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宗永强

作品数:13 被引量:37H指数:5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全新世
  • 4篇珠江三角
  • 4篇珠江三角洲
  • 4篇海平
  • 4篇海平面
  • 3篇孢粉
  • 3篇古环境
  • 2篇第四纪
  • 2篇中更新世
  • 2篇泥炭
  • 2篇孢粉分析
  • 2篇污染
  • 2篇环境演变
  • 2篇环境意义
  • 2篇更新世
  • 2篇海平面变化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沉积物
  • 1篇第四纪地层
  • 1篇多旋回

机构

  • 11篇香港大学
  • 7篇中山大学
  • 4篇广东省科学院
  • 3篇广州地理研究...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3篇宗永强
  • 4篇黄康有
  • 4篇郑卓
  • 4篇黄光庆
  • 2篇杨士雄
  • 2篇唐光良
  • 1篇章桂芳
  • 1篇赵信文
  • 1篇吴翼
  • 1篇柳中晖
  • 1篇李平日
  • 1篇宫清华
  • 1篇曹玲珑
  • 1篇李杰
  • 1篇杨守业
  • 1篇张俊香
  • 1篇郑艳伟
  • 1篇严维枢
  • 1篇杨冰洁
  • 1篇余凤玲

传媒

  • 3篇热带地理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全新世海平面重建与冰川均衡调整模型结果的比较被引量:7
2015年
中国广东沿岸作为一个冰川均衡调整(GIA)“远场”地区,按照水动型均衡理论,应存在全新世中期高海平面。本文通过海平面标志物重建了广东古海平面的历史,结果显示出在粤东、粤西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平面历史存在明显的差异。若将海平面历史与GIA模型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广东沿岸在全新世以来具有微小的区域性地壳沉降。这种大区域的沉降可归因于华南陆块向南延伸所引起。此外,粤西雷州半岛因新构造运动,于全新世早中期有轻微抬升。珠江三角洲盆地则因断裂构造沉降和沉积物压实作用,重建的中全新世海平面明显低于GIA结果。
孙奕映Wu Patrick黄光庆宗永强
关键词:全新世
西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汇流区全新世泥炭腐木层时空分布与环境变化被引量:4
2016年
西江和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汇流区广泛发育全新世的泥炭-淤泥腐木地层,结合剖面的沉积相特征和14C测年数据,对全新世沉积环境和含腐木地层的分布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获得以下认识:1)在西江和北江下游海侵北界以上的陆相沉积序列中,厚层泥炭主要形成于中晚全新世(7.5―1.5 cal.ka B.P.),集中堆积时间为5.0―1.5 cal.ka B.P.;2)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对三角洲边缘区陆相泥炭沼泽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早全新世(约9―7 cal.ka B.P.)三角洲西北端的高速率河口相粉砂黏土沉积为后来的半咸水沼泽发育奠定了淤泥深厚的物质基础,而西江―北江下游陆相洪冲积或河漫滩沉积则在8 cal.ka B.P.左右开始发育,也为之后的水松泥炭沼泽繁盛奠定了基础;3)三水西南一带是中全新世西江―北江下游泛滥平原至古河口湾的过渡区,潮汐流与河流的双重作用是造成三角洲边缘区大面积泥炭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4)泥炭湿地生态环境大多在2.0―1.5 cal.ka B.P.前后在西江和北江被高位洪水平流沉积物埋藏,而在三角洲区域多被泛滥平原洪积物覆盖。多数剖面泥炭腐木迁移的原因与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导致的潮流与河流空间位置平衡被破坏和水文条件改变有关,晚全新世不断增强的人类农业活动和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也是导致三角洲天然沼泽湿地消失的重要原因。
郑卓汤永杰郑艳伟黄康有韩子云宗永强李平日谭惠中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环境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海平面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关系被引量:12
2016年
