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宪勇

作品数:124 被引量:599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11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篇缺损
  • 26篇骨缺损
  • 24篇筋膜
  • 24篇筋膜瓣
  • 24篇脊柱
  • 23篇自体
  • 22篇带蒂
  • 22篇带蒂筋膜瓣
  • 21篇菌病
  • 20篇脊柱炎
  • 19篇自体红骨髓
  • 19篇红骨髓
  • 18篇布鲁杆菌
  • 16篇布鲁杆菌病
  • 14篇脊椎
  • 13篇脊椎炎
  • 13篇骨头
  • 13篇杆菌
  • 11篇头坏死
  • 10篇修复骨缺损

机构

  • 120篇河北北方学院...
  • 52篇河北北方学院
  • 31篇河北省儿童医...
  • 12篇河北医科大学...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张家口学院
  • 1篇北京市健宫医...

作者

  • 120篇孟宪勇
  • 101篇杨新明
  • 47篇石蔚
  • 38篇阴彦林
  • 33篇杜雅坤
  • 28篇胡长波
  • 27篇王耀一
  • 25篇张瑛
  • 19篇张培楠
  • 18篇张磊
  • 17篇胡振顺
  • 15篇李化光
  • 14篇董晓华
  • 11篇赵御森
  • 11篇贾永利
  • 10篇张军威
  • 9篇邹宇纬
  • 9篇张振梁
  • 8篇刘肃
  • 8篇王海波

