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丹青

作品数:6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就业
  • 2篇技术进步
  • 2篇城镇化
  • 1篇单因素
  • 1篇单因素方差分...
  • 1篇新生代农民
  • 1篇新生代农民工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幸福感
  • 1篇序列数据
  • 1篇制造业
  • 1篇中国制造业
  • 1篇生产函数
  • 1篇生态足迹
  • 1篇省际
  • 1篇省际面板
  • 1篇省际面板数据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时间序列数据

机构

  • 6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武汉东湖学院

作者

  • 6篇李丹青
  • 5篇胡雪萍

传媒

  • 1篇价值工程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财会月刊(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就业——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经济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利用2008-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单位就业总量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以RD表征的自主创新和以FDI表征的技术引进均对就业具有正向影响,且自主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也为正,城镇化率每提升1%,会带来城镇就业总量增加0.088%~0.165%。此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均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而工资的上涨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胡雪萍李丹青
关键词: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014年
基于对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调查结果,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发现绝对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并没有出现"收入-幸福悖论";而且相对收入越高,大体上看幸福感也越强。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收入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水平的政策建议。
李丹青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单因素方差分析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对比被引量:2
2017年
运用2009~2015年中国制造业2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并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含港澳台)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对这三类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三类制造业企业中均存在技术无效率,且不同所有制企业样本行业技术效率值差异较大;从影响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来看,企业规模、市场结构、技术获取和改造费用支出均与技术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出口导向程度则对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各行业的盈利能力对技术创新效率并无显著影响。
李丹青胡雪萍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徽省为例被引量:31
2016年
以快速城镇化的安徽省为例,在计算出该省1995~2013年生态足迹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STIRPAT模型研究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从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来看,该省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较大,且呈不断上升态势,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从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均对生态足迹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总数的增加、三大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增加均会造成生态足迹增加: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每提升1%,人均生态足迹就会上升0.210 5 hm2。根据分析,建议安徽省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防止城镇化过快发展,实施“紧凑型”城市发展战略,要注重利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大力宣传绿色生活方式等多种途径降低生态足迹,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胡雪萍李丹青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足迹影响因素
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就业,坚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对策。该文基于2008-2013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各区域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损失效应,表现为促进就业增加;而在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损失效应则大于就业创造效应,表现为减少就业。此外,技术进步对各区域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要实行技术进步的区域化战略,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来推动技术进步;要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并且要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增长。
胡雪萍李丹青
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效应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被引量:13
2011年
文章利用索罗模型对1978~2009年中部地区的产出和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TFP)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回归,得出了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要素的增长率和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978~2009年间中部地区产出的大部分贡献来源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比较小。因为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中部地区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集约型增长,实现"中部崛起"。
胡雪萍李丹青
关键词:经济增长资本贡献率索罗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