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5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大学生
  • 3篇儿童
  • 2篇留守
  • 2篇就业
  • 2篇就业问题
  • 2篇孤独感
  • 1篇大学生就业
  • 1篇大学生就业难
  • 1篇信念
  • 1篇选举
  • 1篇学生就业
  • 1篇抑郁
  • 1篇再社会化
  • 1篇中国大学生
  • 1篇中华民国
  • 1篇少年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因素
  • 1篇社交地位
  • 1篇年龄

机构

  • 10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韶关学院

作者

  • 10篇易艳
  • 5篇凌辉
  • 4篇张建人
  • 3篇钟妮
  • 2篇洪婉妍
  • 2篇周立健
  • 2篇文晶
  • 2篇阳子光
  • 2篇沈卫华
  • 1篇李银
  • 1篇马靖惠
  • 1篇蒋艳娇
  • 1篇胡凯
  • 1篇司欣芳
  • 1篇潘伟刚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湖南第一师范...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科教导刊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职能运行状况述评
2008年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国会的成立标志着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国会的实行给当时的中国政治带来极大影响,它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近代化。
沈卫华易艳
关键词:中华民国国会总统选举宪法
农民工在再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认同的发展
2013年
农民工的自我由于文化、生活习惯、职业及外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处于模糊状态。对自我的确认一方面取决于农民工对自己进城以后的预期生活采取的态度(如积极融入城市生活,或是消极逃避),另外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易艳
关键词:农民工再社会化自我认同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及社交地位的关系被引量:39
2012年
目的:考察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及社交地位的关系。方法:采用友谊质量问卷(FQQ)、同伴关系提名和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对268名留守儿童和22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组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组;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的冲突与背叛因子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友谊质量因子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同伴积极提名显著负相关,与社会偏爱分数和社会影响力分数显著负相关;③高孤独感组在友谊质量的帮助与指导、肯定与关心、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低孤独感组;冲突与背叛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④不同社交地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比较发现,受欢迎组的孤独感显著低于被拒绝组(P=0.034)和被忽视组(P=0.005);⑤友谊质量和社交地位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回归分析显示,友谊质量的"亲密袒露与交流"因子负向预测孤独感,同伴接受性正向预测孤独感。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孤独感明显偏高;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及社交地位与其孤独感密切相关。高孤独感的留守儿童与同伴之间的情感联系少并处于不利的社交地位。
凌辉张建人钟妮易艳周立健洪婉妍文晶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感社交地位
情境因素对初中生自我增强影响的实验研究
自我长久以来都是国内外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如何更好的、更准确的认识自己一直为心理学家们苦苦追寻的问题。而新近的研究表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追求正确的自我认识,而是追求对我们有利的关于自我的信息,即便这种信息不完全符合事...
易艳
关键词:自我增强初中生情境因素
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原因探析被引量:1
2008年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相对快速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其就业形势却不甚乐观。"毕业即是失业",使这一问题成为时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政治未上轨道,经济凋敝,高等教育畸形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大学生本身素质欠缺等等。研究这一现象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警示作用。
易艳沈卫华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青少年“我是谁”反应的内容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方法:运用改造的WAI技法,对689名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WAI反应作类别分析。结果:①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包含社会属性、个人属性和我他关系三个方面,不同年级在各维度上的反应差异显著。四至六年级小学生社会属性的反应率最高,高中生在个人属性和我他关系上的反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②在子类上,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在自我参照、籍贯(国籍)及与班级(同学)子类上反应率最高;初中生在道德、性格、性别子类上反应率最高;高中生在情绪、现实(幻想)性、自尊(好胜)心、愿望(志向)、(价值)观念、自我认知、与异性及与人生子类上的反应率最高;③偏好、父母与学业是青少年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概念随年龄的增长,逐步由外在的、具体的描述转向内在的、抽象的描述。
易艳凌辉潘伟刚司欣芳马靖惠蒋艳娇胡凯
关键词:自我概念青少年
边缘型人格障碍信念问卷在大学生中的试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检验边缘型人格障碍信念问卷(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elief questionaire,BPDBQ)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大学生,选择BPDBQ和人格诊断问卷(PDQ-4+)为测量工具。结果:①BPDBQ各一阶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42-0.904,二阶因子为0.904-0.937,总量表为0.966。一阶因子分半信度系数为0.673-0.890,总量表分半信度系数为0.888。②BPDBQ的二阶因子与边缘型人格障碍亚型相关显著。③正常组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组在BPDBQ各因子(除"不确定的我")上的得分差异显著。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信念问卷在大学生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鉴定边缘型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的有效工具。
凌辉钟妮张建人阳子光易艳李银
关键词:边缘性人格障碍大学生
3-6岁儿童自立行为结构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对3-6岁儿童自立行为的结构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运用开放式问卷对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共82人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内容分析。结果:1从自立的3个功能维度来看,3-6岁儿童自我行动功能维度的反应显著多于自我决断功能维度的反应,而自我负责功能维度上没有反应次数。2从领域维度来看,3-6岁儿童日常自立的反应显著多于社会自立、心理自立和学业自立的反应,没有出现道德自立的反应。3在自我行动功能维度上,5-6岁组儿童的学业自立显著多于3-4岁和4-5岁组儿童。从具体反应项目来看,3-4岁儿童在"能独立上厕所"、"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条目上的反应显著多于4-5岁和5-6岁组儿童,在"能自己吃饭、喝水,不需要喂食"条目上的反应显著多于5-6岁组儿童;5-6岁组儿童在"会自己叠被子、铺床"、"能独立洗澡"条目上的反应显著多于3-4岁和4-5岁组儿童,在"每天上学前能主动做好准备,如整理书包之类"、"上课很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帮助他人"三个条目上的反应显著多于3-4岁组儿童。结论:13-4岁儿童的自立行为主要表现为基本的日常自立和心理自立。2随着年龄的发展,5-6岁儿童的自立行为不仅表现出更高的日常自立和社会自立,还开始出现学业自立的内容。33-6岁儿童的自立行为可能是单维(主要表现在自我行动功能维度)多领域(日常自立、社会自立、心理自立和学业自立)的结构,自我决断功能维度尚处于萌芽阶段。
凌辉张建人钟妮阳子光易艳
关键词:自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1928—1937年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一个难得的相对和平时期,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生数量较之前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随之也成为时人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在这十年之中,高等教育...
易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情况社会因素
文献传递
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被引量:82
2012年
目的 :考察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和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对268名留守儿童和22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以及行为问题的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攻击行为、内化行为问题、外化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②留守时间×分离年龄的方差分析显示,在行为问题的所有因子以及孤独、抑郁得分上留守时间和分离年龄的主效应均不显著;③在抑郁以及行为问题的躯体主诉、焦虑抑郁、思维问题、内化行为问题等因子上分离年龄与留守时间的交互效应显著,在行为问题总分上分离年龄与留守时间的交互效应边缘显著。结论:留守所导致的亲子分离现象对儿童行为适应及情绪发展存在不利影响,年幼时(6岁以前)与父母分离,无论留守时间长短,都将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而年龄较大时(6岁以后)与父母分离,则分离时间越长,对行为和情绪发展的消极影响越严重。
凌辉张建人易艳周立健洪婉妍文晶
关键词:抑郁孤独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