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育和

作品数:17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5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主义
  • 5篇革命史
  • 4篇中国革命史
  • 4篇毛泽东
  • 3篇资本主义
  • 3篇教学
  • 2篇社会主义
  • 2篇资本主义国家
  • 2篇共和国
  • 1篇邓小平
  • 1篇第一次世界大...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 1篇帝国主义侵略
  • 1篇动人
  • 1篇对台政策
  • 1篇新民主主义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心理

机构

  • 17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7篇朱育和
  • 3篇蔡乐苏
  • 2篇欧阳军喜
  • 1篇张月明
  • 1篇王宪明
  • 1篇张勇

传媒

  • 8篇清华大学学报...
  • 4篇教学与研究
  • 2篇北京教育(高...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高校理论战线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89
  • 1篇1987
  • 2篇198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建国思想的演变被引量:3
1999年
毛泽东的建国思想, 经历了一个从工农共和国, 经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的主要依据是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动。在毛泽东的建国思想中, 始终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坚持国家必须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毛泽东建国思想中又存在很强的工农专政的倾向,这一倾向与后来 “文革”中出现的 “工农兵全面专政”
朱育和
关键词:毛泽东建国思想
“十年教训”——“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共和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述评被引量:3
1999年
本文以“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共和国历史的整体演进为背景, 结合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 对十年意识形态领域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态势作了简要的梳理,
朱育和张勇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教育
碰撞中的选择——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入关系问题新探被引量:1
1989年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传入中国,是目前不少人正在反思的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真正弄清楚,对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大有帮助。谁都知道,到五四的时候,中国的近代工业还十分落后,产业工人总数大约只有同时期美国的四分之一;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文化都还处于十分幼稚的水平。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工业社会的产物,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朱育和蔡乐苏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
维新变法研究中有关“变”的几个问题——兼论维新变法的复杂性被引量:5
1998年
“变”是1895—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关系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百年来维新变法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维新变法时期“变”的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看来不甚理想,还有不少模糊的、简单化的观点有待澄清和深化。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复杂性,提出:“变”是甲午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议题,统治集团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开始思考变法的问题;变法中的两派斗争不是“变”与“不变”的斗争,而是谁来变、怎么变以及变什么的分歧;对变法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主要不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没有实权的下层官员和知识分子,而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中央和地方的一大批握有实权的高级官员;“百日维新”只是变法中的高潮期,不应理解为变法只进行了一百天,百日维新之前和之后的变法活动应该联系起来看,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清王朝为什么会灭亡。
朱育和
关键词:维新变法
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地把握未来——浅谈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1987年
把《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课,在内容上切合了学生的需要,但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必须在教学中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否能切实贯彻这个方针,至今仍是能否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
朱育和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中国革命史理论教学认识历史实用主义
《中国革命史通论》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1996年
《中国革命史通论》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革命救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培养他们开拓进取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朱育和蔡乐苏
关键词:教学新模式社会主义道路史通录像教学
从日寇在清华园犯下的罪行看日本“共存共荣”的实质
1996年
本文以日军在清华园所犯的种种罪行,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所谓的“共存共荣”实质上是日本“独存独荣”,目的是要在文化思想上把中国人变成他们的奴隶,以便巩固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朱育和欧阳军喜
实行改革要从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出发
1984年
谈改革,首先必须有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为我们树立了、明确了目标。高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是为培养“三个面向”的四化建设人才服务的。他们要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要面对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复杂局面,不仅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挑战,还要回答政治思想上的严重挑战。因此。
朱育和
关键词:马列主义理论课历史规律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规律
对西方列强强权政治的再认识和我们的斗争原则
1999年
80年前,西方列强的强权政治、霸权行径激怒了我国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今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违背国际法,以导弹袭击我驻南大使馆。这一事件擦亮了我国广大青年学生的眼睛,全国上下以各种形式最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侵犯...
朱育和
关键词:强权政治西方列强美国霸权主义《毛泽东选集》顽固派
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被引量:7
2002年
“辛亥革命”是一历史的概念 ,现有的辛亥革命的话语主要源于革命党人关于革命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 ,同时又受到了现代中国革命话语的影响。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晚清最后十几年间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维新运动、社会化趋势与民族主义建国思潮相激荡的产物 ,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又影响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因此 ,研究辛亥革命 ,必须考察辛亥革命话语的形成 ,同时注重研究辛亥革命年间维新与革命。
朱育和
关键词:辛亥革命革命话语革命史互动关系国民心理立宪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