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洲
- 作品数:46 被引量:274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检测自然流产妊娠产物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技术检测自然流产妊娠产物(POC),在自然流产病因分析与遗传咨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超声检查提示"胚胎停止发育",而接受妊娠终止术的14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然流产POC采用SNP-array技术进行检测,总结POC的染色体异常特点,并采用χ2检验,对POC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正常孕妇的预产期年龄构成比(<35岁和≥35岁)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1)本组143例单胎妊娠孕妇的143例POC标本中,128例标本符合SNP-array技术检测要求,因此SNP-array对POC的检测成功率为89.5%。采取SNP-array对POC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染色体异常率为57.0%(73/128),包括染色体结构畸变(1p36微缺失)1例(1.4%,1/73),以及染色体数目异常72例(98.6%,72/73)。(2)72例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各类型分布为:二倍体非整倍体中的三体占59.7%(43/72),单体占18.1%(13/72),其次为三倍体占13.9%(10/72),嵌合体占8.3%(6/72)。(3)自然流产POC检测结果为染色体异常孕妇的预产期年龄<35岁与≥35岁的构成比分别为67.1%(44/73)与32.9%(24/73),而POC染色体正常孕妇的预产期年龄<35岁与≥35岁的构成比分别为80.0%(44/55)与20.0%(11/5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8,P=0.106)。结论采取SNP-array技术对自然流产POC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可对自然流产原因分析提供依据,对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亦具有一定作用。
- 程苾恒陈建华徐万洲
- 关键词:微阵列分析染色体畸变
-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临床实验室操作规范的建议被引量:39
- 2020年
- 2019年12月暴发于湖北省武汉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20年1月20日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20年1月1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列为确诊标准,规范临床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操作流程成为当务之急,有必要制订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临床实验室操作规范,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
- 童永清汪明徐万洲乔斌郑红云梅四清何晓云张平安李艳
- 关键词:冠状病毒属RNA病毒聚合酶链反应实验室
-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HBV-DNA阳性率分析研究
- 目的:分析研究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HBV-DNA 阳性率。方法:选择同时检测了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HBV-DNA 的患者,根据血清标志物的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分析各组HBV-DNA 的阳性率。
- 徐万洲吴青李艳
- 关键词: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DNA
- 纳米孔测序在血流感染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评估纳米孔测序的基本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病原学的快速检测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疑似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血标本,利用纳米孔测序和血培养的方法同时对入选患者血标本的致病菌进行鉴定,并对纳米孔测序的基本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251例患者,纳米孔测序法检出病原菌119例(47.4%),检出率高于血培养法的23例(9.2%)(χ^(2)=79.167,P<0.001)。对比两种方法结果不具有一致性(kappa=0.052,P=0.175)。纳米孔测序存在一定漏检率。在检出病原菌的种类上,纳米孔测序法检出的细菌有47种,真菌15种。结论纳米孔测序较血培养病原检出率高且检出病原种类多,该技术在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快速诊断中优势明显。
- 吴泽刚顾剑郑红云徐万洲肖红军童永清
- 关键词:血流感染病原体血培养
- 两种不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anti-HCV结果的比较
- 目的:比较希森美康HISCL5000及雅培Architect i2000两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抗-HCV-IgG的一致性和诊断准确度.方法:同时采用希森美康HISCL5000及雅培Architect i2000两台...
- 徐万洲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化学发光一致性
- 慢性肝病患者血脂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1名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5400检测2009年5月~2011年7月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325例慢性肝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和278例健康对照者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组间的差异及其意义。具体检查指标包括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肝癌患者血清ApoA1,ApoB,Lp(a),HDL,LDL,TC和TG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偏低(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655,P=0.008;t=2.728,P=0.007;t=3.305,P=0.001;t=2.491,P=0.013;t=2.848,P=0.005;t=3.433,P=0.001;t=3.764,P〈0.001);肝硬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7.04,P〈0.001;t=8.90,P〈0.001;t=6.34,P〈0.001;t=3.42,P=0.001;t=8.03,P〈0.001;t=7.31,P〈0.001;t=6.46,P〈0.001);肝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4,P〈0.001;t=4.76,P〈0.001;t=5.66,P〈0.001;t=4.90,P〈0.001;t=3.10,P=0.002;F6.01,P〈0.001;t=4.88,P〈0.001)。肝硬化组(除HDL)和肝癌组(除LDL)各项血脂水平低于慢性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t=3.96,P〈0.001;t=7.86,P〈0.001;t=5.65,P〈0.001;t=1.24,P=0.22;t=6.10,P〈0.001;t=4.81,P〈0.001;t=4.55,P〈0.001);肝癌组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t=5.53,P〈0.001;t=2.76,P〈0.006;t=4.59,P〈0.001;t=2.70,P〈0.001;t=0.71,P=0.481;t=3.99,P〈0.001;t=2.29,P〈0.019)。结论HBV慢性感染能够逐步的影响载脂蛋白的代谢,损伤�
- 杜黎黎李艳徐万洲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载脂蛋白脂蛋白
- 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大蛋白(large HBV surface protein,LHBs)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6月到9月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2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液标本,同时检测血清LHB...
- 徐万洲李艳陈玉琴
- 检验科应该抓住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及个体化医疗的发展机遇被引量:3
- 2013年
- 在分子诊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检验科如何利用自身专业的优势把握机遇,在分子诊断领域抢占制高点,是作为检验科管理者必须面临的课题。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了解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临床医疗实践对分子诊断及个体化医学的需求,建立完善的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培养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同时建立标准化的分子诊断检测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根据临床医生对疾病与分子靶标的需求,开展能够满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分子诊断项目,快速地建立分子诊断技术平台。
- 李艳徐万洲
- 关键词:分子诊断技术个体化医疗
- 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损伤中的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冯琴徐万洲
- 关键词:肾小球损伤糖尿病肾病早期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
- 湖北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对湖北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湖北地区宫颈癌的预防和筛查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集9 007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用基因芯片法检测HPV分型,使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人群的HPV感染率、感染模式、感染基因型及其检出率,以及各年龄段感染率等。结果湖北地区女性人群的HPV总感染率为21.05%;优势型别为HPV16、HPV52、HPV58、HPV53和HPV18;感染模式以单一高危型为主,在多重感染中又以双重感染为主。在单一型别感染中HPV16和HPV52检出率最高。≤30岁的女性HPV感染率最高(27.66%),≥61岁HPV感染率最低(13.99%),各年龄段间的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段女性均以HPV16、HPV52和HPV58检出率最高,且各年龄段高危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的HPV感染率、感染模式和基因型的检出情况比较都有一定差异。HPV感染呈年轻化且有区域性特征。
- 周漫徐万洲李艳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