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宝 作品数:139 被引量:480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东南大学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盐城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更多>>
粉尘螨变应原第2组分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粉尘螨变应原第2组分重组蛋白,鉴定其变应原性,分析其分子特征,为制备用于临床诊治的变应原奠定基础。方法:提取粉尘螨Total RNA,根据国际基因库(AB195580)设计并合成引物,经RT-PCR合成Derf 2全长基因,与pMD19-T载体连接后,热转化至E.coliJM109;将测序正确的Der f 2基因与pET28a(+)Vector连接,转化BL21(DE3),IPTG诱导表达;经镍琼脂糖凝胶FF亲和柱层析,收集各阶段洗脱峰用梯度透析法进行复性,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的变应原性。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理化性质、空间结构,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RT-PCR成功扩增获得目的基因Der f2,全长441 bp,与参考序列同源性99.3%。将构建的pET28a(+)-Der f 2质粒转化宿主菌E.coliBL21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全细胞和沉淀物中均有蛋白表达。亲和柱层析后获得约3.86 mg重组蛋白纯品,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其可与哮喘患儿血清IgE发生特异性结合。去除信号肽序列(1~17氨基酸)后,重组蛋白由129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4.076,二级结构由延伸主链(30.82%),无规则卷曲(49.32%),α螺旋(19.86%)组成。该变应原可能位于线粒体,属ML域家族。序列比对显示,粉尘螨和屋尘螨、微角尘螨、梅氏嗜霉螨的相似度依次为88%、96%、83%,此四种螨在上述蜱螨变应原第2组分构建的分子进化树中聚成一簇,支持率达100%。结论:粉尘螨变应原第2组分原核表达获得成功,纯化后获得具有变应原性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规模生产该变应原并用于临床诊治奠定基础;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获得了该变应原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实验室验证指明方向。 胡友莹 周鹰 杨李 王运刚 崔玉宝关键词:粉尘螨 变应原 原核表达 生物信息学 消化不良型慢性肝吸虫病一例 2004年 李朝品 崔玉宝 朱玉霞 蔡茹关键词:影像学表现 人G6PD T279A和T279S两种突变子的体外构建 2008年 目的:构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 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T279A和T279S两种突变子。方法:以Genbank No X03674为参考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含G6PD基因的质粒(Philip J Mason博士惠赠)为模板,PCR扩增获得G6PD野生型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回收PCR产物,连接、转化构建克隆质粒pMD18T-G6PD;酶切pMD18T-G6PD质粒、电泳后回收目的基因片段,连接、转化构建含G6PD野生型基因的重组质粒pAL-G6PD;设计并合成含有突变序列的引物,以pAL-G6PD为模板,体外扩增获得G6PD835-海口(835A→T279A)和835-中国-1(835 A→T,T279S)突变子。结果:酶切后经电泳鉴定表明获得与预期大小相符的pMD18T-G6PD质粒,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获得与预期大小相符的pAL-G6PD,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完全一致。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并定量pAL-G6PD单链DNA浓度约为200ng/uL。经测序鉴定并与参考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获得了G6PD的T279A和T279S两种突变子。结论:成功构建了G6PD的T279A和T279S两种突变子,为下一步原核表达、生化性质以及酶动力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颖 蔡望伟 崔玉宝关键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定点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尘螨变应原Der p 1浓度与哮喘患者血清螨特异性抗体的季节消长 2007年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清抗体及患者室内尘螨抗原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06年3月、2006年6月用ELISA法检测哮喘患者卧室尘样中Der P 1浓度,同步检测患者外周血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结果:哮喘患者血清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比较患者血清总IgE、s-IgE及s-IgG1、s-IgG2、s-IgG4四次检测值,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患者血清总IgE、s-IgE在12月份检测值最高、6月份检测值最低,s-IgG1以6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s-IgG4在3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统计表明,患者卧室Der P1浓度四次检测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以2006年3月和2005年12月为高。