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丹丹

作品数:1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情绪调节
  • 5篇前额
  • 5篇前额叶
  • 5篇额叶
  • 4篇新生儿
  • 3篇婴儿
  • 3篇神经机制
  • 3篇情绪
  • 2篇电刺激
  • 2篇语言
  • 2篇神经环路
  • 2篇近红外
  • 2篇红外
  • 1篇心智
  • 1篇需求价格
  • 1篇需求价格弹性
  • 1篇抑郁
  • 1篇抑郁障碍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机构

  • 15篇四川师范大学
  • 4篇深圳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张丹丹
  • 2篇李红
  • 2篇刘黎黎
  • 1篇侯新琳
  • 1篇张丹丹
  • 1篇郑义
  • 1篇何振宏

传媒

  • 4篇心理科学进展
  • 3篇心理学报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中国物价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心理学探新
  • 1篇应用心理学
  • 1篇早期儿童发展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颅交流电刺激基于前额叶网络的情绪调节作用
本文介绍了经颅交流电刺激在前额叶网络上的情绪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经颅交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技术,可以通过向头皮上的特定脑区传送正弦交流电,影响神经元的振荡活动和同步性,从而改善认知功能。近年来,经颅交流电刺激...
彭芝琳张丹丹
关键词:前额叶情绪调节
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基础
2024年
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一方有意改变另一方情绪状态的过程,它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发展,并且具有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独特优势。近年已有不少脑成像研究考察了人际情绪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过程的脑神经基础:人际情绪调节涉及心智化系统(楔前叶、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等)、情绪反应系统(杏仁核、脑岛等)和情绪调控系统(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扣带回等),其中心智化系统是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特异性脑区。未来研究可纳入不同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脑观测技术与脑调控技术相结合,从单脑和双脑两个层面对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深入探讨,为人际情绪调节在应用领域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董婉欣于文汶谢慧张丹丹
关键词:情绪调节人际互动
双语新生儿语言表征的神经机制研究
2023年
双语者的母语表征和二语表征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神经机制是外语研究和神经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课题。因二语熟练度、语言特征、双语交叉互动效应、语言控制系统激活程度等因素存在差异,以往研究尚未对双语表征神经机制的“整合观”(母语表征和二语表征的神经机制高度重合)和“独立观”(母语表征和二语表征的神经机制相对独立)形成统一结论。本研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fNIRS)方法,考察在宫内发育阶段处于汉-英双语环境、出生当日的双语新生儿对汉语和英语语音感知的神经反应。结果发现,相较于英语语音,汉语语音显著提高了受试大脑左侧半球中一个以额下回为枢纽的神经网络的功能性连接强度;而相较于汉语语音,英语语音显著提高了受试大脑左侧半球中一个以颞上回为枢纽的神经网络的功能性连接强度。该结果表明双语新生儿在出生当天便拥有两套相对独立的神经机制,分别负责加工母语和二语的基础语言信息(如语音)。本研究结果支持“独立观”的理论假设。
吴燕京张丹丹
关键词:双语者新生儿神经机制
情绪加工的正负性偏向及其对婴儿抚育的启示
2022年
随着我国“三孩”政策的推广,婴幼儿的社会情绪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新生儿和婴儿的情绪加工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抚育和教养婴幼儿。成人、婴儿与新生儿的情绪加工偏向的已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情绪加工不同于成人和婴幼儿,人类刚出生时对情绪信息存在正性加工偏向,直至发展到半岁以后才逐渐出现情绪加工的负性偏向。基于婴儿和新生儿社会情绪的发展特征,我们对家长、早教机构和儿保单位在早期育儿实践中提出了多点建议,以期帮助他们根据婴儿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展行为和认知水平的抚育和保健工作。这些基于基础研究证据的建议可为国内外婴儿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宜伟于文汶侯新琳刘黎黎张丹丹
关键词:新生儿婴儿情绪加工
互联网视频企业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以爱奇艺为例
张丹丹