在回顾南海北部海岸和陆架地层证据的基础上,梳理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演变历史。结果显示:1)本区晚第四纪地层拥有2套海相沉积,上(新)海相层是当前间冰期(或10.5 ka B.P.以来)高海平面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而下(老)海相层最可能是末次间冰期(126―120 ka B.P.)高海平面阶段留下的沉积物;2)老海相层顶面埋深在三角洲盆地内至少比现今海平面低10~15 m,在珠江口一带则低于20 m,这说明珠江三角洲盆地存在构造沉降,因为2次间冰期的海平面高度是相近的;3)在新生代欧亚板块大陆向东南伸展的构造格局下,南海北部陆架和海岸带经历长期连续的沉降,而长期平均沉降率在0.12 mm/a左右,明显低于GPS测出的现代沉降率;4)在这种板块运动基础上,晚第四纪断裂活动增强了三角洲盆地的沉降,为2次海侵提供了可容沉积空间。
宗永强黄光庆熊海仙李潇云孙奕映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海相层
2010-2020年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变化
2024年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Pb等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2020年所取沉积物中Cd、Cr、Cu、Zn和Pb的平均含量都比2010年样本的含量显著降低,V和Ni的变化甚微,Co的含量则明显上升。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也反映出2020年沉积物中Cd、Cu、Pb、Zn以及Cr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总体上较10年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仍有超过50%的样本中Cd呈现中度—显著富集。V和Ni在2个时期的沉积物中均为轻微富集或基本无富集,但2020年属轻微富集的比例相比2010年有所增加。Co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较2010年加剧,但尚属轻微级。空间上看,伶仃洋4大口门水道,尤其是洪奇沥和蕉门水道,仍为珠江口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其中,Cd依然是富集程度最高、受人为影响最大且潜在生态风险最强的重金属,其次是Cu和Pb。
付淑清杨龙唐光良钟霆堃宗永强
关键词: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
田洋玛珥湖中更新世以来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对雷州半岛东南部的田洋玛珥湖TYC孔前40 m岩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化率与孢粉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而磁化率值的高低变化能够作为该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替代指标。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磁化率的低值与气候暖湿对应;磁化率的高值则与气候寒冷或温凉相对应。中更新世以来,田洋玛珥湖气候环境演化经历了9个不同的阶段:346~301.4 kaBP,气候相对暖湿。301.4~248.8 kaBP,气候寒冷干燥。248.8~188.8 kaBP,气候相对暖湿。188.8~125.2 kaBP,气候寒冷干燥。125.2~69.3 kaBP,气候较为暖湿。69.3~40.43 kaBP,气候偏凉。40.43~25.5 kaBP,气候偏凉但较上阶段温度低,此时玛珥湖呈现出沼泽化过渡阶段。25.5~10.8 kaBP,气候寒冷干燥,玛珥湖干枯成为干玛珥湖。10.8 kaBP以来,由于后期人类活动对玛珥湖的改造,致使磁化率值不断升高。
杨士雄郑卓宗永强李杰黄康有
关键词:中更新世磁化率孢粉
珠江三角洲三水盆地早全新世以来孢粉分析与古环境重建被引量:12
2016年
为了深入探讨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古环境和古气候历史,在三水市区获取了2个高取芯率的钻孔岩芯,进行了12个AMS 14C测年,并结合孢粉、硅藻等分析结果探讨三水地区全新世的海平面与河流水动力变化,以及古植被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钻孔所在区域全新世沉积总体从9 000 cal.a B.P.左右开始,呈现河流相―河湾相―河口湾相―潮坪相―河口湾相―河漫滩相的演变过程。三水区的早全新世沉积阶段年代最早为9 000 cal.a B.P.左右,表现为河口湾相的淤泥质粉砂沉积,硅藻以淡水种类为主,最高沉积速率为1.6 cm/a。海侵初始时间为8 700 cal.a B.P.左右,最高海平面时间为7 600 cal.a B.P.左右,此时海岸带发育红树林,丘陵山地发育较茂盛的亚常绿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晚全新世阶段(6 500―2 200 cal.a B.P.),以泥炭粉砂沉积为主,沉积速率为0.2~0.5 cm/a,河口区高潮线附近及河流弯道低洼滩地在5 000 cal.a B.P.前后形成淡水沼泽、河口三角洲边缘区洼地水松林发育。在晚全新世(2 200 cal.a B.P.左右)以来,陆相黏土质沉积指示河口泥沙快速堆积,三角洲平原迅速扩大,沉积速率高达1.7 cm/a。孢粉结果显示次生的芒箕孢子剧增,陆地植被稀疏,人类活动显著增强。