结论:哮喘患者血清总IgE、s-IgE、s-IgC1、s-IgG2和s-IgG4和卧室尘螨抗原浓度呈季节变化,IgG1的变化与尘螨抗原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反,IgG4的变化与尘螨抗原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梁海珊 崔玉宝 李瑛强 朱洪关键词:哮喘 尘螨 抗体 P1 双师制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索双师制带教方法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把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班76名同学,按学号分成两组,学号为奇数组实行双师制带教,另一组实行传统带教。比较两组学生病理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的平时实验、实验技能和理论考试的成绩。结果病理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三门课程中双师制组学生的平时实验、实验技能和理论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带教组学生(P<0.05)。结论双师制教学有助于提高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崔玉宝 马桂芳 卞勇华 杨李 王运刚关键词:双师制 实验教学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被引量:1 2004年 王钧 汪雪峰 崔玉宝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胃癌 胃肿瘤 淮南地区校内人群尘螨过敏情况 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了解校内人群尘螨过敏情况 ,为更好地防治青少年变态反应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定点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对淮南地区部分学生和教职工进行皮肤挑刺试验 (SPT)。结果 SPT阳性率为 1 3 .86 % ,其中男女分别为 1 3 .75 %和 1 4 .0 0 %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职工SPT阳性率依次为 7.38% ,9.87% ,1 4 .74% ,1 7.75 % ,2 3 .52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SPT阳性 32 7人中 ,患鼻炎、哮喘、皮炎、荨麻疹、药物过敏症者共 1 88人 ,患病率为 57.49% ,明显高于SPT阴性人群 (P <0 .0 1 )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 474人中 ,SPT阳性 2 1 2人 ,占 44 .73 % ,明显高于无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人群 (P <0 .0 1 )。结论 校内人群尘螨过敏情况应引起重视。 崔玉宝关键词:过敏症 海口市大学生宿舍尘螨孳生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调查海口市大学生宿舍螨类孳生情况。方珐:采集学生宿舍床尘、枕尘、桌面尘、地板尘和门楣窗楣尘,光镜下观察。结果:共采集尘样2 676份,尘螨检出率为43.80%;其中床尘、枕尘、桌面尘、地板尘和门楣窗楣尘的检出率依次为52_39%、54.55%、18.40%、24.80%和14.8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女生宿舍尘螨检出率依次为44.79%和42.58%(P>0.05);从1楼至6楼的学生宿舍采集的尘样中,螨的检出率依次为51.21%、48.03%、43.56%、41.23%、36.56%和33.8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人间和6人间宿舍尘螨检出率分别为44.07%和43.59%(P>0.05);1995年以前,2000年以前和2000年以后建成的学生宿舍尘螨检出率依次为45.40%、42.27%和43.96% (P>0.05);农业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尘螨检出率依次为43.65%、44.08%、45.40%和41.51%(P>0.05)。鉴定出螨种15种,其中前12种属于无气门目。结论:学生宿舍确有螨类孳生, 且以枕尘和床尘为适宜场所,有随楼层增高孳生率呈递减趋势。热带氏无爪螨为本地区的优势螨种。 饶朗毓 林英姿 王永存 崔玉宝关键词:热带气候 院校 公共卫生 Treg细胞在过敏性免疫应答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3年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是过敏性免疫应答过程中重要的调节细胞,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过敏原特异性效应T细胞向Treg细胞的倾斜是机体正常发挥免疫应答的关键,也是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成功的标志之一。天然Treg细胞(CD4+CD25+FOXO3+Treg细胞)和TR1细胞(分泌IL-10的Treg细胞)在控制过敏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方面的作用途径包括抑制(树突状细胞)DCs的作用,抑制Th1、Th2、Th17细胞效应,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gE的分泌,诱导IgG4的产生,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抑制效应T细胞向组织迁移。因此,正确理解免疫调节和过敏原SIT机制对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目前对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对Treg细胞在过敏性免疫中的功能及在过敏原SIT期间的作用进行综述。 王运刚 杨李 崔玉宝关键词:过敏性疾病 某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2003年 王克霞 彭江龙 汪雪峰 崔玉宝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