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瑜
- 作品数:7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8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总结儿童SLE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89例住院儿童SLE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3项诊断标准中该组SLE患儿以抗核抗体阳性(93%)、抗双链DNA抗体阳性(87%)、补体C3降低(85%)、肾脏损害(73%)、非畸形性关节炎或多关节痛(44%)、白细胞减少(40%)较常见,非诊断标准如贫血、发热、脱发、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peri-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p-ANCA)阳性等亦多见,皮疹多但典型者少,患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者多提示存在感染;②男性患儿浆膜炎(27%)多于女性(19%),而抗Sm抗体阳性率(0)明显低于女性(22%),P<0.05;发生肾衰竭者男性(67%)多于女性(42%),P<0.05;③89例入院前误诊率高达48%(43/89),住院病死率为6%(5/89),多由感染所致(4/5)。结论:儿童SLE临床表现多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应结合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并防治感染,以改善预后。
- 胡志蒋小云魏仁桂曾瑜孙良忠岳智慧
- 关键词: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学预后
-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分析早产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VAP)的高危因素、致病菌及药敏的特点 ,探讨防治早产儿 VAP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 2 0 0 1年机械通气时间≥ 48h的 66例早产儿的临床特点 ,将患儿分为 VAP及非 VAP组 ,比较两组间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的时间、再插管及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发生率有无差异。所有病原学分析采用气道分泌物培养。结果 :VAP的发生率为 76.8% ,VAP组上机时间明显长于非 VAP组 ,反复插管的发生率高于非 VAP组 ,差异有显著性 ;胎龄≤ 3 2 w、出生体重≤ 150 0 g的早产儿 VAP的发生率高于胎龄 >3 2 w、出生体重 >150 0 g的早产儿 ,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不能降低 VAP的发生率。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结论
- 李易娟曾瑜庄思齐陈玮琪
-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药敏
- 持续静滴与静注呋塞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水肿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持续静滴和一次性静脉注射呋塞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水肿的药效学。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方法 ,对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 2 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两种给药方式 ,观察药效学。结果 在持续静滴的 6h中 ,患儿的尿量、尿钠和尿钾的排出比静脉一次注射多 ,尤以尿量为著 (P <0 0 5 ) ;持续静滴和静脉推注患儿尿量在治疗中的 6h与后 6h相比 ,各自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1例患儿在推注呋塞米时出现恶心 ,可自行缓解 ,未见其它副作用。结论 治疗肾病综合征患儿水肿 ,持续静滴呋塞米较一次性静脉注射呋塞米更有效、更安全。
- 李易娟曾瑜陈述枚魏仁桂莫樱
- 关键词:呋塞米持续静脉滴注肾病综合征水肿
-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17例临床分析
- 目的观察急性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表现,探讨其抢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17例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抢救经过。结果 17例患者均有呕吐、抽搐,3例(17.6%)出现黄疸,15例(88.2%)出现昏迷,17例均...
- 梁艳冰许元文刘美娜曾瑜毛海萍朱兰英
- 关键词:急性氟乙酰胺中毒心肌损害多脏器功能衰竭
- 文献传递
- 特发性塌陷性肾小球病二例分析
- 2004年
- 目的 分析和认识小儿特发性塌陷性肾小球病 (ICG)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二例小儿特发性塌陷性肾小球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治疗反应及随访结果。结果二例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 ;化验结果有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 ;病理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节段 /全球性塌陷伴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变性及严重肾小管间质病变 ;治疗转归二例对激素耐药 ,其中 1例用甲泼尼松和环磷酰胺冲击无效 ,迅速发展为肾衰竭 ,半年内死亡 ;另一例激素耐药 ,用环孢素A无改善 ,追踪 8个月 ,持续高血压 ,蛋白尿无改善。结论 小儿特发性塌陷性肾小球病临床以严重的肾病综合征伴迅速进展肾衰竭为特点 ;病理以肾小球的塌陷、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变性及严重肾小管间质病变为特点 ;本病治疗困难 ,预后不良。
- 魏仁桂陈述枚姜傥蒋小云曾瑜莫樱
- 关键词:特发性肾小球病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病变肥大
- 不同实验方法在诊断和监测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抗原(即刻早期抗原和早期抗原)检测、唾液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MV-DNA和血清学检测CMV-IgM三种实验方法在诊断和监测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98例患儿之母在孕期血CMV-IgM阳性的高危新生儿出生后14 d内检查血CMV-IgM、外周血白细胞CMV抗原和唾液PCR-CMV-DNA,比较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对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结果(1)98例中,48例诊断先天性CMV感染.症状性感染7例,无症状性感染41例;无一例CMV-IgM阳性.症状性感染组CMV抗原、PCR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5/7;无症状性感染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29/41)、46%(19/41).CMV抗原检测法、PCR检测法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5%、54%.症状性感染儿每5万白细胞中CMV阳性细胞数16~52个,无症状性感染儿3~31个,症状性感染儿CMV抗原指数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感染儿(P<0.05).(2)随访10例患儿,2例症状性感染儿CMV抗原和PCR转阴,症状消失;1例CMV肝炎治疗后CMV抗原和PCR检测仍阳性,最后发展为肝硬化.7例无症状性感染儿,CMV抗原在6个月内转阴或减少至低水平;2例伴唾液PCR阳性,复查时1例转阴,1例仍阳性.结论CMV抗原检测法具有早期、敏感、量化的特点,PCR法能发现潜伏性感染,两者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阳性率,对治疗和随访患儿提供有效帮助;CMV-IgM法对先天性CMV感染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低.
- 李易娟曾瑜庄思齐陈玮琪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天性CMV感染IGM阳性阳性检出率高危新生儿无症状感染
-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人类肾小球肾炎中肾小管及间质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观察人类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管-间质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9例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穿刺标本中细胞周期正性调控蛋白周期素D1(cyclin D1)、周期素A(cyclin A)、细胞周期负性调控蛋白p21CIPI(p2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在人类肾小球肾炎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均见cyclin D1、cyclin A及p21的表达,并与PCNA呈正相关。小管的阳性表达以间质病变Ⅰ级和Ⅱ级组显著,间质阳性细胞数与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患者尿NAG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人类肾小球肾炎时,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增殖,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展。
- 曾瑜魏仁桂李易娟陈述枚莫樱林穗珍许韩师
- 关键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