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莉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认知损害与其他皮质下损害临床特点的关系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认知损害与其他皮质下损害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0例SIVD为研究对象,其中认知正常患者34例(SIVD-NCI)、伴有轻度认知损害患者47例(SIVD-MCI)、痴呆患者29例(SIVD-VaD)。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剑桥老年认知量表中文版(CAMCOG-C)、老年抑郁量表(CDT)、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计时“起立一行走”测试等对患者认知功能、抑郁、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皮质下损害临床特点进行评定。结果3组患者MoCA、CAMCOG-C、MMSE、CDT及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32、55.03,H=85.36、27.39、40.87,均P〈0.05)。步态障碍、排尿障碍、假性延髓麻痹、抑郁、跌倒在3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9、21.41、25.51、6.91、21.87,均P〈0.05),其中步态障碍随着认知损害程度加重而进一步加重。SIVD-MCI组患者排尿障碍、假性延髓麻痹及跌倒等较SIVD-NCI组患病率显著增加(X2=15.57、16.31、8.92,均P〈0.017);抑郁在SIVD-NCI及SIVD-VaD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0,P〈0.017)。皮质下损害临床特点中的情感失禁在3组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IVD患者随着认知功能的下降伴随着不同的皮质下损害临床特点,步态障碍随着认知下降而逐渐加重;排尿障碍、假性延髓麻痹及跌倒等特征可侧面反映认知功能从正常发展至轻度损害;抑郁症状可作为SIVD认知损害达到痴呆的标志之一。
- 江婵娟王莉杨婷婷廖莉孙中武
- 关键词:脑缺血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关系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6例SIVD患者和30例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头颅MRI对其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胶乳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分析SIVD患者血清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CysC显著升高[(1.18±0.15)mg·L-1 vs(1.04±0.13)mg·L-1,P<0.001];回归分析显示CysC和舒张压可能为SIVD的危险因素。76例SIVD患者包括单纯脑白质疏松(LA)组25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LI)组23例,脑白质疏松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LI)组28例;LA+LI组CysC水平最高[(1.24±0.13)mg·L-1],LA组最低[(1.13±0.16)mg·L-1],LA+LI组与LA组、LA+LI组与LI组间Cys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9,P=0.043),LA组与LI组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6例SIVD中存在LA神经影像学表现53例,其中1级13例,2级16例,3级13例,4级11例;其4个不同等级间CysC差异有显著性(χ2=16.00;χ2=22.19;χ2=33.88;χ2=37.77,P<0.01),且以LA损害严重的3级、4级CysC升高最为显著。结论 CysC可能参与了SIVD脑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且随着CysC水平升高,SIVD患者神经影像学表现更为丰富,脑白质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 项亚娟廖莉彭晓江李奕贵吴祥如孙中武
-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血清胱抑素C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
- 炎症及其因子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是以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疏松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见于有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作为血管性痴呆和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步态障碍、排尿障碍、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其他认知...
- 廖莉孙中武
-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炎症炎症因子发病机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