传媒

  • 7篇生物骨科材料...
  • 6篇中国矫形外科...
  • 6篇河北北方学院...
  • 5篇实用医学杂志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5篇神经药理学报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河北北方学院...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实用骨科杂志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中华航海医学...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毒理学杂志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9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4篇2014
  • 9篇2013
  • 12篇2012
  • 13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11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I与^(18)F-FDG PET/CT在结核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MRI和^(18)F-FDG PET/CT在结核性脊柱炎与非结核性脊柱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的180例感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核性脊柱炎72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8例(包括化脓性脊柱炎59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49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和^(18)F-FDG PET/CT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对照,分析并比较MRI、^(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MRI检测出结核性脊柱炎75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5例,与病理学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82,P<0.05);^(18)F-FDG PET/CT检测出结核性脊柱炎74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6例,与病理学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0.931,P<0.05)。在诊断结核性脊柱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中,MRI分别为88.89%、89.81%、89.44%,^(18)F-FDG PET/CT分别为97.22%、96.30%、96.67%。^(18)F-FDG PET/CT诊断结核性脊柱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MRI诊断。结论:MRI、^(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更高,可为结核性脊柱炎及早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阴彦林杨新明张瑛田野张培楠孟宪勇
关键词:MRI化脓性脊柱炎
以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研究以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右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成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体。分为2组,对照组12只,仅植入复合物;实验组12只,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x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定量变量组间所得数据比较,采用SPSS11.5软件行方差分析以及t检验。结果筋膜瓣机械性地阻碍了纤维结缔组织和周围软组织进入骨缺损部位,保持骨缺损部位有相对稳定的环境;膜下间隙空间本身及充填物的形状和量对骨再生的形状和量起决定作用;在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同时建立其血液供应,2组术后4周的吸光度值[对照组(0.732±0.021)与实验组(0.651±0.0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术后4、8、12、16周)的骨小梁面积占修复区面积的比值1对照组为(2.32±2.57)%、(8.37±3.52)%、(28.57±2.98)%、(47.24±3.42)%,实验组分别为(19.37±3.52)%、(30.24±3.42)%、(58.76±4.62)%、(88.72±5,84)%]和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对照组为(5.04±1.62)%、(10.37±2.96)%、(18.20±2.12)%、(17.82±2.74)%,实验组为(17.53±2.86)%、(35.24±1.13)%、(48.76±4.62)%、(57.72±5.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无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还是成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牛春雨孟宪勇阴彦林李化光
关键词:骨缺损带蒂筋膜瓣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观察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治疗效果,为提高该病的I临床治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张家口地区113例确诊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并用5种不同药物(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链霉素、利福平)按不同配伍方法分成5组,进行治疗效果对比研究,其中伴有较大腰大肌或椎旁脓肿、椎管内脓肿、坏死椎间盘、骨质破坏较重的21例患者进行了微创介入和手术切开治疗。结果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女性发病率较高,主要为饲养、放牧牲畜而受感染,病灶分布多在腰椎,2个椎体受累最多,涉及腰椎LJ4的发病率最高并破坏最为明显。含强力霉素治疗组临床改善情况优于未含强力霉素组(χ^2=28.36,P〈0.05),治愈率分别为72.60%(53/73)、35.00%(14/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4,P〈0.05)。治疗效果以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基异嗯唑为首选。1个疗程总治愈率为52.21%(59/113),总有效率为92.04%(104/113);2个疗程总治愈率为58.41%(66/113),总有效率为95.58%(108/113);3个疗程总治愈率为59.29%(67/113),总有效率为95.58%(108/113);不同疗程总治愈率增加不明显(P〉0.05)。21例经手术治疗患者,随访2年以上者12例,1~2年者9例,总治愈率为95.24%(20/21),基本治愈1例,有效率100%,痊愈后均无复发。结论布鲁杆菌性脊椎炎具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方法,但对具有手术指征者,正确选择微创术和手术病灶清除术可以控制病变部位发展、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阴彦林孟宪勇邹宇炜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柱炎流行病学
髓芯减压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移植与联合空心钛钉支撑的复合物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比较髓芯减压自体红骨髓(ARBM)组织工程复合物移植与联合空心钛钉支撑的复合物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NFH)的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C臂X线机及关节镜监视下行髓芯减压、刮除坏死骨,对照组仅植入ARBM与骨诱导活性材料(OAM)组成的组织工程复合物,治疗组联合空心钛钉支撑股骨头软骨下骨质。术后定期随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在疼痛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X线表现及临床疗效方面,对NFHⅠ期病变两组治疗效果相同,但对NFHⅡ期病变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髓芯减压、ARBM组织工程复合物植入对于早期NFH的治疗有极好的修复作用,对NFHⅡ期病变联合空心钛钉支撑,在疗效改善及防止股骨头塌陷、避免行全髋关节置换方面具有独特优越性。
杨新明石蔚孟宪勇阴彦林黄艳平邹宇纬李化光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自体红骨髓骨移植钛钉
高压氧辅佐药物治疗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13年
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人畜共患具传染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侵袭脊柱引发感染性脊柱炎即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且发病率逐年增高[1-3].药物治疗是防止本病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方法,如何更好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且减少用药时间、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作者自2002年1月至2011年3月对108例患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者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对比,报道如下.
杨新明张瑛孟宪勇张磊石蔚杨勇刘冰柱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药物治疗脊椎炎临床疗效高压氧
应用关节镜技术微创治疗股骨头早期坏死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评价应用关节镜技术微创病灶清除、植骨、钛棒支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3年~2013年确诊为ONFH ARCO分期Ⅱ期58例74个股骨头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个股骨头为ⅡA期、34个股骨头为ⅡB期、25个股骨头为ⅡC期;C型臂X线透视引导及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有效进行股骨头内病灶清除及髓芯减压,植入复合自体骨髓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ve absorbing material,OAM),将羟基磷灰石涂层空心钛棒放置股骨头软骨下骨质。术后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评价指标包括: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X线影像学观察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2个月,其中10例末次随访时股骨头塌陷行THR,其致病诱因均为激素。本组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组织学显示为骨坏死。术前与术后每个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即此手术方法可以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且改善功能。术后24月随访X线分期显示,ⅡB期有5例(5个股骨头)病变为ⅡC期,其中4例又进展为Ⅲ期并且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24个月原ⅡC期有6例(6个股骨头)病变恶化发生股骨头塌陷,术后30个月实施THA。本组术后总改善率79.72%,改善率最好为ⅡA期93.33%,ⅡB期为次之82.35%,ⅡC期为最低68%,无变化及加重的ONFH病例其诱因均为激素性。结论应用关节镜技术微创病灶清除、植骨、钛棒支撑治疗早期ONFH,具有准确定位、手术微创、病灶清除彻底、重建骨质结构、永久机械支撑特点,除激素性ⅡC期之外的其他Ⅱ期病变在改善疗效和预防关节面塌陷方面效果佳。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张磊胡长波姚尧孟宪勇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微创关节镜植骨
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诊断技术及外科治疗策略系列研究
杨新明孟宪勇张瑛石蔚张培楠等
课题通过对确诊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且推广布脊炎规范化诊断标准和流程,将其成果用于前瞻性研究,采用药物、微创、手术方法进行不同疗程治疗和对比研究,在研究结果上更有独特的创造性和创新点,在国内外率先...
关键词:
关键词:脊柱炎外科治疗策略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被引量:57
2008年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脊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MR资料并与已确诊的38例脊椎结核影像学资料作比较。结果(1)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灶分布于腰椎,其中以L4发病率最高,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增生、硬化,新生骨组织中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盘破坏轻,关节面增生硬化,相邻骨密度增高,少或无椎旁脓肿形成。(2)结核病灶分布于胸腰段,以椎体和椎间盘骨破坏为主并有死骨形成,椎旁脓肿和骨质疏松变化比较常见。结论依据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两者可作出鉴别诊断。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阴彦林孟宪勇邹宇炜
关键词:脊椎结核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TRIM32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1年
三结构域蛋白(tripartite motif protein,TRIM)家族是一个结构保守、快速进化的家族,在细胞生长、凋亡、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隶属于TRIM家族的TRIM32是一种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 enzyme,E3),也称底物识别因子(substrate recognition factor)。目前对TRIM32的研究较少,已知的特异性底物有actin、ABI2、c-Myc、dysbindin和PIASy。TRIM32异常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综述了TRIM32在抗病毒、抗肿瘤、肢带肌萎缩症以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张晗孟宪勇赵学萍董晓华
关键词:泛素化抗病毒抗肿瘤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0年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为一类患症初期较为潜藏,且逐步进阶式的神经性退化性疾病,多发于高龄人群。A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行为、记忆以及表达等机体功能出现障碍。AD早期极易被忽略,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防治AD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的重要课题。就目前的研究表明,AD的发病机制有Aβ蛋白的异常沉淀、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以及胆碱能系统异常等。近些年来,全世界的科研人员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也研制出很多治疗AD的药物。虽然治疗药物不断增加,但AD病情十分复杂,不能确定其发病机制,大多数药物也只是缓解症状,尚未有真正彻底治疗的药物。该文综述AD的发病机制及近些年药物治疗研究取得的进展。
刘畅孟宪勇董晓华
关键词:TAU蛋白AΒ蛋白胆碱能系统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