黄康有何嘉卉宗永强郑卓章桂芳曹玲珑
关键词:全新世珠江三角洲古环境演变
湖南大围山泥炭的正构烷烃及其古环境意义
泥炭沉积具有沉积环境稳定、分辨率高、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等特征,是记录古环境变化的优质载体。泥炭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能够指示生物输入源的变化,从而恢复古环境,识别沉积记录中的环境演变事件。本文研究区位于东亚季风带,对...
杨冰洁郑卓黄康有宗永强
华南热带湖相35万年长序列沉积记录:第四纪古环境与古气候重建
田洋玛珥湖位于雷州半岛东南部,中国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其第四系沉积厚度在盆地中心超过了220 m,是东南亚地区一个最长的湖积系列。其跨越时间尺度长、连续高分辨率的湖泊沉积物敏感地记录了轨道尺度东亚季风和太阳辐射变化,为研...
杨士雄郑卓宗永强黄康有Chris R.Brodie
关键词:中更新世古环境古气候
文献传递
珠江三角洲MIS 5间冰期海平面波动新证据被引量:5
2020年
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广泛发育沉积间断,致使该区域的古环境重建仍然存在诸多疑问,特别是对全新统以下的沉积旋回发育时代及其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历史等争议尚大。近年从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钻取的一个长50多米的岩芯中,首次在第四纪地层中见到6个明显的红色沉积层,综合利用沉积学、年代学及区域对比分析后认为,该套地层包含了MIS 6以来的沉积,6个红色沉积层中,除最顶部红色层为末次冰期(MIS 4~2)形成的典型花斑粘土层外,其余5个红色层均应为MIS 5间冰期海平面阶段性降低的沉积产物,反映在MIS 5海侵过程中海平面有过多次显著波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指示,自下而上6个红色沉积层经受过的化学风化作用强度增大,指示MIS 5以来研究区相对水面波动降低的幅度和(或)持续时间从早期到晚期呈增加趋势。
付淑清宗永强熊海仙赵信文郑艳伟吴翼黄光庆钟霆堃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海平面
浅海U_(37)^(K')与海水表层温度关系的评估
2023年
为了调查海岸带-大陆架海水长链烯酮不饱和度U_(37)^(K')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关系,我们采集了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的58个表层沉积物.将新采集的样品数据与已发表的南海、黄海及东海北部浅水区的71个数据点结合,组成一套纬度范围跨越6°N~37°N、年平均海水表层温度在14.3℃和28.6℃之间变化的数据集.利用该组数据,我们检查了来自西北太平洋边缘的129个样本及该区域浅水区的85个样本中U37K’指标与海水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边缘海所有数据的U_(37)^(K')均显示了与表层年均SST较好的相关性,R^(2)大于0.89.其中,水深小于200m的海岸带-大陆架样本U_(37)^(K')-SST的线性回归方程与已发表的全球全海域开放大洋回归方程的斜率十分相似.这确认了U_(37)^(K')作为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中低纬度浅海SST重建指标的适用性.此外,我们重新整合的全球浅海数据集172个样本U_(37)^(K')-SST结果与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浅海结果更为相近(相似的斜率和截距).然而,与开放大洋相似的回归公式并不意味着公式的绝对适用.例如,本研究边缘海浅海的85个数据中,绝大多数数据点都位于回归线之上,显示为U37K’的正残差.该回归偏差似乎是由特定的海洋环境引起的,如来自温暖洋流和/或高营养盐条件会产生正U37K’残差;反之,在全球浅海数据集发现了相应的负残差.综上,考虑到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中低纬度浅海的温度及其他环境因素的特殊性,我们提出了非线性的U_(37)^(K')-SST回归曲线公式:U_(37)^(K')=-1.2488+0.1740×SST-0.0035×SST^(2),R^(2)=0.93,n=85,此公式适用于温度小于24℃的U_(37)^(K')-SST重建.
王梦媛熊海仙杨守业余凤玲孔德明宗永强柳中晖
关键词:烯酮浅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