0~1岁婴儿情绪偏向的发展:近红外成像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负性偏向”指人们往往优先感知、注意和记忆负性(而非正性)信息,负性偏向是情绪领域能观察到的最稳定的情绪加工现象,普遍存在于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之中。但是在婴儿中如何呢?本研究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考察了45名0岁新生儿(日龄5.2±1.7天, 23名男孩)和45名1周岁婴儿(月龄12.7±1.4月, 21名男孩)对快乐和愤怒语音韵律的大脑反应。结果表明,在大脑右半球的额叶、颞叶和顶叶的脑功能连接中出现了情绪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在新生儿组,快乐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度高于愤怒语音条件;在婴儿组,愤怒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于快乐语音条件。此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人类刚出生时情绪加工偏向是正性的,之后才转变成为负性。因此,“负性偏向”不是与生俱来的,情绪加工偏向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会发生转变。本研究首次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情绪偏向的变化,该发展规律不但有利于及早发现自闭症等情绪和认知发育障碍,还能指导家长运用恰当的交流和抚养方式科学育儿。
张丹丹李宜伟于文汶莫李澄彭程刘黎黎
关键词:新生儿婴儿
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现状及展望
2024年
由社会关系破裂或损伤引起的负性情绪体验称为社会疼痛。社会疼痛不但带给我们灾难性的情绪感受,也是诸多精神障碍的主要诱因。揭示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一方面能促进我们完善情绪调节理论,另一方面可为临床缓解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疼痛提供帮助。本文回顾并总结了情绪调节研究在非社会性情绪和社会疼痛情境中的发现,指出目前该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思路与建议。
莫李澄李宜伟张丹丹
关键词:情绪调节前扣带回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实验以“TMS组别”(DLPFC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安慰剂条件”(安慰剂、非安慰剂)为被试内因素。结果发现,DLPFC组(n=50)比控制组(n=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晚正成分的波幅也更低,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不显著。结果还表明,DLPFC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相关结果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和脑观测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王妹程思李宜伟李红张丹丹
关键词:安慰剂效应社会排斥情绪调节经颅磁刺激
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及其在情绪障碍人群中的表现
2024年
情绪调节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适应性功能,而情绪失调是情绪障碍患者的跨诊断特征,是其病因和症状维持的关键因素.结合经典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首先综述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发现外侧前额叶是构成情绪调节神经环路的关键脑区.不同调节策略对应不尽相同的脑网络:分心策略需要背外侧前额叶、顶叶完成注意转换;重新解释策略依赖负责语言加工的腹外侧前额叶、颞叶;分离策略需要颞顶联合区调整心理距离;表达抑制策略依赖前脑岛整合情绪与身体意识、辅助运动区控制外在情绪表达.接着总结情绪障碍患者情绪失调的关键脑节点,发现患者均表现出外侧前额叶功能失调: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以外侧前额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减弱为关键脑功能损伤,焦虑障碍在情绪调节过程中表现出额-顶区注意控制网络激活降低.建议未来研究结合“脑调控+脑观测”技术进一步揭示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开展旨在提高情绪障碍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临床治疗研究.
张丹丹李思瑾
关键词:情绪调节神经环路前额叶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
腹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认知重评中的因果作用被引量:2
2023年
情绪调节对维持个体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生活十分重要,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外显情绪调节,目前我们对内隐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为揭示内隐情绪调节的核心脑区,本研究使用句子整理任务启动内隐认知重评,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激活内侧前额叶特别是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 PFC),考察该脑区在内隐情绪调节中的因果作用。结果表明,vmPFC被激活的被试组(实验组,n=40)在内隐认知重评启动条件下比t DCS伪刺激组(对照组,n=40),在观看负性图片时报告了更少的负性情绪,同时负性图片诱发的晚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波幅更低(LPP是情绪体验强度的客观指标)。同时,实验组比对照组在观看负性图片时表现出更低的枕区P1波幅(P1为早期视觉注意程度的客观指标)。以上结果说明,激活以vmPFC为代表的内侧前额叶不但能增强内隐情绪调节的效果,还能减少被试对负性刺激的早期注意分配。本研究是采用tDCS技术考察启动引起的内隐情绪调节的首次尝试,研究结果不但表明了以vmPFC为代表的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认知重评中的关键作用,还为临床应用研究指出了增强内隐情绪调节能力的神经调控潜在靶点。
高可翔张岳瑶李思瑾袁加锦李红张丹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