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秀
- 作品数:38 被引量:16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LED补光对温室内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研究不同光质补光对温室大豆(吉育47)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光改变了大豆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使大豆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由"单峰"型变为"多峰"型;LED光源虽然可以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使大豆光合速率升高,光合能力增强,但对大豆叶片的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不明显.与其它光源相比,LED蓝色光源下大豆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大豆的株高最低,茎最粗,不易倒伏,单株产量最高,所以LED蓝光更利于温室大棚内大豆的生长.
- 黄丹丹杨华李晓燕姚然张士秀张晓平肖雨
- 关键词:LED大豆光合特性
- 液体施肥机
- 一种液体施肥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专用于施液态肥的机械,并将液肥直接施于更加接近植物根部的液体施肥机。本发明在旋转轴上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的U形夹块与方形夹块夹持固定,方形夹块与车架连接;在旋转轴底端安装...
- 黄丹丹彭飞梁爱珍黄伟华陈学文张士秀张延刘春博张晓平
- 一种实现LED散热补光和滴灌喷灌的设施农业系统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现LED散热补光和滴灌喷灌的设施农业系统,该系统包括支架,基板,LED光源;所述基板安装在支架上,其内带有水流通道,且水流通道上带有多个喷水孔;各喷水孔处安装洒水喷头;多个LED光源沿水流通道方向布置...
- 张晓平戚强杨华王瑞光陈学文张士秀黄丹丹梁爱珍
- 文献传递
- 不同部位玉米秸秆对两种质地黑土CO_2排放和微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5年
- 秸秆还田后作物残体的分解是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养分周转平衡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为了探索秸秆化学性质和土壤质地对黑土区土壤CO2排放和微生物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恒温培养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植株部位玉米秸秆(根、茎下部、茎顶部、叶)进入黑土区两种质地土壤(砂壤土和黏壤土)后的CO2排放、微生物量,并分析了它们与秸秆C/N、木质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部位秸秆一致增加土壤CO2排放量,激发效应值介于216.53~335.17μmol·g-1,黏壤土大于砂壤土.激发效应值与木质素/N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明显好于激发效应与木质素含量、C/N、含氮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添加秸秆增加MBC和MBN含量,降低MBC/MBN,微生物群落氮固持的速率高于碳固持.添加秸秆后,砂壤土微生物量增加的幅度大于黏壤土,总溶解性氮含量小于黏壤土.结果说明,秸秆的木质素和氮含量均会对它的分解和CO2排放产生影响,木质素/N比木质素含量、C/N等更好地说明秸秆分解和CO2排放的差异;与黏壤土相比,在砂壤土中实施秸秆还田可以取得更好的土壤碳固存、微生物量和氮素保持效果.
- 刘四义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贾淑霞陈学文张士秀孙冰洁陈升龙
- 关键词:碳氮比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固碳
- 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碳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秸秆还田是提升农田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我们分析了东北黑土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碳氮磷钾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年际变化,并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角度研究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方法】依托2012年在东北黑土区建立的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秸秆移除(CK)、秸秆混合还入0—20 cm耕层(RI)和秸秆覆盖还田(RC)3个处理,测定了处理实施1年(2013)、3年(2015)、5年(2017)和8年(2020)后,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玉米产量,计算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C∶N、C∶P、N∶P),并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试验年限的增加,在0—20 cm土层,CK处理SOC含量有所下降,TN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RI和RC处理的SOC和TN含量均有所增加,RC处理下均为最高;RI处理的SOC和TN含量在0—20 cm土层分布相对均匀,RC处理SOC和TN含量在0—5 cm土层中明显增加,尤其在试验5~8年间的增幅明显升高。CK、RI和RC 3个处理的TP和TK含量均随试验年限的增加缓慢升高,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土壤C∶N介于9.87~12.56,与土壤TN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秸秆还田方式无显著相关(P>0.05);土壤C∶P变化范围为31.15~39.87,也与秸秆还田方式无显著相关(P>0.05);土壤N∶P在2.81~3.72,各处理表层土壤N∶P始终无显著差异(P>0.05)。随试验时间延长,CK处理的C∶N、C∶P和N∶P均显著降低(P<0.05);RI和RC处理的C∶N也显著降低(P<0.05),RC处理的N∶P比仅在试验第3年显著升高(P<0.05)。各处理的年均玉米产量在11025~11127 kg/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8年的定位试验表明,玉米连作下不论是否秸秆还田,都显著加快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长期秸秆不还田提升了黑土磷的有效性,加深了土壤氮限制;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中碳氮磷钾的积累量,但没有显著改变土�
- 张旸高燕张延黄丹丹黄丹丹陈学文梁爱珍
- 关键词:黑土秸秆还田
- 一种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及使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反应单元,反应单元为压力容器,压力容器上开设有开口;连接单元为密封盖,密封盖可拆卸连接在开口上,密封盖上开设有进口和出口;进液单元包括加注器和截止阀,截止阀安装在进口上,...
