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 作品数:39 被引量:108H指数:6
- 供职机构:焦作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肌肉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6例LSM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和神经传导、肌肉活检病理改变。结果 LSM主要临床特点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近端肌无力为主,症状呈波动性,肌无力重而肌萎缩轻。血清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肌电图多为肌源性损害,激素、核黄素治疗有效。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心肌炎、胃肠道疾病等。肌肉病理学特点为肌纤维内可见大量均匀的小筛孔样空泡,部分空泡融合成大泡或形成裂隙状。ORO染色证实筛孔样空泡被大量红染的脂肪颗粒充填,受累肌纤维以Ⅰ型纤维为主。4例患者行电镜检查可见肌原纤维间有大量脂滴沉积,其中1例伴有异常线粒体增多。结论 LSM是一种以易疲劳和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脂质代谢障碍性肌病,肌无力较重而肌萎缩轻。神经电生理改变相对较轻,部分患者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激素、核黄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肌肉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诊断LSM的重要手段。
- 吕海东瞿千千张燕陈芳钱琪秦东香李增富
- 关键词:脂质沉积性肌病神经电生理肌肉病理
- 重复神经刺激技术在周围神经病变筛选诊断中的应用
- 2007年
- 张燕
-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
- 肌电图联合糖尿病病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 探究肌电图联合糖尿病病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DPN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治疗的86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及双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PN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肌电图联合糖尿病病程对DPN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糖尿病病程、TG、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高血压、吸烟史等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DPN组患者腓总神经的MCV及腓浅神经的SCV值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腓总神经的MCV、腓浅神经的SCV均为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腓总神经的MCV、腓浅神经的SCV及糖尿病病程联合诊断DP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敏感度为75.6%,特异度为73.3%,三者联合诊断DPN的AUC均明显高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结论 肌电图(腓总神经的MCV、腓浅神经的SCV)与糖尿病病程联合诊断DPN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王广洲薛奇鹭殷亚楠张燕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肌电图糖尿病病程
- 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的特点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索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上肢感觉功能、肌力及灵活度的特点。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19年8月收治的131例糖尿病患者,分为老年DPN组(n=46)、非老年DPN组(n=54)及老年糖尿病组(n=31)。采集性别、年龄、利手、病程、空腹血糖、身高、体重和BMI值,记录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评估双上肢触觉、握力、捏力及灵活度。对3组检测值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老年DPN组与非老年DPN组双侧尺神经MCV均显著低于老年糖尿病组(P<0.05);老年DPN组右手触觉、双手捏力均明显低于非老年DPN组(P<0.05);老年DPN组双手握力及灵活度均低于另外2组(P<0.05);3组双侧正中神经MCV、SCV及尺神经SCV、左手触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非老年DPN患者及老年糖尿病,老年DPN患者双手肌力、灵活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利手感觉减退较非利手患者明显。
- 林奕芳王小峰张淇刘心华张燕钱琪贾杰
-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 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与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平衡功能与神经传导速度(NC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81例,根据其是否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2组:DPN组(n=39)和非DPN组(n=42)。分别对2组进行功能性伸展测试(FRT)和计时站立走测试(TUG),同时测定2组左右下肢腓总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神经传导速度。2组FRT和TUG分别和NCV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就FRT和TUG与NCV、BMI、腰臀比和年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DPN组FRT与右腓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328(P<0.05),呈正弱相关;TUG与双下肢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35(P<0.05)和-0.331(P<0.05),呈弱负相关;与左胫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相关系数为-0.342(P<0.05),呈弱负相关;与左腓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480(P<0.05),呈中等负相关。非DPN组FRT和TUG都与下肢四条神经的NCV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非DPN组中,FRT和TUG与NCV、BMI、腰臀比以及年龄这4个危险因素没有相关性(P>0.05);在DPN组中,TUG与NCV和BMI有较大的相关性,R2分别为0.567和0.211(P<0.05)结论老年DPN患者下肢整体的神经传导速度与平衡相关,表明下肢周围神经的损害可能是造成老年DPN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 张淇张燕林奕芳刘心华郑献召贾杰
-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
- 神经电生理领域中检查用的固定组件
- 本实用新型涉及神经电生理检查辅助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神经电生理领域中检查用的固定组件,包括基座、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基座的内侧为中空结构,下限位板固定连接于基座的顶侧,上限位板的两侧均设置有竖直设置的套筒,且两个套...
- 张燕陈晶晶卢琦崔蕾
- 文献传递
- 核医学诊疗过程中放射性核素注射的系统性研究
- 杨国仁史春雷李光王哲云张燕蒋凯穆晓霞
- 该课题为放射性核素注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该研究认为:放射性核素注射的理论和方法是核医学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诊断及治疗的效果甚至是成败;通过实践研究确立了一整套上述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程序,对核医学工作...
- 关键词:
- NEB基因新复合杂合突变致儿童型杆状体肌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杆状体肌病的临床特点、肌肉MRI改变和基因突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NEB基因新复合杂合突变致儿童型杆状体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6岁发病,以双下肢远端无力起病,逐渐向近端发展,14岁行肌肉活检在肌纤维内发现大量杆状体而被确诊,29岁复诊时做基因检测明确为NEB基因突变。双下肢肌肉MRI提示双侧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大收肌萎缩并脂肪变性。双侧比目鱼肌脂肪变性并萎缩,腓肠肌内侧头和胫前肌水肿。与文献报道不同的是本例患者双下肢远端无力明显重于近端,且发病23年仍未累及颈肌和上肢肌肉。基因检测发现NEB基因有两处杂合突变,c.2549delA发生移码变异,c.21522+3A>G发生点突变,家系验证结果显示这两处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父亲和母亲。目前文献报道NEB基因已发现有312种突变,本例发生在第27号外显子上的c.2549delA突变,在人类基因数据库和HGMDpro数据库中亦均未见有报道,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结论杆状体肌病临床表型异质性较大,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是诊断的重要依据,c.2549delA为NEB基因新发的突变位点。
- 陈萍瞿千千崔文豪刘海燕史杰婧张燕吕海东
- 关键词:杆状体肌病
- 高频超声和电生理对中期腕管综合征封闭及手术治疗预后的指导作用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电生理对中期腕管综合征(CTS)局部封闭及手术治疗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纳入中期CTS患者,局部封闭或手术治疗前行高频超声检查,并与正常腕管超声进行比较,观察治疗效果差患者高频超声特点及治疗前后电生理改变。结果:CTS局部封闭或手术治疗疗效差患者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及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横径与前后径之比与效果好患者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效果差患者的电生理较封闭治疗效果差的患者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越大,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横径与前后径之比越大,预后越差;手术治疗无效患者治疗后仍有电生理改变,手术治疗优于局部封闭治疗。
- 梁军利张燕张玉玲许予明
-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高频超声电生理检查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2年
-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纳入焦作市人民医院2020-05—2021-08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2组均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TMS治疗,应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诱发电位。结果2组治疗后2、4周NIHS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周:(13.26±2.09)分vs(15.51±2.84)分;4周:(10.45±2.36)分vs(12.25±3.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73.56±16.36)分vs(57.22±13.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5)。2组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P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26.06±2.30)ms vs(28.09±2.24)ms],波幅明显大于对照组[(1.42±0.40)mV vs(1.16±0.22)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脑卒中有效率较高,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运动诱发电位。
- 钱琪龙诗琦吕海东郑献召魏丽红张燕贾杰
- 关键词:脑卒中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功能运动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