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泉 作品数:13 被引量:32 H指数:4 供职机构: 甘肃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甘肃省国际合作计划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碳酸酐酶-6基因多态性与龋病易感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碳酸酐酶-6基因rs2274328(A/C)、rs17032907(C/T)、rs1157666(A/C)3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裕固族和汉族人群龋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在甘肃裕固族自治县选取两民族样本355例,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利用核酸质谱技术(MassArray)直接检测3个位点的基因型,应用Haploview4.2以及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所有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CA6基因3个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rs17032907和rs2274328位点基因型频率在裕固族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s2274328位点CC基因型频率病例组(20.3%)显著高于对照组(5.8%)[OR=3.5,95%CI=1.150-10.649],CA6基因在汉族人群中基因型频率均未见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A6基因rs2274328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裕固族人群龋病易感性有关。 余占海 胡晓潘 李志强 周建业 岳海泉 苏琳涵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 龋病 汉族 裕固族 不同皮瓣重建上唇缺损美学亚单位术后疗效的系统评价 2024年 目的收集国内、外因外伤、瘢痕二次修复及肿瘤切除术后导致上唇缺损的队列研究,通过系统评价方法研究不同皮瓣修复术后并发症与美学功能恢复,为临床重建上唇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搜索从建库到2023年9月1日关于不同类型皮瓣修复上唇缺损的研究。经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从筛选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选择非随机化研究方法学指数的方法,全面检验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参照上唇美学亚单位重建的基础,对各类皮瓣修复的优、缺点归纳总结,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最终纳入21篇回顾性队列研究,1篇病例系列。其中包含3类修复方式,第1类是局部皮瓣,包括推进(V-Y、A-T、O-L)皮瓣、菱形皮瓣、Z成形术、鼻唇沟皮瓣;第2类是游离皮瓣,如前臂游离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第3类是带蒂皮瓣,包括交叉唇(Abbe-Estlander)瓣、岛状皮瓣等。结论涉及一个美学亚单位的上唇缺损修复方法以局部皮瓣为主,而上唇大面积全层缺损或涉及两个美学亚单位重建时,多采用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 张林祥 苟学立 韩骐泽 岳海泉 杨馨 张宝平 刘瑞敏关键词:皮瓣 上唇 缺损修复 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术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合并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8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40例采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实验组),40例采用传统的切开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结果对照组1例口底蜂窝织炎患者因纵膈感染死亡,实验组中1例口底蜂窝织炎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均治愈,治愈率均为97.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伤口愈合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颌面部感染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使患者痛苦小,创面愈合快、更换敷料次数少、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并且具有美观、安全、手术创伤小、可保护重要组织的效果。 华文哲 李娜 岳海泉 阮涛 刘瑞敏关键词:口腔颌面部 牙周炎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究牙周炎与高脂血症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收集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测定其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并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对血脂指标的影响。另外,分别通过高脂饮食和牙周结扎建立高脂血症和牙周炎大鼠模型,测定其血脂水平。最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4和CD8在大鼠牙周组织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周基础治疗对重度牙周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无显著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证实,单纯高脂饮食组大鼠牙周组织T细胞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高表达CD3、CD4和CD8。结论:牙周炎不会导致高脂血症,但高脂血症可以促进牙周炎的发生。 侯大为 郭建清 岳海泉 苟学立 刘瑞敏关键词:牙周炎 高脂血症 动物模型 可吸收生物膜和同种异体骨联合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可吸收生物膜和同种异体骨联合髂骨修复牙槽突裂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96例9~11岁的牙槽突裂患者资料,根据使用材料不同将其分为3组:可吸收生物膜,同种异体骨联合髂骨组(A组,32例),可吸收生物膜联合髂骨组(B组,32例),髂骨组(C组,32例)。术后1周、术后6~12个月随访观察,行X线片检测评估3组病例术后Bergland分级、植入骨成功率和成活率。结果术后1周、术后6~12个月随访观察,牙槽突裂植骨区均一期愈合;髂骨取骨区愈合良好。未萌尖牙情况:A组中23颗萌出(23/32);B组中16颗萌出(16/32);C组中11颗萌出(11/32)。A组的植骨成功率(90.63%)及成活率(96.87%)高于B组(71.88%、84.36%)及C组(59.38%、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临床上采用可吸收生物膜、同种异体骨联合髂骨用于牙槽突裂植骨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 苟学立 张林祥 侯大为 岳海泉 刘瑞敏关键词:牙槽突裂 植骨术 髂骨 同种异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