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娱

作品数:56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7篇休克
  • 28篇血性
  • 24篇血管
  • 19篇失血
  • 19篇失血性
  • 13篇休克大鼠
  • 11篇失血性休克
  • 10篇出血
  • 9篇脓毒
  • 9篇反应性
  • 8篇出血性休克
  • 7篇血管反应
  • 7篇血管反应性
  • 7篇脓毒症
  • 7篇非控制性出血...
  • 6篇心肌
  • 6篇内皮
  • 6篇出血性
  • 6篇创伤
  • 5篇血管加压素

机构

  • 55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0...

作者

  • 56篇朱娱
  • 53篇李涛
  • 50篇刘良明
  • 14篇杨光明
  • 13篇吴跃
  • 13篇彭小勇
  • 13篇唐婧
  • 12篇田昆仑
  • 9篇廖自福
  • 9篇徐竞
  • 8篇范小青
  • 7篇蓝丹
  • 6篇张杰
  • 5篇周荣
  • 5篇李力捷
  • 5篇陈凤
  • 5篇明佳
  • 5篇陈伟
  • 5篇张瑗
  • 4篇丁晓莉

传媒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7篇创伤外科杂志
  • 5篇第七届全国创...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局解手术学杂...
  • 3篇第八届全国创...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重庆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感染、炎症、...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国重症医学...
  • 1篇2012中国...
  • 1篇第八届海峡两...

年份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9篇2011
  • 16篇2010
  • 7篇2009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DGF对休克血管反应性的调节作用及初步机制探讨
<正>目的:本实验研究了PDGF对休克血管反应性的调节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整体动物,离体血管环以及缺氧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观察不同浓度PDGF对离体血管环血管反应性及钙敏感性的影响,同时...
李涛朱娱唐婧范小青廖自福陈凤
文献传递
循环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机制研究现状与未来
休克等临床重症存在血管低反应性,这种血管的低反应性严重影响创伤、休克等临床重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是难治性休克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关于其发生机制、诱发因素以及治疗措施研究取得较大进展:①在休...
刘良明李涛杨光明徐竞周荣明佳张瑗陈伟贺教江梁家林朱娱
文献传递
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彻底止血后的治疗效果
目的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是战时或平时创伤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首要任务是进行液体复苏,及时扩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目前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在彻底止血后治疗措施报道不一,常见的措施有升压药如去架肾上腺素(NE)、多巴胺(...
朱娱李涛唐婧廖自福陈凤刘良明
MEGJ在失血性休克大鼠内皮依赖和非内皮依赖的血管舒/缩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正>目的:利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分析MEGJ在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反应性调节中的作用。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去甲肾上腺素(NE)组、杨梅黄酮(myricetin)组、乙酰胆碱(ACh)组和硝普钠(SNP)组,每组...
杨光明李涛唐婧朱娱刘良明
文献传递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大鼠血管反应性差异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大鼠正常及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变化。方法采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取离体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为观察对象,观察4周,7周,10周,14周,18周和半年雌性,雄性大鼠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变化...
李涛朱娱唐婧范小青廖自福程凤刘良明
不同性别与年龄在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反应性的差异及雌激素的作用
目的:休克后血管反应性明显降低,它在休克发生、发展以及休克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休克后血管反应性在不同年龄与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以及雌激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观察在不同年龄(4,7,10,14,18,24...
李涛杨光明徐竞朱娱胡弋刘尚清肖旭东丁晓莉刘良明
文献传递
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的钙失敏机制研究
1、钙失敏机制的提出:关于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机理,目前认为主要与肾上腺素能受体失敏(受体失敏学说)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超极化(膜超极化学说)有关,但这两学说不能完全解释休克后的血管低反应现象,如重症休克或休克晚期,血...
刘良明朱娱唐婧李涛杨光明徐竞周荣明佳张瑗陈伟刘建仓
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刘良明梁家林朱娱李涛杨光明徐竞周荣明佳张瑗陈伟
聚肌苷酸胞苷酸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及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预刺激MSCs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puncture,CLP)诱导大鼠脓毒症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常规治疗组(乳酸林格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多巴胺+头孢呋辛钠)、MSCs治疗组(MSCs 3×106/只+常规治疗)和ploy(I:C)预刺激MSCs组[poly(I:C)20μg/m L预刺激MSCs 24 h+常规治疗],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肠通透性,血中D乳酸、细菌内毒素浓度、肠病理组织形态及动物存活时间、存活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脓毒症大鼠肠通透性、血中D乳酸、细菌内毒素浓度显著增高(P<0.01),病理结果显示肠绒毛断裂、减少,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炎细胞、红细胞增多。常规治疗后第3天,同脓毒症组相比,大鼠肠通透性有改善,血D乳酸、细菌内毒素含量降低,肠绒毛损害及炎症减轻,长度增加;MSCs+常规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而poly(I:C)预刺激MSC可增强MSCs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肠通透性及血中D乳酸、内毒素浓度显著降低(P<0.05),病理结果显示肠上皮增生修复,肠绒毛增多,炎症明显减轻。结论 poly(I:C)可增强MSC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陈晓明朱娱郑丹阳李涛刘良明
关键词:脓毒症间充质干细胞肠通透性
不同药物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应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盐酸山莨菪碱(654-2)输注后对大鼠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断脾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以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ES)(体积比2∶1)进行复苏,维持血压在50 mm Hg1 h,再以含不同药物包括AVP(0.4 u/kg)、NE(0.3μg/kg)、DA(0.4 mg/kg)和654-2(1 mg/kg)的2倍失血量LR进行治疗,观察其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 max)的影响,同时观察存活时间、存活率的变化。结果单纯LR可维持血压在80 mm Hg左右,输注NE和DA后,血压不能维持在80 mm Hg,AVP、654-2能较好的将血压维持在90 mm Hg水平。几种药物在输液末、输液1 h和输液2 h,LVS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AVP和NE在输液末增加尤为显著,其次是654-2、DA和LR。输注AVP、654-2和DA后,±dp/dt max显著高于LR组,NE其次,LR对照组最低。输注AVP后,大鼠存活时间最长,为(6.92±2.27)h,与LR组(3.9±2.1)h相比,明显升高(P<0.01),输注654-2[(5.28±3.33)h]后动物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NE为(4.6±1.55)h,DA为(3.05±3.32)h]。结论不同药物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以AVP效果最好。
朱娱李涛刘良明
关键词: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盐酸山莨菪碱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