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晓丽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化疗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 1篇血液病患者
  • 1篇易位
  • 1篇早幼粒细胞
  • 1篇早幼粒细胞白...
  • 1篇髓细胞
  • 1篇髓细胞性
  • 1篇肿瘤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性
  • 1篇细菌
  • 1篇粒细胞
  • 1篇粒细胞白血病
  • 1篇联合化疗
  • 1篇联合化疗方案
  • 1篇耐药
  • 1篇耐药细菌
  • 1篇抗肿瘤

机构

  • 2篇解放军第30...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作者

  • 2篇艾辉胜
  • 2篇董征
  • 2篇常晓丽
  • 2篇郭梅
  • 1篇余长林
  • 1篇刘广贤
  • 1篇乔建辉
  • 1篇姚波
  • 1篇孙琪云
  • 1篇满秋红
  • 1篇李玉芳
  • 1篇胡锴勋
  • 1篇刘志强
  • 1篇刘铁强
  • 1篇刘莎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预后及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0例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中有68例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占85.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前3位病原菌,分别占32.5%、20.0%、8.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最敏感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用药可以覆盖81.6%的败血症病原菌。结论革兰阴性菌是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性降阶梯治疗可提高败血症的治愈率;粒细胞缺乏、并发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疾病状态及经验用药与药敏相符度是影响转归的因素。
常晓丽董征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化疗耐药细菌败血症
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APL伴t(11;17)(q23;21),分析其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对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35岁,白细胞计数38.17×109/L,骨髓早幼粒细胞88.5%,细胞核规则,无Auer's小体,PLZF-RARA融合基因阳性。染色体核型:46,XY,t(11;17)(q23;q21)。诊断:APL伴t(11;17)(q23;q21)。治疗采用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大剂量阿糖胞苷(2g/m2,总量24g,3个疗程)联合化疗,随访至2013年2月,患者完全缓解已10个月。国内外文献已报道伴t(11;17)(q23;q21)易位的APL患者20例,年龄23-75(48.9±16.3)岁,其中男性占90%。3例单用维甲酸治疗的患者中2例死于早期并发症,应用维甲酸联合诱导化疗的10例患者中6例在11-56个月死于复发,1例死于早期脓毒血症,提示大多数病例对维甲酸治疗疗效欠佳。结论伴t(11;17)(q23;q21)易位的APL是一种少见变异型,具有重要的形态学和临床特点。延长亚砷酸治疗时间,采用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和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化疗方案可能对缓解病情和患者存活有益。
常晓丽董征刘莎姚波满秋红刘铁强李玉芳刘志强刘广贤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易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