的风切变对飞机起降时的威胁极大,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本文基于下击暴流的经典模型及其生命演变过程并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设计了下击暴流经典模型模块,可生成下击暴流成熟期、爆发期和消散期的三维风场以及反射率因子分布...
- 陶岚戴建华孙敏
- 关键词:下击暴流辐散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