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肃朝

作品数:12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地震
  • 3篇地震波
  • 3篇地震活动
  • 3篇余震
  • 3篇震波
  • 3篇强余震
  • 2篇地震前
  • 2篇地震序列
  • 2篇震前
  • 2篇前兆
  • 2篇灰色预测
  • 1篇地下流体
  • 1篇地震波速
  • 1篇地震波速比
  • 1篇地震测深
  • 1篇地震活动幕
  • 1篇地震活动特征
  • 1篇地震平静
  • 1篇地震前后
  • 1篇地震前兆

机构

  • 12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作者

  • 12篇曹肃朝
  • 7篇平建军
  • 3篇张清荣
  • 2篇刘继录
  • 2篇赵英萍
  • 2篇米雪梅
  • 2篇王立军
  • 2篇贾炯
  • 2篇刘荣环
  • 2篇高景春
  • 1篇周建成
  • 1篇李玉
  • 1篇啜永清
  • 1篇边庆凯
  • 1篇黄万发
  • 1篇陈建国
  • 1篇张子广
  • 1篇朱振兴
  • 1篇焦成丽
  • 1篇王勤彩

传媒

  • 4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地震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内陆地震
  • 1篇山西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年份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3
  • 1篇199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遥测地震台网记录限幅时速报震级的估算被引量:2
2001年
以遥测地震台网大量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拟合了限幅时间 t的对数与近震震级 ML 的线性回归关系 ,结果显示二者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 0 .967,标准误差为 0 .2 1 2 1。检验证实结果是可靠的。得出当台网记录限幅时 。
曹肃朝高景春刘继录赵英萍
关键词:震级测定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01年
计算了 1 991年~ 1 999年发生在北纬 3 9°0 0′~ 42°0 0′,东经 1 1 2°3 0′~ 1 1 6°0 0′范围内的ML≥ 2 .0级地震的波速比 ,分析了张北 6 .2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 ,发现 6 .2级地震前源区和场区波速比在时间分布上都出现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下降—低值—平静—恢复—发震过程。在空间分布上低值异常比较集中和同步。对计算结果进行了 t检验 ,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 t检验表明 6 .2级地震前源区与场区波速比异常非常明显 ,场区 1 995年开始出现波速比在正负之间比较大的变化后持续低值。 6 .2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 。
刘继录张从珍曹肃朝李玉周建成
关键词:张北地震地震波速比源区场区
上地幔顶部高频波的传播
2000年
使用北俄罗斯深地震测深剖面上记录到的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地震波场的短周期、三分量记录(Quartz和Ruby-I,分别在1984和1988收集),来约束可以被3000km以外的传感器观测到的高频远震Pn震相的特征。这个震相是由上地幔内的速度波动造成的,这里的速度波动被看作是散射体。为了检验这个假设和确定上地幔散射体的特征,用弹性反射率法(一维各向同性模型)模拟高频远震Pn震相的尾波。通过细查远震Pn震相在5Hz时的尾波衰减率,分析了观测数据和合成记录。对一些不同的模型都计算了合成地震波。这些不同的模型是以恰好在壳幔边界下面具有一个随机分布的速度波动的附加带(薄层)的全球模型IASP91为基础的。这些模型也许可以用散射层厚度L、垂直不均匀性相关长度α和不均匀标准偏差σ来表征。这些模型中波传播的数字化模拟产生了具有明显长尾波的高频远震Pn震相。模拟与观测结果的比较清晰地显示出,在上地幔中包含速度波动的模型可以方便地解释高频远震Pn震相的出现。我们试图通过比较合成与观测地震图的衰减率,来约束上地幔速度波动性质L,α和σ。在超出1300km的非干涉高频远震Pn震相的距离范围内,我们拟合的最佳模型的尾波衰减率和观测结果是相似的。这个最佳模型在莫霍面下有75km厚的散射体带,包含一个平均2km厚的速度波动带和5%的RMS速度扰动。模拟结果还显示出两个其他可能的模型,即沿着壳幔边界的低音走廊(低速带)震相和下地壳的散射现象,单取其一不能解释高频远震Pn震相的尾波性质。
T.RybergF.Wenzel曹肃朝
关键词:地震测深上地幔顶部地震波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幕的灰色预测被引量:6
1990年
华北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强震乃至大震,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邢台、唐山两次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研究这一地区的未来地震活动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献[1]从区域性地震群体活动的韵律性、分幕性及环境因子对地震发生的作用入手,研究了华北地震总趋势,认为:目前华北地区仍处于1978年以来的地震平静时段;
平建军曹肃朝张清荣
关键词:地震灰色预测
大同晚期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特征被引量:33
2004年
取层状介质中一点源位错模型,由计算综合地震图得到P、S各自最大振幅,通过其最大振幅比值与观测资料拟合的方式来确定震源机制。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较好地记录了大同地震序列的大量小震。经系统地查阅台网和周围其他台站1990—2002年的全部记录,读取垂直向的P、S最大振幅数据,反演计算得到620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些解的优势取向和华北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相同。定义各个震源机制解的P、N、T轴和构造应力场的3个应力主轴在3维空间的夹角之和为一致性参数,发现在1991年和1999年发生的晚期强余震前2—8个月,一致性参数出现显著的下降。我们认为,这是具有短期预测意义的现象。
刁桂苓赵英萍啜永清王勤彩高景春曹肃朝王焱朱振兴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
华北某些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以中国强地震目录资料(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编,1999)为基础,统计研究了1300~1988年华北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后,10年内再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优势空间范围。根据这一统计特征,印证性地分析了10余年来华北的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至包头一带5级以上地震空间活动特点。另外还研究了1981年以来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与晋、冀、鲁、豫交界地区5级以上地震,以及1998年至2001年11月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与唐山地区地震活动的呼应关系,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讨论。
平建军曹肃朝张清荣米雪梅焦成丽
关键词:地震活动特征统计分析地震区域
华北地区地下流体的两类短期前兆异常被引量:7
2003年
系统分析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变化与中强以上地震的关系,提出华北地区地下流体存在转折型短期异常和单一型短期异常.结合震例对这两类短期前兆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应特别注意研究预测区内的这两类群体异常的准同步变化特点.
平建军张子广陈建国黄万发张清荣曹肃朝米雪梅
关键词:地下流体
构造地震和塌陷地震的特征分析被引量:5
1993年
本文对构造地震和塌陷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它们的特征。指出了构造地震的波速大于塌陷地震的波速;构造地震波的视出射角大于塌陷地震的视出射角;塌陷地震S波最大振幅随距离的衰减比构造地震快。
曹肃朝
关键词:构造地震塌陷地震地震波地震
4级地震平静是华北地区强震前的一个重要震兆特征被引量:23
2001年
平建军张青荣曹肃朝边庆凯
关键词:地震前兆强震地震活动
华北地区地震异常前兆信息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2000年
在对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先前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给出了描述各种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普适性综合数学表达式。从大量震例资料入手 ,再次研究了地震异常延续有效性的问题 ,进而建立了地震异常持续有效时间与延续有效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收集整理了 1980~ 1997年华北地区水化、形变、地磁、应力、水位、地电等 371个观测项目、上百万个前兆观测数据 ,对每一观测项目逐一计算了它们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研究了华北地区近 2 0年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场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建立了华北地区MS≥ 5地震的中短期综合预报指标体系 ,经R值评分检验 。
平建军罗兰格曹肃朝
关键词:地震异常地震预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