- 张士秀梁爱珍刘萍陈学文张延
- 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土壤微生物既参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也是土壤有机碳转化和固定的驱动者,是影响土壤碳循环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然而,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如何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组成来影响土壤CO_(2)释放的机理尚不明确。因此,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保护性耕作观测站,借助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玉米连作系统不同耕作方式(免耕(NT)、秋翻(MP)以及常规耕作(CT))对土壤CO_(2)释放速率、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碳循环功能基因(碳固定、甲烷代谢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生长季节土壤CO_(2)释放速率6年平均值分析发现,生长季前期免耕土壤的平均CO_(2)释放速率显著低于秋翻和常规耕作,分别比秋翻低28%(5月份)、11%(6月份)和23%(7月份);比常规耕作低31%(5月份)、19%(6月份)和7%(7月份)。基于CAZy数据库注释结果,发现耕作处理显著影响一些糖苷水解酶(如GH102、GH5_38和GH13_17)、糖基转移酶(如GT39)和多糖裂解酶(如PL17和PL5_1)的基因丰度,与常规耕作相比,秸秆还田的免耕和秋翻处理的这些差异基因的相对丰度较高。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发现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组成(Adonis,多元方差分析,R^(2)=0.45;P=0.006),且免耕处理土壤的碳固定、甲烷代谢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基因组成不同于常规耕作和秋翻处理,单独聚为一类。免耕土壤上调的碳固定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所有上调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的平均值)分别比常规耕作和秋翻高17%和11%,而下调的2个功能基因(K01007和K00170)的丰度分别低19%(CT)、21%(MP)和14%(CT)、17%(MP)。免耕土壤上调的甲烷代谢基因相对丰度分别较常规耕作和秋翻高15%和10%;下调基因的丰度分别低13%(CT)和11%(MP)。免耕土壤上调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功�
- 王倩刘红文贾淑霞申建国陈学文陈学文张士秀张延梁爱珍
- 关键词:耕作方式宏基因组
- Rock-Eval热分解法及其在土壤有机碳研究中的应用
- 2022年
-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影响土壤固碳潜力,如何提取土壤活性及稳定性碳组分用以定量表征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土壤固碳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当前,提取土壤有机碳活性及稳定性组分的方法多样,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手段,导致结果难以比较,同时存在耗时长、成本高及操作步骤繁琐等缺点。所以,亟需一种高效、可信度高且应用广泛的测定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热分解技术的优缺点,包括热裂解气相-质谱联用测定技术、热重分析技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及Rock-Eval(RE)热分解方法,普遍认为RE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成本低、结果易于分析,可信度较高,可以很好地表征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横向对比。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综述了RE方法在土壤学和有机碳研究中发展过程,梳理了其应用现状及进展。提出RE方法有助于通过建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气候带以及不同土壤质地间活性及稳定性碳库的比较网络体系,完善我国土壤碳库监测系统。
- 张延高燕张旸Gregorich Edward李秀军陈学文张士秀梁爱珍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热分解ROCK-EVAL
-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 2023年
- 土壤活性碳氮(C、N)是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最活跃的部分,其含量受到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同时受到土壤微型生物对土壤养分循环影响的调控。然而,秸秆还田和微型生物双重作用下土壤活性C、N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尚需要深入探究。本研究以5 kGy低剂量γ辐射后微生物群落基本完整的土壤为供试土壤,接种从新鲜土壤中提取的整个线虫群落,在培养期154天内的不同阶段测定土壤活性C、N的含量。试验设置4个处理:(1)秸秆表施(无线虫添加),(2)秸秆表施+线虫,(3)秸秆混施(无线虫添加),(4)秸秆混施+线虫。结果表明: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接种率达到定殖标准(70%)、营养类群趋于稳定的土壤线虫群落。土壤活性C、N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阶梯式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但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相比,线虫添加处理的土壤CO_(2)释放速率、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较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矿质氮(MN)和铵态氮(NH_(4)^(+))含量较低,而硝态氮(NO_(3)^(−))含量在培养7~54 d低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在培养91~154 d高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从整个培养期间来看,秸秆混施方式下线虫添加对MBC含量的促进效应显著低于秸秆表施,对NO_(3)^(−)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秸秆表施。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厘清土壤线虫在秸秆还田方式下对土壤活性C、N周转的调控作用,为土壤农田生态系统C、N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刘红文张士秀刘萍黄丹丹
- 关键词:土壤线虫Γ辐射
- 耕作方式对黑土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5年
- 以保护性耕作13年田间定位试验玉米-大豆轮作黑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玉米不同生长期(2013年6月至次年4月)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对耕作方式响应的动态变化.土壤MBC含量采用氯仿熏蒸法测定.结果表明:土壤MBC含量受时间和土层影响显著.免耕和垄作下土壤MBC含量表现为4月最低,各土层最高值多出现在8月,而秋翻各土层土壤MBC含量也表现为4月最低,但最高值出现在6月.同一采样时间下,耕作方式仅显著影响表层0-5 cm的MBC含量,免耕和垄作下土壤MBC含量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表现为在表层0-5 cm富集.各采样时间下免耕和垄作土壤层化率(0-5 cm/10-20 cm)均显著高于秋翻,9月的土壤层化率增幅最大,为67.8%和95.5%.综上,时间和土层显著影响土壤MBC,而耕作方式主要影响表层土壤MBC的积累与分布.免耕和垄作下表层土壤MBC的积累明显.
- 孙冰洁贾淑霞张晓平梁爱珍陈学文张士秀刘四义陈升龙
-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碳黑土免耕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